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30|回复: 0

AI时代,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数学学习观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8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当我们担忧的数学被AI消解时,才真正该警惕,因为我们将“思考的权利”悄然让渡给了机器。

数学爱好者俱乐部

x

智爱艺数

当AI能手握“键盘”解方程、绘图生成几何证明、甚至编写复杂数学模型时,那个困惑便如幽灵般萦绕着我们--还有必要学数学吗?甚至还有必要学习吗?

这似乎是一个合理质问——当AI能够瞬间求解人类耗时良久的复杂公式,当“数学作业”可以被工具接管,这古老学科是否应当退出时代舞台?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尝试问了一下deepseek,想看看这位数学超人是如何回答的。

问:ai时代,数学教育还能培养学生什么不可替代的能力吗?

答:在AI时代,数学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计算技能,而是要转向培养人类思维中那些难以被算法模仿和替代的核心能力。

我知道这样的问题对于ai来说并不难,而我对于它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它肯定会这么回答。

因为我们在这个所看即所得的时代,不管是日常工作,生活,还是学习,我们其实也确实只剩下这一件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思维。

所以深处这个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察觉到数学教育的未来,不是关于计算,而是关于思维;不是关于答案,而是关于提问。

w2.jpg

虽然AI的魔力在于可以将复杂过程压缩为一个结果,将艰深思考隐藏为一条指令。

但当我们惊叹于它一秒解出十年竞赛题的“神力”时,我们是否会意识到:

我们正在把一场思维的深度探险,变成了搜索引擎的一次浅层点击?

w3.jpg

AI的解题如同完美的印刷品,当我们只能被动“接收”它的解决方案时,这场数学游戏中最重要的东西已经丢失,即:我们亲身推演求证过程中的阵痛与顿悟,思维肌肉的张力增长,从模糊走向清晰的路径摸索,以及对答案从何而来的根本性理解。

当一个学生轻松输入题目,随后在屏幕上看到一份完美的证明时,答案就在眼前,但是他真的得到了什么?

一个正确答案?

一个漂亮的解题流程?

一次免除思考的“幸运”?

危险恰恰潜伏于此。

一个对自己独立求证毫无感知的人,如何判断这条路径的意义?

他如何才能意识到中间的关键转折点?

他如何反思不同思路的取舍?

当AI无意中编织了一个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伪证明”时(而这常常发生!),不具备自主思考能力的人该如何识破?

数学教育,真正的危机不是被AI“代替”,而是被AI“遮蔽”!

因为数学本质上从来不是计算,而是“思考本身”。

比如:

如何识别问题内在结构;

如何抽象核心变量与关系;

如何设计推演路径;

如何论证结论的合理;

如何在受阻后重构解决方案;

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追问、如何质疑、如何想象新的可能。

AI的存在恰恰撕裂了现实:它制造了一幅虚假的图景——似乎学习可以避开“主动探索”的深水区,直接拥抱“答案安全港”。

这才是AI时代最深重的教育幻觉!

<0·0>

让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锻造"

w4.jpg

AI不是终结思考的机器,它更应该成为激活探索的“陪练搭档”:

当你陷入僵局,它可提供一个可能路径,供你审辨、质疑、比对与超越;

当你试图建模复杂现实时,它可帮助你验证、优化与模拟思路落地效果,让你从繁琐计算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理解问题的核心;

当你构造出一个新解法时,你可以让它检查逻辑漏洞、寻找边界条件、理解通用程度。

它从不该替代你成为思维的主体——而只应是拓展我们思考深度与效率的助手。

数学的意义从来不只在于被解答,也在于被追问。

试想一下,未来数学课更多为一场探险会是怎样的:

从追求“解题答案”,转型到体验“思考过程”;

从“掌握固定流程”,转向“自主构建推理路径”;

从“填鸭式灌输”变为“激发问题提出与求解策略设计”;

从“统一答案评判”转为“逻辑批判与思维深度的淬炼”。

其实我们一直都知道,提问的权利高于答案的垄断,唯有深度求索的渴望与能力,才是我们不可替代的最后边疆。

但最致命的问题是,我们愿意吗?

如果你也想让自己或孩子多一些数学思维,不如就从现在开始培养。拒绝单纯的枯燥的公式,《解谜学数学》会用游戏点燃你和孩子的学习热情,快来试试吧!

新书上线啦!

和孩子一起放下手机,玩转数学

相信这套产品会帮您的学生/孩子开启一扇新的大门。

学校集采可以+V17310509083联系。

来和孩子一起玩转数学!

w5.jpg

w6.jpg

w7.jpg

w8.jpg

w9.jpg

w10.jpg

w11.jpg

w12.jpg

w13.jpg

w14.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0 14:07 , Processed in 0.14668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