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AI 浪潮奔涌,重塑着全球经济与社会格局。国家和社会从伦理规范与技术与人才输出等多维度发力,赋能实体经济,推进伦理治理,拓展全球 AI 网络,为智能时代筑牢前行根基 。
阿里云构建全球 AI 能力网络 推动技术普惠与人才培育
7 月 2 日,阿里云宣布启动首个 AI 全球能力中心建设计划,计划联合全球千余家企业打造 十余个行业 AI 示范项目,并与 120 多所高校合作每年培养 10 万名 AI 人才。该中心将依托阿里云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增的数据中心资源,构建覆盖众个地域的智能算力网络,重点支持东南亚地区的电商、物流等领域 AI 应用落地。同时,阿里云推出 “AI 开发者生态计划”,通过开放大模型训练框架与行业数据集,降低中小企业的技术接入门槛。这一举措被视为中国科技企业推动 AI 技术全球化的重要布局,其 “技术输出 + 人才孵化” 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 AI 发展路径。
AI 伦理治理联盟扩容 构建全球协同新范式
7 月 3 日,业内首个 AI 善治联合体 “人本智能倡议” 在北京宣布新增 16 家成员单位,包括百度、MiniMax、西门子(中国)等企业,覆盖大模型研发、算力基建、智慧养老等关键领域。该联盟由联合国工发组织等机构发起,旨在推动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的平衡发展。新成员中,浪潮信息将提供国产算力底座支持, 网易有道计划开发 AI 教育伦理评估工具,西门子(中国)则聚焦工业 AI 的可持续应用。联盟同步发布《AI 治理白皮书》,提出 “技术透明化”“风险分级管理” 等 12 项行动准则,并与欧盟 AI 联盟建立定期对话机制。此举被视为中国在 AI 全球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实践,为跨境数据流动、标准互认等议题提供了协商框架。
7 月 3 日发布的全球人才动态显示,中美大厂围绕 AI 核心人才展开激烈争夺,华人科学家成为关键争夺对象。Meta 为组建 “超级智能实验室”,向 OpenAI 员工发出至少十份首年总薪酬 1 亿美元的天价邀约,其中 7 席由具有清华、北大等背景的华人科学家获得。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亲自招揽清华系精英朱邦华、焦剑涛加入,分别担任首席研究科学家与应用研究负责人。这场智力博弈,不仅凸显了华人科学家在 AI 技术突破中的核心价值,更折射出全球科技巨头对尖端人才的迫切需求,也预示着未来在 AI 领域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
上海观察
当 AI 技术加速向产业深水区渗透,上海以场景牵引与资本赋能双轮驱动:从启动 AI 科创赛挖掘创新生态,到发布重点应用场景推动大模型落地,再到百亿资本注入构建算力产业闭环,勾勒出智能时代的城市创新范式。
外滩大会 AI 科创赛在沪启动 聚焦智能硬件与金融安全应用
7 月 3 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的 2025 外滩大会 AI 科创赛正式启动,设置人工智能硬件科创大赛、AFAC 金融智能创新大赛、全球 AI 攻防挑战赛三大赛事单元。本次大赛首次增设 "人工智能硬件科创赛",聚焦 "AI + 硬件" 在生活场景的创新应用,通过链接专业机构及创投资源,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 AI 硬件产品。在金融智能领域,百万奖金池的 AFAC 大赛将开放真实行业数据,推动金融 AI 技术落地;AI 安全领域的全球攻防挑战赛则围绕数字身份认证安全展开,设置图、视、音三大场景赛道。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表示,大赛将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并扶持初创企业。该赛事作为 9 月外滩大会的重要预热活动,去年吸引了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7000 余支队伍参与。
上海发布 AI 重点应用场景 推动大模型与具身智能落地
7 月 1 日,上海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文件,发布 AI 大模型、具身智能、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重点应用场景,推动重大场景优先向重点企业倾斜。文件提出组织场景路演、对接和揭榜赛马活动,开展场景应用创新大赛,为获奖企业提供高校实验室和低成本办公场地。优质垂类大模型项目将纳入全市公共算力调度体系,模型推理算力项目可获补贴。此举旨在通过场景牵引加速 AI 技术产业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响 "投资上海" 品牌。
百亿级资本注入 AI 基础设施,张江构建 "算模电" 产业闭环
近期,浦东创投集团与张江集团联合向智谱注资 10 亿元人民币,同步启动与上海仪电、浦发集团的新型基础设施合作,打造 "算力 - 模型 - 电力" 全链条产业闭环。此次投资聚焦 AI 可靠性建设,包括张江人工智能岛算力集群升级、多模态语料库构建及安全合规体系完善。智谱当天发布的 GLM-4.1V-Thinking 多模态模型,在医疗影像分析、工业质检等垂直领域的跨模态推理能力显著提升,已为张江 30 余家制造企业提供缺陷检测等 AI 服务。浦东新区领导表示,上海正通过建设 10 万 P 级智算支撑体系、发放算力 / 模型 / 语料券等政策,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活动现场
在全球 AI 发展浪潮中,我国于多方积极布局。近期,北京举办数字经济大会,发布人才榜单、启动开源平台,加速AI与实体经济融合;同时聚焦医疗AI应用,明确政策支持方向,推动算力共享与标准制定;“人工智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管理挑战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举办,助力探索AI时代管理变革的新路径。
2025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
7 月 3 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以 “大模型、深应用、 强产业” 为主题,推动 AI 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论坛发布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榜 TOP100,中国机构学者占据显著优势,展现我国在 AI 领域的人才储备实力。现场启动 “杨梅工业” 智能体开发平台开源及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前者通过零代码引擎和敏捷部署能力,已在汽车、电子等行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后者打通技术供需对接通道,加速 AI 技术落地工业场景。北京市披露,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备案大模型占全国 35%,并推出 12 个 “揭榜挂帅” 应用场景,覆盖制造业、医疗、金融等领域,通过公开征集解决方案推动技术落地。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医疗:机遇与挑战论坛
在近日北京召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医疗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等机构围绕 AI 在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展开讨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解读《北京市支持信息软件企业 AI 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 年)》,明确通过算力支持、行业模型奖励等政策,推动医疗 AI 场景落地。论坛展示 “协和・太初” 罕见病 AI 大模型、重症患者动态预测系统等应用,凸显 AI 在提升诊疗效率和精准度上的潜力。专家指出,医疗 AI 发展需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安全,重点突破可解释性和临床验证标准。此次论坛为医疗 AI 从技术验证走向临床实践提供了政策与技术双路径支持,助力构建安全可靠的智能医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