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65|回复: 0

[一带一路]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3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撰文、供图/首都博物馆

史前东西方交通:

连臂舞彩陶盆与塞伊玛-图尔宾诺倒勾铜矛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凿空,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东西方之间的交通往来,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已经存在。“遥远的东方”之地,承载着人类早期的一些共同记忆。有研究者指出,这是古代巴别塔事件之后,人类可能“分散”到的最远之地。青海,以她特有的方式,记载着这些记忆片段。

青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已有人类生活在这里。沱沱河沿岸、霍霍西里、昆仑山的三叉口和龙羊峡地区的黄河阶地,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青海东部宽广肥沃的河湟谷地到一望无际的柴达木盆地,都有古代文化遗存分布其间。

w2.jpg

不过,由于青藏高原风化剥蚀严重,古代人类活动的证据难以在地层堆积中完整地保存下来,所以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在青海呈现出不均衡性,即东部谷地多,西部、南部少。小柴旦湖遗址、贵南县拉乙亥遗址填补了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空白,与最新发现的西藏尼阿底遗址,共同构成人类征服青藏高原的证据。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遗存,又证明青海是古代中国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日遗址发现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距今4000年。“宗日”系藏语地名,意思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宗日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连臂舞图案。事实上,舞蹈纹类题材广见于距今11000年至8000年的近东和东南欧地区。两河流域发现有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的连臂舞彩陶片,欧洲南部撒丁岛萨利地区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饰有连臂舞形象的陶盘。

w3.jpg

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出土的阔叶形倒钩铜矛,器身较宽,矛锋圆钝而非尖锋,倒勾与系耳异侧,明显仿制于欧亚草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倒勾铜矛,故被称为“塞伊玛-图尔宾诺倒勾铜矛”,是东西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是指在从芬兰到蒙古之间、广阔的欧亚大陆北部草原上发现的一类金属加工工艺文化遗存,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其中,塞伊玛指位于奥卡河与伏尔加河交汇处的塞伊玛墓地;图尔宾诺指位于彼尔姆的图尔宾诺墓地。

进一步观察青海青铜时代的青铜器,可以发现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中的权杖、铃首剑等文化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对青海青铜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原地区以礼器为主的青铜文化,除个别铜鼎、铜戈传入青海外,对青海的影响反而不那么明显。

汉风羌道:

以兵屯田与周穆王西行

秦汉时期,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在冒顿单于时期“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青海羌人和西域羌人成为匈奴进攻汉王朝的辅助力量,经常发动掠夺人口和财富的战争。

到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时期,西汉开始“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为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使天山南北与内地首次连成一个整体,被司马迁形象地称作“张骞凿空”,而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虽然没有实现最初的军事目的,但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商旅不绝,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后来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名将赵充国奉命平定了羌人的叛乱,罢兵屯田于河湟,设“护羌校尉”和“金城属国”,安置归附羌人。东汉时,从金城郡析置西平郡(今西宁),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西部边疆。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壮士突围;昭帝时,又生擒西祁王;神爵元年平息羌乱后,因以兵屯田的建议,被后人“千载称其贤”。

w4.jpg

据学者研究,早在秦汉之前,生活在西部的古老民族羌人,在他们的游牧生活中,开拓了东往甘肃,北通河西走廊,西去新疆,南到岷江、白龙江流域的交通道路。汉代,这些道路中向东经湟水流域进入内地的道路称“湟中道”;沿青海贵德、循化等黄河以南之地,沿岷江到达四川成都的道路称“河南道”;西逾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北两岸西行,穿越柴达木盆地进入南疆的道路称“羌中道”。它们都发展成为青海及西北地区便捷的交通干线。

与丝绸之路主干道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到达西域一线直通的特点不同,羌中道以青海湖为中心,连接北、西、南三个方向,形成网状结构:湖以东连接湟中道和河南道;湖以西沿青海湖南北两岸西行,横贯柴达木盆地进入南疆;湖以北,经大斗拔谷至张掖,即张骞被俘前往单于庭的道路,称小月氏道或张掖道。

《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行、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就有关于羌中道的记载。汉武帝时期(前141~前87年在位),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设立后,河西走廊成为丝绸之路主道,羌中道便成为一条辅道。

吐谷浑国:

鲜卑分蘖与吐谷浑道

吐谷浑,原为人名,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因与兄弟失和,吐谷浑遂率部西迁至青海东部等地,侵逼氐、羌,成为强部。他的孙子叶延继位后,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国号。

古代中国此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先后统治过青海或在青海展开角逐的政权有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隋炀帝亲征吐谷浑后,吐谷浑政权渐趋衰落。唐初,吐谷浑多次袭扰唐西北边地,唐太宗名将李靖等臣服吐谷浑。吐蕃政权崛起后,逐渐向甘青地区扩张,于663年灭吐谷浑。吐谷浑末代王诺曷钵率残部逃奔至凉州。

