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428|回复: 0

AI都开始屠龙了,居然有人还在叫你怎么使用青铜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7 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大三学生小王,花了一个下午,用开源模型给自己写了个小工具,自动抓取、清洗、分析了他那篇社会学论文需要的所有数据,并生成了图表。

看着屏幕上AI几分钟干完他一周的活,他感到一种近乎神性的力量。

傍晚,他走进阶梯教室,上本学期最贵的选修课——《企业战略管理》。

白发苍苍的教授,正用着泛黄的PPT,激情澎湃地讲解着波特的“五力模型”,案例是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航空业。

小王低头看了看笔记本电脑上还在运行的代码,又抬头看了看PPT上那个古老的矩阵。那一刻,他感到一种巨大的、无法言说的荒谬。
龙,已经被AI宰了。

而他的教授,还在教他怎么磨一把青铜剑。

更魔幻的是,小王跟他们说这玩意儿没用,他们还跟你急,说你不懂,说这是“专业”,是“科学”,是“体系”。

小王此刻的感受,我懂,我太懂了。

我不仅懂,我今天还要把话说明白,把一些专业的底裤给你扒下来,让你看看什么叫“知识界的庞氏骗局”。

你别不服,先听我讲完。

有些专业,本质上是学术圈的“内循环”

什么叫“庞氏学科”?

就是教授A引用教授B的论文,教授B引用教授C的,教授C回头再把A引用一遍,大家互相抬轿子,你好我好大家好,期刊影响因子上去了,会议地位保住了,就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理论在天上飞,就是不落地。模型一个比一个花哨,就是不能用。

评价标准不是看你这套东西能不能帮企业赚钱,能不能帮社会进步,而是看你被自己人引用了多少次。

这不就是典型的学术内循环,知识传销吗?

AI的出现,像一个耿直的杠精,一巴掌把这些虚假繁荣给拍碎了。

因为AI最擅长的就是干活,是解决有明确路径的问题。

当一个学科的知识无法被AI理解、调度、执行时,那只能说明一件事:

你那玩意儿,压根就不是知识,是话术。

我们今天就点几个名,别怕得罪人。

管理学,成功学的PPT精装修版本

第一个就要说管理学,尤其是很多MBA项目,简直是重灾区中的VIP区。

你花几十上百万,学了什么?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五力模型、蓝海战略……听着是不是虎虎生威?

说白了,这些都是“事后归纳”。就是把马云、乔布斯的成功故事,用一套看似专业的黑话重新包装一遍,然后卖给你。

这玩意儿有预测能力吗?

没有。

能指导你创业成功吗?不能。它唯一的用途,就是让你在做PPT和跟投资人吹牛的时候,显得你“懂行”。

斯坦福的管理学大牛亨利·明茨伯格早就把这事儿说透了。

他在《经理人而非MBA》(Managers Not MBAs)一书中直言不讳:传统MBA项目,用错误的方式,教了错误的人,最后产生了错误的后果。

它教的是分析,不是管理;教的是模型,不是实践。毕业生出来,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天降猛男,手握屠龙刀,结果发现公司里根本没有龙,只有一堆复杂的流程和难搞的人际关系,模型P用没有。

当然,有人会说,MBA的价值在于人脉。这话没错,但你等于承认了,你花大价钱买的不是知识,是“顶级会所门票”。这知识本身,是不是有点水?

那管理学里有没有真东西?

有。

丰田的“精益生产”、OKR/KPI体系、供应链管理……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货。

但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东西的底层逻辑,都来自于系统工程、统计学和运筹学。

说白了,管理学就是个知识界的“集成商”,自己不生产硬核结构,主要靠从工科“进口”。它真正的价值,在于把这些硬核的结构,用人话包装一下,卖给那些听不懂“硬核”的老板们。

金融学,用数学算命,越算心越慌

金融学,听起来最高大上,公式满天飞,模型能堆山。结果呢?“数学感极强,结构稳定感极弱”。

整个学科建立在一堆脆弱的假设上:“理性人”、“市场有效”、“信息对称”。

朋友,你摸着良心问问自己,你炒股的时候理性吗?你看到的信息和机构看到的一样吗?

