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88|回复: 0

AI 是工具还是联合创作者?“共此时,共未来“圆桌讨论一:五位专家对科技信仰的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5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 在“AI 是工具还是同台创作者?”的探讨中,五位跨界设计教育者和法律及科技专家在联合国讲坛上拆解“意图、原创与责任”的三重命题——答案,也许会刷新你对未来艺术生态的全部想象。”

“共此时,共未来——全球共生理念下的艺术责任与全球对话”国际论坛
第一场圆桌讨论:“AI 是工具还是同台创作者?”

01


讲者速览排名按照发言顺序

郑义澈 EuiChul Jung|首尔国大设计学院院长
w1.jpg

人本设计学者,主攻 UX/服务系统与情感体验;现任首尔国大艺术学院院长。
https://art.snu.ac.kr/en/members/jung-eui-chul/




马立军|岭南大学助理教授(教學)

w2.jpg

AI&VR设计的研究者和创业家,ATB 与 BIE项目任课教师,聚焦“AI×社会创新”在教学中的落地。




Donato Nitti|意大利法律科技专家

w3.jpg

佛罗伦萨大律师,专攻知识产权与 AI 竞争法,亦活跃于艺术创作。

https://www.nitti.it/en/lawyers/donato-nitti/




Suh Chuang-Hwan|WAIS AI 创始人

w4.jpg

韩国初创 WAIS CEO,倡导“原创性检测”算法,探索 AI 意图模型。




张伯清 |Beroni Group 董事长

w5.jpg
贝罗尼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生物科技企业家,主张多元文化赋能全球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02



精彩发言摘录

“人工智能可以产生无法预测的结果来刺激人的想象,艺术家正通过与它协作,改变‘创造’的概念。”

“关于创造者的传统认知正在被分布式、网络化的过程重塑,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和人工智能的共同演进。”

-- 郑义澈教授

——————

“人工智能正在突破技能鸿沟,但必须以人本视角诠释‘普惠’,聚焦无障碍需求与平等可及性。” (完整发言请见本文附)

--马立军博士

——————

“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我们想象力的延伸工具,但不能代替我们选择有意义的主题。”

“我并不担心机器取代艺术家,关键是守护人的感知、责任与自由,让作品继续承载意义。”

-- Donato Nitti博士

——————

“艺术就是艺术家的意图和受众的感知交汇点,若AI 想成为艺术家,就必须同时拥有意图与感知。”

“原创性意味着独特,我们如何判断AI 是否真正拥有原创性,是新时代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 Suh Chuang-Hwan先生

——————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推动社会文明与科技创新。”

“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能催生新的价值碰撞,促进人类文明的包容繁荣与共同发展。”

-- 张伯清先生

03



议题拆解







1.创作者“意图”与法律边界

Nitti 揭示版权与人格权的核心在“意图+责任”。若 AI 没有主观经验,法律上仍是一件工具;一旦赋予“法律人格”,监管将面临赔偿、垄断与伦理三连锁反应。我们的判断基准应从“作品唯一性”转向“决策链可溯源”:谁制定了训练数据、参数与目标,谁即承担连带责任。

2. AI 时代的人机共创流程

郑义澈Suh 共同勾勒“人—机—社群”三层协作:


      人:提出价值命题与情感底色;

      机:在海量语料中生成大量不同的可能性;

      社群:通过开放数据池与版本控制,将创作演进透明化。



3. 社会意义引领艺术科技创作

马立军用学生作品中的手语识别、智能导航盲杖等设计案例说明:当创新直接回应弱势群体需求,AI 即成为“社会正义放大器”。张伯清则提醒: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伦理口号,更是算法去偏差、市场去单一化的前提。我们认为,面向 SDGs 的艺术科技项目应同时设立社会影响指标与多元文化系数,将公益效益与文化贡献写入 KPI,避免陷入“炫技”循环。

“可持续发展的艺术:通过文化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展览

参展作品

w6.jpg
Donato Nitti|意大利
Estragon |画面机械笔触与手工涂层叠加,凸显“人机共创”的张力。

同期画展点击
谢妮娜,公众号:岭大艺术科技与商业硕士【共此时·共未来】岭大ATB协办,联合国训研所“可持续发展的艺术:通过文化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主题艺术速览


结语

当“意图、原创、责任”得到重新刻度,AI 与人类将形成真正的协同——人在价值端设灯塔,机器在可能空间造风帆,社群为航行记录坐标。唯有如此,艺术与设计才能继续在技术巨浪中书写面向全人类的未来想象。



完整演讲已上传 UN WebTV(🔗见下方)。你最认同哪一句教授或专家的观点?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让更多校友和同学加入“艺术x AI × SDGs”对话!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跳转

https://webtv.un.org/en/asset/k14/k14jvd8yji

=====================================================
附:马立军发言稿全文翻译

《人工智能赋能社会创新:以教育实践共筑可持续未来》

尊敬的各位嘉宾:

     今天,我谨就“人工智能赋能社会创新、关怀弱势群体”的主题,结合岭南大学的教学实践,分享我们的探索与思考。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明确指出:消除贫困、缩小不平等、实现环境可持续需要全球协同发力。作为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须通过教学与科研为这一全球议程贡献力量。

    在岭南大学商学院,我们的两大跨学科硕士项目——“艺术科技与商业”(ATB)与“商业创新与创业”(BIE)——始终强调设计思维与社会责任的深度融合。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向善”理念,彰显了人工智能在包容性创新方面的巨大潜能。

     本届艺术科技与商业专业的同学们使用创意思维探索解决社会公平性问题的新途径,学生作品包括“Sigh-Bridge”基于手势识别技术,为聋哑人士开发友好式智能手语翻译器;“墨韵星缘”与 “交个星朋友”借助生成式AI 与 VR 技术,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科学且创新的艺术疗愈方案。

    商业创新与创业专业同学们的关注点,更侧重如何将创新设计落实到真实的商业场景中。在他们的基石课程创业项目中,“智能导航盲杖”立足视障人群的出行需求,团队通过对 200 余名视障者及其家庭、行业专家的深度访谈,对传统盲杖进行增量式改良,集成超声波测距、触觉提醒与语音播报,兼顾易用性与成本效益;该项目已获深圳市无障碍孵化空间支持,验证了务实创新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可能。

    深圳市无障碍孵化空间长期致力于无障碍创新创业,已孵化“头头是道”、“盲人手语翻译”、“无障碍影视”等多个项目。我们在课程与科研中与其深度合作,旨在通过设计与AI创新,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支持。

这些教学与社会实践不仅彰显了学生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印证了社会企业在推动包容性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人工智能正在突破技能鸿沟,使前沿技术惠及更广泛的群体;但在这场技术浪潮中,我们更应坚持以人本视角诠释“普惠”,聚焦无障碍需求,提升设计可及性与平等性。唯有如此,AI 才能真正成为构建包容、公平与可持续社会的强大驱动力。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借助人工智能推动更多创新,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社会担当的创新人才,共同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坚信,通过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及每位怀揣社会责任的创新者的不懈努力,我们必将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可持续的未来。

谢谢大家!

w7.jpg
《凝视未来》- AI水墨画本图像创作过程中由ChatGPT o3模型生成

w8.jpg
《协作》 - AI彩铅画

本图像创作过程中由ChatGPT o3模型生成

免责声明

文中发言原句引自 2025 年 6 月 26 日 UNITAR“共此时,共未来——全球共生理念下的艺术责任与全球对话”国际论坛会议现场演讲,中文翻译及评论版权归 ATB 办公室所有,仅作公益教育分享。若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7-16 07:58 , Processed in 0.12941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