吐谷浑最盛时,疆域一度“东至叠川、西临于阗、东北通秦岭,方千余里”。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卡加村西南,俗名铁卡加古城,是古代连接东西交通的重镇。伏俟城中有小城、宫殿,布局受汉地影响较多。“伏俟”为鲜卑语,意思是“王者之城”,其所在位置与史籍中“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的记载相吻合。

w5.jpg

周伟洲在《古青海路考》中指出:“从青海经柴达木盆地进入西域的‘青海路’正式见于记载,大致是在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前后,北魏高凉王那征吐谷浑慕利延时。”事实上,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武装割据、战事纷起,丝路因此阻断,东西方之间的交往改行祁连山以南由吐谷浑统辖的丝路南道。南北朝时期,青海除湟水流域外均由吐谷浑控制,其境内丝道因此称之为“吐谷浑道”。

吐谷浑国在原有丝道基础上,维护、保障了西域经青海通往中原地区的交通,也拓展了从河曲地区南下经四川盆地通往南方地区的丝道。立国350年间,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交往,史称吐谷浑道上“商译往来”“事惟贾道”,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吐蕃东进:

都兰墓群与唐蕃古道

公元6世纪,西藏山南地区建立起吐蕃政权。新兴的吐蕃政权向青海方向扩张,最终攻灭吐谷浑。唐、蕃双方随即在青海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军事与政治角逐。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趁唐军东调平叛之机,占领青海大部。9世纪中叶以后,吐蕃内乱不断,沙州汉人张议潮一度趁机控制了青海东部。唐末,吐蕃全境爆发大规模平民奴隶暴动,青海吐蕃势力也分崩离析,不复统一。

吐蕃统治青海时期,青海文化呈现出吐蕃化趋势,包括羌、吐谷浑以及汉族在内的青海各民族大量融入吐蕃民族中,都兰县境内的热水乡血渭草场共有封土墓300余座。

在不断兼并扩展的过程中,通过与北方、西北草原游牧民族的密切交往,吐蕃逐渐形成自身鲜明特色的金银器系统,名扬西方。西方史料中记载吐蕃人用黄金铸造的鹅形大口水罐,高2米,能装60升酒。马具及黄金制造的大体量器物都堪称珍奇。《旧唐书·吐蕃传》里有关吐蕃供奉“金盎、金颇罗”等金器的记载屡见不鲜,吐蕃大相禄东赞来唐迎请文成公主时献“金胡瓶、金盘、金碗”等礼物。吐蕃金器在唐诗里也曾出现,杜甫“边酒排金碗,夷歌捧玉盘”,岑参“深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w6.jpg

此外,都兰热水墓群还出土了许多举世罕见的丝织品,种类繁多,纹饰精美。不但贵族阶层,赤德祖赞(704~755年)时期,质地良好的唐朝丝绸也普及吐蕃平民百姓,为满足吐蕃民众对丝绸的大量需求,唐朝还专门设置了给吐蕃制造丝织品的厂商。

7世纪初,唐与吐蕃王朝关系日益密切,唐蕃古道随之构筑,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道全长3000余公里,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区,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是中原内地通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的必经之路,也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纳百川:

从割据到统一与茶马古道

842年,吐蕃赞普达玛(799~842年)被弑,青海河湟地区陷入分散的割据状态。这一状态直到清朝雍正年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正式实现对河湟地区的统治后才结束。在此期间,吐蕃、宋、金、西夏、明等王朝,都对青海有过时间长短不一的统治。

1032年,角厮啰(997~1065年,原名欺南凌温)定都青唐城(今西宁),建立了以吐蕃人为主体,包括汉、回鹘、党项等民族在内的地方政权,结束了该地区自唐末五代以来“族帐分散,不相君长”的混乱局面,史称“青唐政权”或“角厮啰政权”。角厮啰政权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以青唐为中心的中西交通线,大力发展经济贸易,为维护东西交通大动脉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攻破青唐城,改名为“鄯州”;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再次占领该城,结束了角厮啰政权对青海近百年的统治,改鄯州为西宁州,是“西宁”见于历史的开始,此后沿用至今。

w7.jpg

茶马古道实际上是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茶马互市”商贸通道的总称,青海境内也有分布。茶马互市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唐朝开始实行榷茶制,宋代承袭唐制,并设立了专门的茶马互市市场,实行引岸制度(对商人引盐行销的专卖制度),茶马古道得以进一步拓展。这一时期的路线东起关中地区,经青海,过金沙江、昌都、那曲至逻些(拉萨)。宋人说“盖青唐之马最良,而蕃食肉酥,必得蜀茶而后生”“国家买马两万匹,而青唐十居其八”。