这些模型,事后解释起来头头是道,事前预测起来纯属胡闹。

2008年金融危机前,华尔街那帮精英拿着各种基于高斯分布的“完美”风险模型,告诉全世界“稳得很,没意外”。结果一个“黑天鹅”飞过来,整个系统当场崩盘。

这不就是纳西姆·塔勒布老爷子在《黑天鹅》里反复嘲讽的:你们用“平庸斯坦”的尺子,去量“极端斯坦”的世界。

你们的数学模型,就是个玻璃罩子,看着漂亮,一碰就碎。

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开始反思,说要搞“行为金融学”,承认人是非理性的。这很好,但这也恰恰证明了,纯粹依赖数学结构的金融学,在面对真实、混乱、充满情绪的人类社会时,是多么的无力。

它的结构,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

一大批社科,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圆其说”

至于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这些,问题更隐蔽,也更普遍。

它们不缺理论,不缺话术,更不缺互相引用。但它们的核心问题是:不可验证、不可调度、无法形成闭环。

就拿教育学来说,约翰·哈蒂搞了个《可见的学习》(Visible Learning),分析了几千万学生的数据,给各种教学方法排了个座次,告诉你哪个最有效。看着是不是特别“科学”,特别“结构化”?

结果呢?被统计学家喷成了筛子。为啥?因为他把一堆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数学成绩和自尊心)的“效果”给平均了,这叫“苹果橘子瞎比较”。

他连最基本的“学生成就”这个概念都没定义清楚。这种研究,不是科学,是“伪科学”。

还有社会心理学,一度是显学,结果闹出了“可重复性危机”。

一大堆酷炫的实验,什么“社会启动效应”(social priming),后来发现根本重复不出来。

连行为经济学祖师爷丹尼尔·卡尼曼晚年都承认,自己当年太信那些小样本研究了,很多东西在现实里根本站不住脚。

这些学科,很多时候陷入了一种“解释的陷阱”:它们能提供无数个角度去“解释”一个现象,但就是无法提供一个可靠的“结构”去“解决”一个问题。

更扎心的是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的《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他认为,很多学术工作本身就是“狗屁工作”,是为了维持系统运转而存在的,它们不创造任何外部价值,只是在系统内部自我消耗。

到底什么知识才值得学?

说了半天破,现在得说点立。

到底什么才是AI时代真正的“硬通货”?答案就是“结构知识”。

真正的结构知识,有几个硬核标准:

可压缩: 能把复杂的世界,抽象成简洁的模型和机制。比如一个数学公式,一个编译器。

可调度: 能被用来生成具体的行动方案,能干活。比如一段代码,一个供应链优化方案。

可迁移: 能跨领域应用,举一反三。比如精益生产,从制造业用到软件开发。

可反馈: 能被现实检验,能在一个闭环里不断修正和进化。

你看,符合这些标准的,都是硬核学科:计算机科学(不是指你会用哪个软件,而是指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这些底层结构)、系统工程、运筹学、人工智能、数学建模等等。

这些学科,教的不是一套“说法”,而是一种“做法”。它给你的是一张能按图索骥的地图,而不是一本描写风景的散文诗。

当然,我不是说人文社科就一无所处。它们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定义目标、守住底线。AI是把刀,结构知识教你怎么用刀,但用这把刀去救人还是伤人,这需要伦理、哲学和人文关怀来提供方向盘和刹车片。

但问题是,很多这类学科忘了自己的本分,总想把自己包装成能指导实践的“科学”,结果就变成了“庞氏学科”。

所以,朋友们,在这个AI已经开始重塑世界的时代,选择学什么,本质上是选择一种思维方式。

你是想学一套能动手改造世界的“结构”,还是学一套只能用来解释世界的“话术”?

在我们所处的历史进程里,个体的命运往往随着时代的大潮起伏 。

AI带来的不是又一次技术浪潮,而是一场知识的“大洪水”,它正在冲垮那些建立在沙滩上的学科城堡,重塑价值的版图。

看清这场洪水,不是为了让你绝望,而是为了让你找到那艘能渡过洪水的方舟。

我的建议很简单:先学一身钢筋铁骨的硬本事,再去谈那些诗和远方的软情怀。

毕竟,手里没剑,和手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

先保证自己能活下来,能干活,能创造价值。

至于世界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这些终极问题,等你吃饱了饭,再慢慢思考,也不迟。

否则,你感悟得再多,也只是一个精致而脆弱的泡沫。

风一吹,就散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9 16:04 , Processed in 0.08013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