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60|回复: 0

AI引领教学创新:重庆大学2025年“声景设计”研究生课程成果展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2025年7月2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声景设计”研究生课程成果汇报在建筑系馆举行。该课程自2020年起已连续开设六年,由谢辉教授、刘畅副教授联合指导。本期课程为期六周,以“AI驱动下的城市声景设计”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空间声环境中的跨学科应用探索。

w1.jpg

本期课程选取重庆大学A区崖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感知分析、声环境数据采集与AI建模等跨学科手段,引导学生系统识别场地声学特征及空间使用模式,提出具有历史感知与未来导向的设计策略。重庆大学崖线自工学院大楼起,延至学工部,全长约710米,是名副其实的“重大风景文化第一线”。崖线依山就势、俯瞰嘉陵江水,沿线保留工学院、文字斋、理学院、博雅书院四座百年建筑,串联起重庆大学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校园“最历史之路”、“最人文之路”、“最风景之路”。

w2.jpg

w3.jpg

一、成果汇报

本次成果汇报邀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康健教授线上点评,现场评审专家包括重庆大学基建处孔明亮副处长、艺术学院副院长夏进军教授、建筑城规学院毛华松教授。四组学生分别围绕崖线区域中不同空间节点与声环境问题,提出逻辑清晰、风格多元、技术融合的设计方案。

康健肯定了学生将AI技术引入城市声景设计的探索,认为本课程在方法论与主题选择上展现出鲜明的时代回应与学术前沿性。他指出,当前设计教学亟需推动“研究型设计”理念的发展,即在理论逻辑与设计实践之间构建真实的双向转换关系,而非“研究归研究、设计归设计”的割裂状态。他建议,学生在表达中应注意克制与聚焦,防止因“用力过猛”而削弱方案的整体表达力,并鼓励深入挖掘AI技术背后的行为机制与场景价值,使智能介入真正服务于人本体验。

毛华松从风景园林与历史人文场地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对历史语境与文化地貌的敏感介入。他指出,崖线不仅是地形景观,更是精神载体,其设计应回应场地内在秩序与文化气质。声景装置的生成不应停留于形式语言的堆叠,而应体现出温润克制的美学态度,在回应自然与历史的同时,构建具有精神深度的感知空间。

孔明亮从校园规划与场地建设视角出发,赞赏同学们能在短时间内深入复杂地形开展问题识别与策略提出,表现出良好的实践能力。他指出,设计需在创新性与可实施性之间取得平衡,既要回应“噪声干扰”“空间滞留性不足”“文化感知断裂”等核心矛盾,也要强化对多类型用户的覆盖调研,从而增强方案的适配性与落地可能。

夏进军从艺术设计与交互体验维度,对学生在空间氛围营造与感官整合方面的表现表示认可,认为本次设计初步体现出“AI×场景”的交互潜力。他强调,AI不应成为抽象的装饰性概念,而应明确其在服务对象、交互路径与技术逻辑中的具体作用,从而真正建构起“人—空间—技术”的情感闭环。

w4.jpg

w5.jpg



二、作品展示

《智能声感·空间新构》

本方案以“智能感知引导下的空间新构”为设计核心,聚焦防空洞这一承载历史记忆的特殊场域,回应其空间停留性不足、文化氛围中断与场地体验感较差等问题。设计基于AI视觉识别与声音交互技术,构建融合情绪识别、行为感应、装置旋转开合与声光反馈的沉浸式声景系统。通过“引发感知—触发停留—激活记忆”的三段式路径,装置在非命令式的交互中唤起个体与场地的情感链接,探索智能技术驱动下校园空间的体验重构与历史记忆的感知复归。

w7.jpg

《涟漪》

本设计聚焦重庆大学A区崖线节点,以“涟漪”为意象切入,表达“感官扰动引发情绪共鸣”的设计逻辑,构建多维互动的声景体验场所。空间结构依循“嗅听—触听—视听—放空”的感知路径,营造递进式的情绪转换与行为引导节奏。装置系统整合AI行为识别、情绪感知与多模态环境反馈(声、光、嗅、触),实现“个体触发—场所回应—氛围生成”的智能闭环。设计通过局部扰动引发整体共鸣,展现环境对情绪的柔性适配能力,并探索情绪体验如何深度嵌入校园场地的日常互动中。

w8.jpg

《浮声栖野·江岸新生》

本方案选址于重庆大学崖线沿线,处于百年历史建筑与自然江岸之间,聚焦文化感知、生态体验与智能互动的整合设计。项目围绕“声赋文脉、声能唤场、人声共融、智感共声”四重主题,融合手势识别、压力感应与情绪识别等多模态AI技术,打造智能响应的交互式声景系统。设计通过声光联动与实时数据反馈,重塑人—场所—声音的动态关系,实现对场地文化记忆的唤醒、生态品质的优化与公共空间的智能化更新,为高校历史与自然复合场景中的声景转型提供可行路径。

w9.jpg

《智聆崖境·声生相续》

本方案针对重庆大学A区崖线临江区域交通噪声干扰与空间舒适度不足的问题,提出“AI驱动下的智能声景疗愈策略”,以声景愈疗、历史重构与智能交互为核心理念。设计融合AI情绪识别、行人追踪与声学掩蔽等技术,构建集降噪、文化激活与心理调适于一体的智能互动系统。空间围绕“人智共生、文脉共生、合鸣共生、澄江共生”四大节点展开,结合声光互动、历史音效与冥想装置,打造兼具科技感与人文关怀的校园疗愈声景公园。

w10.jpg



三、声景设计教学回顾

自2020年起,重庆大学谢辉教授团队开设全国首个研究生“声景设计”专项课程,六年来持续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依托3项省部级教改项目,指导学生在多类型场地完成声景设计,累计获国内外设计竞赛奖项20余项,包括美国声学学会国际设计竞赛金奖(全球仅2所高校获奖)、“Healthy Building Asia”最佳设计奖2项、“全国大学生声景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等。团队自主研发的“聆景”“声景云”等平台,获重庆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其中“声景云”支撑学生完成全国26省769处场地调研,《声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入选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累计服务学生4380人次。

课程主题每年迭代更新,持续推动设计教学与社会现实、科技发展的紧密融合:

2020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开展“康复声景”教学,首次系统融合声景理论与建筑设计教学;
      2021年,围绕“智慧城市设施声景产品”,与中建科技合作,推动交互性设计,优秀作品入选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2022年,与中建上海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展陈声景”教学,举办“聆听未来”展,吸引观众超3万人次;

2023年,聚焦“城市声景”,探讨声音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空间再生中的叙事价值;
      2024年,以“视听交互”为关键词,融合AR/VR、实时渲染与可视化技术,拓展数字声景设计边界;
      2025年,主题为“AI驱动下的城市声景设计”,以重庆大学崖线为实验场,探索人工智能与公共空间声景的深度融合。

课程教学模式从国际联合走向产学研协同,技术路径从传统设计迈向AI驱动,获2025年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持续推进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助力建筑类人才培养提质升级。

w12.jpg

w13.jpg

2020年-2024年部分设计作品

w14.jpg

部分获奖证书

(本文转载自XscapeLab公众号,已获授权)

X-scape Lab

致力于分享与人居环境相关的有趣设计与前沿研究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6 02:56 , Processed in 0.13361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