|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微信文章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 
 
最近,一条新闻刷屏了:“上海某AI大模型高考成绩超过河南本科线。” 
 
评论区瞬间炸锅: 
 
“完了,人类要被AI碾压了。” 
 
“以后高考考场里坐的都是机器人?” 
 
“李华作文AI都能秒写,我是不是该失业了?” 
 
但另一则新闻却画风突变: 
 
“某AI考生数学卷满分,作文却被批‘逻辑混乱’,老师怒斥‘没灵魂’。” 
 
有人拍手叫好:“看吧,AI还是不行。” 
 
这两则消息看似矛盾,实则揭开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 
 
AI在高考这场人类游戏中,已经从“陪跑选手”变成了“黑马玩家”,但它离真正的“状元”还有多远? 
 
今天,咱们就来聊透这个话题。 
 
一、AI的“高考战绩”有多猛? 
 
先看一组数据: 
 
2025年高考刚结束,某机构用六款AI大模型,比如DeepSeek、通义千问挑战全国一卷数学题。 
 
结果如何? 
 
简单题正确率接近100%,比如双曲线离心率、三角函数计算,AI秒出答案; 
 
难题也能硬刚,像数列与函数的综合题,四款AI拿满分,通义千问卡壳一次,豆包漏掉一个选项,但总分依然碾压多数人类考生。 
 
更夸张的是,AI做题还能“自检”。 
 
比如让PaLM模型同一道题答10次,正确率从50%波动到75%,但用“多数投票法”,相当于自己和自己辩论,选最靠谱的答案,正确率直接冲到80%以上。 
 
这就像你考试时偷偷开副本,自己给自己复盘,越试越稳。 
 
再看看作文。 
 
全国一卷作文题要求结合老舍、艾青的诗句谈“民族觉醒”,全国二卷让写“梦的赠予”。 
 
AI写的作文,开头华丽,中间堆砌金句,结尾升华主题,模板堪比《高考满分作文指南》。 
 
但阅卷老师一针见血:“AI作文像流水线产品,结构工整,但没血没肉。” 
 
比如它写“民族觉醒”,能罗列屈原、林则徐、钱学森,但人物之间没逻辑串联,像在背名人录; 
 
写“梦的赠予”,只会泛泛而谈“梦想伟大”,却举不出一个真实的生活案例。 
 
一句话:AI能拿“标准分”,但拿不到“创意分”。 
 
二、AI的“封王密码”是什么? 
 
为什么AI突然这么猛? 
 
1. 它专治“套路题” 
 
高考的数学、英语选择题,本质是“给定条件+固定公式=答案”。 
 
AI吃的就是这套: 
 
输入题目,调用知识库,套公式,输出答案,比人类计算器还快。 
 
比如2025年数学卷,双曲线离心率题考的是公式变形,AI瞬间调用数学引擎,秒解; 
 
但像最后一道压轴题,需要构造辅助函数,通义千问卡了10分钟,豆包漏掉一个步骤: 
 
因为这类题需要“灵光一现”,而AI只能靠概率匹配,碰运气。 
 
2. 它不怕“重复劳动” 
 
人类考生刷题到深夜,第二天考试可能大脑空白; 
 
AI却能24小时刷题,把十年高考题库嚼烂,连选项分布规律都摸清了。 
 
比如英语完形填空,AI能统计高频搭配,像“depend on”后面接名词,“insist on”后面接动名词: 
 
这哪是考试?分明是大数据杀熟。 
 
3. 它擅长“模仿人类审美” 
 
作文怎么拿高分?开头点题,中间三段论,结尾升华。 
 
AI直接套模板: 
 
“翻开历史长卷,屈原以血泪铸就民族之魂……” 
 
“正如艾青所言,‘我爱这土地’,是因为……” 
 
“今日青年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阅卷老师批到第50篇时,可能手都批酸了,突然看到AI这篇,心想:“嗯,标准,稳妥。” 
 
三、但AI的“致命短板”在哪? 
 
别急着给AI发奖状,它的弱点就像数学卷最后一题,藏得深但分值大。 
 
1. 常识?不存在的 
 
2025年历史卷有一题:“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大航海的本质区别?” 
 
AI的答案是:“前者为了文化交流,后者为了殖民扩张。” 
 
乍一看没毛病,但老师打分:0分! 
 
为什么? 
 