元朝时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为了管理川藏地区,元政府在藏区大兴驿站,使川藏茶马古道得到延伸。明清时期是茶马古道的鼎盛时期。

w8.jpg

玉树在历史上是唐朝与吐蕃文化贸易交流、宗教传播、使者往来的必经之地。川茶经康定入道孚、甘孜,渡金沙江至昌都,“昌都本由炉霍赴藏之大道”“茶商以山路险峻,又艰于雇牛,故取道结古,以期省便,是结古为茶商必由之路明矣”。“结古”在藏语中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自古以来是连接西藏、四川及内地的交通要道,是青海茶马互市的重要驿站和枢纽。

丹噶尔古城扼守着唐蕃古道、丝绸南路的咽喉,西汉以来便成为商贸要地。唐王朝与吐蕃在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进行严格控制,只准每年2月、8月在日月山进行互市贸易。后来清政府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西宁湟源县),丹噶尔城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人往来交易之所”。民国时,丹噶尔古城贸易更加兴盛,被誉为“环海商都”“小北京”。

缩影:

承担历史角色,历史却不在青海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元代以前,该地区虽然已有汉、藏等民族居住和繁衍,但多民族分布格局现状的真正形成是在元明清时期。藏、回、土、撒拉、蒙古五个世居的主要少数民族中,除藏族外,其余四个民族均是在这一时期经过不断的迁徙、融合、繁衍,逐步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元代,随着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西宁卫是洪武六年(1373年)由元西宁州改名而来,下辖西宁、碾伯、镇海、北川、南川、古鄯六个千户所,隶陕西行都司。关西七卫是指明朝在嘉峪关以西(今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东部)设立的七个羁縻卫所,又称“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因七卫首领皆为蒙古贵族)。西宁卫和关西七卫的设立对巩固明代西北边防、保障使臣商旅往来,促进民族融合和团结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蒙古势力进驻青海后,不断袭扰西宁卫。为保障河湟及青海牧区的安定,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侯耿炳文率领军士割原西宁州城之半筑城,绵延330余公里,从北、西、南三面构成拱卫形状。这段长城系明代长城的一条支线,与沿线的城堡、烽燧等军事设施共同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w9.jpg

崇祯九年(1636年),固始汗率蒙古联军进入青海地区,开启了和硕特蒙古在青海的历史。固始汗将青海分给其八子和其他卫拉特蒙古部,史称“青海八台吉”,建立了对青海的直接军事统治。顺治三年(1646年),固始汗与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进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赐封其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承认了他的地位。和硕特部统治青藏期间,独尊格鲁派(黄教),奠定了该派在藏传佛教各派中的优势地位。

罗卜藏丹津是和硕特蒙古贵族首领,固始汗之孙,达什巴图尔的儿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承袭其父的亲王爵位,成为青海和硕特部蒙古贵族的最高首领。罗卜藏丹津对于清朝不许他干预西藏的政务和族内混乱方面的规定深感不满。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胁迫青海蒙古各部贵族于察罕托罗海会盟,发动武装割据叛乱。

w10.jpg

清政府闻变后,立即命年羹尧、岳钟琪等率军镇压,很快将叛乱平定。而后清政府对青海地区的行政建制做了重大改革,改西宁卫为西宁府,下设两县一卫(西宁县、碾伯县、大通卫),对蒙古族各部采取编旗设佐领措施,共编为二十九旗,同时派驻“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一切政务,使青海完全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青海历史最重要的篇章其实呈现的是青海以外区域的各种力量交锋时,青海承担的角色及其发挥的功用,即青海的历史“不在”青海。盖因她始终是纽带和节点,统治者的目光总爱越过青海的河谷峻岭,思绪或盘桓在条条古道的尽头,或追随着滔滔东去的河湟之水。

w11.jpg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4.11月刊

了解更多精彩选题,欢迎点击本封面订阅文明杂志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尽享更多精彩内容,进入文明官方旗舰店即刻订阅经典特刊及各期杂志

w12.jpg

文明杂志

公众号

w13.jpg

文明官方

旗舰店

w14.jpg

看文明

公众号

▼ 点 击 订 阅《 文 明 》2025 全 年 杂 志 12 期

w15.jpg

▼ 点 击 购 买

  《 文 明 》最 新 杂 志  

w16.jpg

▼ 点 击 购 买

  《北京中轴线 · 人文大时空》特刊

w17.jpg

▼ 点 击 购 买

  《中华文明的瑰宝 · 中国世界遗产》特刊

w18.jpg

▼ 点 击 购 买

“国 际 传 播 力”培 训 学 习 高 端 读 本

w19.jpg

▼ 点 击 购 买
“奥 林 匹 克 文 化”系 列 珍 藏 特 刊

w20.jpg
《文 明》杂 志 淘 宝 店 订 阅  

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微信公众号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文明》杂志”。
微信客服邮箱:fhmdt@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 文 明 杂 志 社 联 系 方 式 】

邮箱:Lou8001@126.com

编辑部邮箱:civilization200112@126.com

杂志订阅热线:010-67135565 13146832364  15611146084

联系人:王丹丹 15611146084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00
门市订阅:北京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90号新裕商务大厦402室

(地铁磁器口站G东南口)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7 16:43 , Processed in 0.18055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