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06|回复: 0

AI一小时造应用,为何还没颠覆职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5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 DeepSeek论文解析系列之83:阻碍AI革命的原因

01

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



上周,我花了一个小时用Claude和Cursor,从零开始做了一个完整的应用,包括前端界面、后端逻辑、数据库设计,甚至还完成了测试和部署。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效率比传统开发高了至少10倍。

按理说,这样的工具应该已经颠覆了整个软件行业才对,但现实却是:大多数公司的开发效率依然停留在石器时代,程序员们还在为一个bug熬夜加班。

AI已经如此强大,为什么还没有取代更多工作?

答案藏在人类5000年的造墙史里。

w1.jpg
02

AI的能力已经超出你的想象


让我先告诉你,现在的AI到底有多强:

    Claude可以阅读几十万字的文档,几秒钟内提取关键信息,准确率超过90%;

    Cursor写代码的速度是人类程序员的5-10倍,而且bug率更低;

    NotebookLM能够整理复杂的知识体系,生成的报告比资深分析师更有条理;

    Midjourney创作的图片,已经让很多设计师感到威胁。

更让人震撼的是,这些工具还在以指数级速度进化:

去年还需要精心调教的提示词,现在随便说几句话就能得到满意结果;去年还无法处理的复杂任务,现在轻松搞定。

按照这个发展速度,AI在很多领域超越人类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AI这么强,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工作效率提升并不明显?
03

阻碍AI发展的真相


答案要从人类的本性说起。
历史学家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有“筑墙”的习惯,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更重要的是确立身份和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需要通过建立边界来确认自己的归属感,即使是随机分组,人们也会迅速形成“我们vs他们”的对立心理。

社会学家观察到,专业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创造了部门壁垒,组织越复杂,内部协调成本就越高。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筑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古代的城墙到现代的部门墙,再到数字时代的信息墙,墙的形式在变,但筑墙的冲动从未消失。

那么,现代职场都有哪些隐形的墙呢?

w2.jpg
04

现代职场的五道隐形墙


在AI时代,这些墙变得更加隐蔽,但杀伤力更大。
第一道墙:个人技能墙

掌握AI技能的人,往往不愿意主动分享。为什么?因为技能优势就是竞争优势。

我认识一个市场经理,用AI工具把工作效率提升了3倍,但从不告诉同事具体怎么做。他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人人都会用AI,我的优势就没了。

第二道墙:部门利益墙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KPI和预算,跨部门协作往往意味着利益重新分配。IT部门担心AI工具威胁自己的存在价值,HR部门害怕AI简化招聘流程影响话语权。

第三道墙:数据孤岛墙

企业内部平均有7-12个不同的系统,彼此之间数据不互通。AI再聪明,没有完整数据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四道墙:决策层认知墙

很多管理者对AI的理解还停留在“聊天机器人”的阶段,他们看不到AI的真正潜力,自然不会投入资源推动变革。

第五道墙:文化惯性墙

“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这句话杀死了无数创新可能,组织文化的改变往往比技术升级更困难。

你可能想知道,这些墙到底有什么影响?
05

职场筑墙的代价


研究显示,信息孤岛导致的效率损失平均占企业总成本的23%;麦肯锡的最新报告更是指出:由于组织障碍,企业AI工具的实际效用只发挥了理论值的23%。
换句话说,77%的AI潜力被各种“墙”给浪费了,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更是竞争力问题。

在AI时代,那些能够有效“破墙”的组织和个人,将获得巨大的先发优势,而那些被困在墙内的,将逐渐被边缘化。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重新洗牌社会结构。

蒸汽机淘汰了手工作坊,电脑改变了办公模式,互联网颠覆了商业生态,AI革命同样不会例外。

你一定想知道,面对这些墙,我们该怎么办?

w3.jpg
06

拆墙的破局之道


面对这些墙,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有些墙确实需要拆除,比如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个人的技能保护心理。
但有些墙不能拆,也不该拆,比如数据安全的防护墙,质量控制的审核墙,隐私保护的边界墙。

这些墙保护着企业和个人的核心利益,贸然拆除会带来更大风险。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墙有两种策略:拆墙和绕墙。

拆墙策略:适用于明显阻碍效率的墙

这需要自上而下的决心和资源投入,成功案例包括:里根推倒柏林墙,邓小平打破计划经济壁垒。但拆墙的代价很高,阻力很大,需要谨慎选择。

绕墙策略:更现实、更有效的路径

微信支付绕过了银行的复杂流程,直接改变了支付习惯;Uber绕过了出租车行业的准入壁垒,重新定义了出行服务。

对于AI推广来说,绕墙策略更有前景。不要试图说服所有人接受AI,而是让AI工具变得如此好用,以至于拒绝使用的成本太高。

w4.jpg
07

从个人突破开始


基于以上分析,我总结出三个立即可行的行动建议。
建议一:建立你的AI工具箱

选择2-3个与工作相关的AI工具,每天至少使用30分钟。推荐组合:Claude(文字处理)+ Cursor(编程)+ NotebookLM(知识管理)。

重点是养成使用习惯,而不是贪多求全。

建议二:从小范围开始分享

在团队内部分享AI使用经验,帮助同事提高效率,通过实际效果证明AI的价值,而不是空谈理论,从最容易接受的人开始,逐步扩大影响范围。

建议三:培养“破墙”思维

遇到效率问题时,先问问是什么“墙”在阻碍,然后寻找绕过或打通的技术方案。

记住:有些墙需要保留,有些墙可以绕过,有些墙必须拆除,关键是学会区分和选择。

w5.jpg
08

结语


从我用一小时开发应用的经历可以看出,AI的能力已经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阻碍AI普及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类千年来形成的“筑墙”习惯。
但变革不会一夜之间发生,技术需要时间成熟,人们需要时间适应,组织需要时间调整。

正如历史学家所说:“文明的进步就是不断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过程。”

“变化是生活的法则,那些只盯着过去或现在的人必将错失未来。”
—— 约翰·F·肯尼迪

那些试图用墙来完全阻挡AI浪潮的人,最终会发现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任何障碍而停下。

但明智的做法是:在保护必要边界的同时,主动拥抱技术变革。

问题不是AI会不会改变世界,而是你准备好迎接这个变化了吗?

本号将连载100篇高引用核心论文,给足数据与事实,带你冷静客观迈入AI时代,关注本号,一键追更。获得原版论文,在后台回复“1”。
往期精彩回顾

第14期:为何AI这么牛,GDP却原地踏步?一文讲透生产力悖论

第13期:AI出错,谁来负责?

第12期:MIT揭秘算法监工6大驯化术:你的老板正在用哪款控制你?

参考文献Keeley, L. H. (2018).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Human Territorial Behavior. *Stanford Archaeological Studies*, 45(3), 234-267. 劳伦斯·基利 (2018). 人类领域行为的历史演进. 《斯坦福考古研究》, 45(3), 234-267.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7-16 07:16 , Processed in 0.12443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