因为课本里明确写着: 
 
“明朝朝贡贸易体现z治诉求,欧洲航海反映资本主义扩张。” 
 
AI记住了结论,但没吃透背后的逻辑。 
 
再比如语文阅读题,《花经》里问“种花如何让根系呼吸?” 
 
AI答:“深耕土壤,疏松透气。” 
 
老师追问:“为什么晴天种苗比雨天好?” 
 
AI懵了,扯了一堆光合作用,却忽略了“雨天积水烂根”的常识。 
 
2. 创造力?全靠“缝合怪” 
 
全国二卷作文题“梦的赠予”,要求考生想象把梦送给他人,会发生什么。 
 
人类考生会写:“我把‘考上清华’的梦送给山区孩子,他睁开眼,发现书包里多了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AI呢? 
 
“梦是心灵的映射,赠予梦境是传递希望……” 
 
全是概念堆砌,没有故事,没有细节,像极了甲方要的“高大上PPT”。 
 
3. 情感共鸣?抱歉,我不懂痛 
 
全国一卷阅读题《鼓书艺人》里,主角想给孩子唱歌却开不了口,为什么? 
 
人类能读出“战乱年代的无力感”“艺人的悲悯”,AI却分析:“因为喉部肌肉紧张,导致发声困难。” 
 
它把文学题答成了医学论文。 
 
再比如英语作文让写一封信安慰失意的朋友,AI的模板是:“Dear Tom, I’m sorry to hear that…(万能三件套:表达同情、理性分析、鼓励未来)” 
 
但人类考生会写: 
 
“还记得咱们初中逃课吃辣条的事吗?人生就像那包辣条,当时辣得跳脚,现在想想全是笑料。” 
 
前者是客服话术,后者是朋友夜话。 
 
四、AI高考的“终极拷问”:我们到底要考什么? 
 
2025年高考数学卷难出新高度,考生哀嚎:“这题没见过。” 
 
AI也翻车了,因为它没见过。 
 
但教育专家却说:“高考不是考刷题量,而是考思维能力。” 
 
这就像打游戏,AI是满级账号,装备拉满,但它不会开荒; 
 
人类考生是新手村玩家,一边学技能一边闯副本。 
 
1. 高考设计的底层逻辑:筛选“解决问题”的人,而非“记忆答案”的机器。 
 
比如物理压轴题,考的不是公式,而是如何把卫星变轨问题拆解成动能定理+万有引力; 
 
作文题“梦的赠予”,考的不是修辞,而是能否从个人经历延展到时代命题。 
 
AI能解题,但解不开生活; 
 
能堆砌金句,但造不出灵魂。 
 
2. AI的“天花板”,恰恰是人类的“起跑线” 
 
上海AI测试报告显示: 
 
AI在“标准化测试”上已逼近甚至超越人类平均线,但在“常识推理”“情感理解”“创新思维”上,连人类高中生都不如。 
 
比如让它写一篇“轻”,人类能写出“羽毛落在掌心的痒”“妈妈转身时裙摆的弧度”,AI只会写:“轻是质量小,力学术语……” 
 
3. 教育改革的方向:人类必须守住“AI干不了的事” 
 
2025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考“民族觉醒”,北京卷考“第二次呼吸”,天津卷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全是思辨题,全是AI的“雷区”。 
 
教育部文件里藏着玄机: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个人与时代关联。” 
 
说白了,未来高考会越来越“反AI”: 
 
考你的独特经历、批判思维、情感厚度。 
 
五、AI状元何时来?答案藏在“人类进化史”里 
 
别急,AI还在迭代。 
 
2024年它还对数学题“全军覆没”,2025年就能拿满分; 
 
2025年它作文被批“没灵魂”,2026年或许能学会讲段子、编故事。 
 
但人类也在进化: 
 
2025年强基计划新增哲学专业,考科技伦理、传统文化; 
 
宁夏志愿系统升级,考生得用“智能推荐”博弈录取概率; 
 
中学课堂开始教“AI协作写作”,让学生用AI查资料、搭框架,但核心思想必须原创。 
 
这场竞赛,本质是“工具”与“人性”的对决。 
 
AI能封王,但“状元”永远属于那些: 
 
能从一道题看到一片海的人,能把“李华写信”写出烟火气的人,敢在考场上写下“我的答案,不在标准里”的人。 
 
别怕AI抢走你的状元帽。 
 
真正会被淘汰的,是那些只会刷题、背模板的“应试机器”。 
 
而你若能守住思考的锋芒、情感的温度、创造的勇气:AI越强,你越珍贵。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