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15|回复: 0

[关税] 【关税】印度不甩川普威胁 官员表明将继续买俄罗斯原油 关税36%→19%不搞黑箱 泰国「全面让步」清单大公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3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印度不甩川普威胁 官员表明将继续买俄罗斯原油

w1.jpg

8月初,本已在舆论中逐渐降温的“印度进口俄罗斯原油”议题,被总统川普的最新表态重新推向聚光灯。
《纽约时报》援引白宫消息称,川普宣布对印度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并警告,如果印度继续大规模采购俄罗斯廉价原油,还可能追加惩罚性关税。他甚至当场抱怨,印度的关税是“全世界最高之一”,并指责印度设置了“最严苛、最令人反感的非货币贸易壁垒”。

川普在8月1日对媒体说了一句颇具爆炸性的评论——“据我所知,印度将不会再购买俄罗斯石油。如果是真的,这是好事,我们再看看情势发展。”

然而,仅过一天,印度方面就当众打脸。两名印度高级官员在周六(8月2日)强调:政府未对国营或民营油企发出减少俄油进口的指令,政策没有任何变化。

这意味着,川普口中的“好事”很可能只是谈判场上的试探性放话,而非事实。此举不仅再次挑动美印之间的能源与贸易神经,也让俄油问题从低调的经济议题,重新成为地缘政治的明牌对抗。

川普的贸易战手法一贯如此——用关税作为第一轮施压工具,再辅以额外的惩罚威胁,迫使对方在双边谈判中让步。
不同的是,这次关税威胁与俄油问题绑在一起,显然是精心设计的组合拳。

首先,美印双边贸易协议至今停留在磋商初期,美国对印度的不满由来已久:从高额关税到复杂的非关税壁垒,再到农业、制药和IT服务领域的利益摩擦,都让谈判进展缓慢。

其次,俄乌战争背景下,能源议题在美方的战略地位急剧上升。川普在对俄政策上既要维持强硬姿态,又要避免像拜登时期那样在制裁与油价之间进退两难,于是找到一个“最佳突破口”——印度。

为什么不是中国或土耳其?答案很现实:中国与美国在能源和贸易结构上彼此依赖度极高,加之战略竞争已足够尖锐,贸然在俄油问题上追加冲突会让中美关系全面恶化;土耳其则是北约内部的“特殊成员”,对俄政策的空间较大。相比之下,印度既是美国重要的印太盟友,又在能源上有可被施压的痛点——这让它成为川普施展关税与能源双线施压的“优选目标”。

要理解印度的强硬回应,就必须看清它在能源战略上的算计。
俄乌战争前,俄罗斯原油在印度进口结构中的比例不足1%。但在2022年后,这一比例迅速飙升到超过33%,俄罗斯更取代沙特与伊拉克,成为印度第一大原油供应国。

印度的逻辑很直接——俄油有三大优势:

    价格低:在G7限价机制下,俄油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基准价,每桶可节省数美元,累积到每天200多万桶的规模,意味着巨额的贸易盈余。

    供应稳:在中东局势反复、全球航运受扰的背景下,俄罗斯通过多条海运线路持续供货,减少了印度的能源安全风险。

    外汇压力小:部分交易以卢布或人民币结算,减少美元消耗,有助于稳定印度的外汇储备。

更重要的是,印度能把廉价俄油加工成成品油,再出口到包括欧洲在内的市场,既赚差价又赚地缘红利。这种模式不仅没有违反西方制裁规则,反而被部分美国财政部官员默许。

正如时任美国驻印大使贾西迪曾公开说的:“他们购买俄油,是因为我们希望有人以限价买进,这不违规,反而是政策设计的一部分。”

美印关系的下一步:试探还是摊牌?

眼下,这场关税与俄油的争议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谈判试探,而非立即的政策摊牌。
川普政府的目标可能并不是立刻切断印度的俄油进口,而是用此议题换取在贸易协议中的更大筹码——例如降低印度对美商品的关税、放宽美企在印度市场的准入门槛。

但这种策略也有反作用风险:

    如果关税威胁兑现,印度可能会在能源问题上更靠近俄罗斯,甚至在金砖和上合组织框架下寻求更深合作。

    如果美方让步,则可能被外界解读为川普对盟友的制裁威胁只是虚张声势,削弱其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

未来数月,美印双边贸易协议谈判将成为观察这场争议走向的风向标。一旦双方在关税或市场准入上达成阶段性成果,俄油议题可能会被暂时搁置;反之,如果谈判陷入僵局,不排除川普会在能源领域祭出更直接的惩罚措施。

关税、能源、地缘政治,这三条线在美印关系中正被紧密缠绕。
川普用关税威胁叠加俄油争议,试图在谈判桌上制造优势,而印度则用能源安全与价格逻辑为自己筑起底线。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石油买卖的分歧,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印太秩序、全球能源格局和大国谈判方式的较量。谁会在这场多维博弈中先眨眼,答案或许要等到美印贸易协议的文件上真正落笔之日。

关税36%→19% 泰国用让步换关税减半

w2.jpg
泰国已同意对绝大多数美国货物实施零关税。图为曼谷3C卖场一景。
周五(8月1日),美国总统川普政府公布了最新一轮“对等关税”调整方案,69个贸易伙伴的关税税率超过10%,巴西高达50%居首,台湾以20%排在前列,虽较4月公布的32%有所下调,却仍高于日韩等国。相比之下,泰国显得幸运许多——税率从36%骤降至19%,几乎腰斩。这背后并非华府的单方面“施恩”,而是曼谷政府用一系列实质性让步换来的结果。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泰国的贸易逆差为450亿美元。在川普政府“逆差至上”的贸易逻辑下,谁能在谈判桌上端出更多符合美国利益的筹码,谁就能在关税上得到喘息机会。泰国政府显然深谙其道,这一次,它不仅开放了市场,还在能源、航空、投资、农业等领域向美国敞开大门。

根据泰国《民族电视台》(The Nation TV)的梳理,这份协议几乎覆盖了双边贸易投资的各个层面。泰方承诺对美进口的1万1000种商品零关税,其中包括泰国本土产量不足的医疗器材、先进汽车零部件;同时削减非关税壁垒,简化海关程序,允许“清关后再审核”,以降低美国出口商的成本压力。在投资领域,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向美资企业开放,特别是绿能、半导体、资通讯与物流行业,还为美国企业设立快速通道与税收优惠,试图把泰国打造成美国在东南亚的投资桥头堡。

更直接的利益输送,则体现在能源与航空采购上。泰国公私部门将向美国购买液化天然气与波音新型飞机,为美国能源和制造业输送订单。这不仅是对美国贸易逆差的“止血”,也是一种政治信号——泰国愿意用真金白银稳固与华府的关系。与此同时,曼谷承诺在五年内将对美贸易顺差削减70%,并引入更严格的原产地规则(RVC)以防中国大陆商品“洗产地”,在某种程度上配合了川普政府对华贸易遏制的大战略。

在数字经济领域,泰国为亚马逊、谷歌等美国云服务企业提供为期两年的5%减税优惠,以吸引美方在泰投资数据中心与技术产业。农业方面,美国农产品的进口配额显著提高,包括玉米、大麦、大豆等,这既满足了美国农业州的政治诉求,也为泰国饲料产业提供了稳定供应。

不过,泰国也并非毫无保留。它保留了对稻米、糖、加工水果等关键民生物产的现有关税,以保护本地农民与食品加工产业。令人玩味的是,泰方“遵守泰柬停火条款”虽然并未写入贸易协议,却被外界视为美国降关税的潜在原因之一。换言之,华府可能在评估泰国地缘政治配合度的同时,将其纳入经济谈判筹码之中。

这场谈判的本质,是川普政府经济民族主义在亚洲的又一次投射。对等关税政策在逻辑上并不复杂:美国以贸易逆差为裁判,用高关税逼迫对手让步,再用关税豁免或下调作为谈判筹码。但这种方法一旦落到具体国家身上,就会逼迫对方在经济、产业乃至外交上作出深度配合。泰国的策略是用市场开放与产业订单换取压力缓解,这在短期内的确能稳定出口、安抚投资者情绪,但从长远看,它也意味着泰国在产业自主性与政策独立性上的空间被压缩。

泰国的成功谈判,也会对其他顺差大国形成压力。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在美有较大顺差的国家,很可能被迫评估是否采取类似泰国的路径——开放市场、增加美国产品采购,甚至在某些战略议题上与华府保持一致,以换取关税下调或豁免。这种局面实际上在重塑亚洲的经济外交逻辑:国家间的贸易政策不再单纯由市场决定,而是与地缘政治、军事合作、外交立场捆绑在一起。

川普政府的算盘很清楚——利用美国市场的吸引力,把经济利益与战略顺从度绑定,迫使各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潮中向美国倾斜。对于泰国这样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而言,面对关税大棒和逆差压力,退一步是现实选择,但它同时也在用未来的部分政策主权换取当下的经济缓冲。

这场关税谈判的胜负,短期看似乎泰国赢了——税率降了,出口保住了,地缘摩擦缓解了。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它的代价与收益之间的平衡还未揭晓。毕竟,当经济让步成为习惯,下一次谈判中,华府的筹码只会更多、要求更高,而留给泰国的回旋余地则会越来越小。

可以预见,在未来数月内,亚洲其他顺差国将密切观察泰国模式的后续成效:它究竟是一次灵活务实的对美妥协,还是一条越走越窄的依附之路?答案,很可能会在下一轮关税审查和投资布局中显现。

w3.jpg

欢迎关注主号

敬请关注备用号感谢阅读支持,感谢关注公众号+点赞+在看+留言+转发!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6 03:44 , Processed in 0.10927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