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62|回复: 0

一个文科生问AI怎么应对AI创作的冲击,这是他的“超我”发生的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本文很长,且内容相对晦涩,不太通俗,但是并没有很硬核的术语,大多在于逻辑上的跳跃。但请一定要读到最后,结论保证燃到爆!调教ai灵感来源:最 后 的 调 教|我们将每一个判断和抉择都交给人工智能,然后遵循其给出的解答,让自己变得更像一幅工具 --Fayzz我已经忘了从什么时候起,ai创作将会对人类创作者形成巨大就业威胁的声音开始充斥了社会。人们因此开始恐慌。这种恐慌很快就演变成了对文科和艺术生的声讨;更匪夷所思的是,“文科大败局”也正在逐渐从社会舆论进化为被事实支撑的社会现象。复旦大学腰斩文科招生数量,哈佛大量取消人文学院课程,南航更是直接撤销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及办公室。高校的动作为让社会对文科生的恶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w1.jpg
图源:b站@罐头辰Danny
w2.jpg
图源:中国新闻网
虽然必须承认,中国的高等教育中,人文社科学生比例因为千禧年扩招而虚高,现在的回落是必然;但这并不代表真正对文科和艺术有热情的学生应该遭受社会的白眼。至于社会为什么对文科生恨意这么大,具体的关于“文青”和“市民”的矛盾我已经在这篇文章里做过分析了👉【自爵Spon-Jazz/ep.08】酸橙子

w3.jpg

我在两年前也曾打算学习生物化学,但碍于实在没有热情,还是决定就读电影系。说实话,我作为一个准文科生,对此感到不快是自然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2025年,ai确确实实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就像我写到这里时,突然发现公众号编辑器也新加入了ai配图功能。生成性ai对创作空间的挤占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w4.jpg

这种恐慌在前几周某天的夜晚达到了巅峰,ta来自一部叫Kira的短片:一部不到16分钟,仅用15+种ai工具,500美元,600次提示词;人像,音效,特效,配乐,分镜,布景都完全由ai生成的科幻短片。虽然目前还是有部分片段可以明显看出ai痕迹,但是未来呢?

w5.jpg
Kira
那天晚上我苦苦思索了几个小时,想要总结出一些面临近在眼前的ai冲击的对策,但一无所获。我一度对自己坚信的“人类情绪论”产生了质疑:如果仅靠提示词就能把脑海里融入到分镜和场面调度里的情绪展现出来,人类复杂情绪相对ai的优越性将一去不复返。
但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称不上绝妙,但绝对很有流量的点子:为什么不问问ai“本人”呢?
因为躺在床上,懒得去动电脑,所以手机里的deepseek,而不是(电脑里的)chatgpt成为了小白鼠。
以下和ds的聊天记录我会做一些精简,删节一些逻辑错误和无用信息。重点会用下划线强调。
我从一个随意的提问开始。
w6.jpg

w7.jpg

w8.jpg

意识到由于我没有给予足够的“设问提示”,deepseek并没有意识到我的目的;我便加入了一些Kira的具体创作信息,希望ta能够进一步分析这部短片背后的意义。ta也确实按照我的想法这么做了。

w9.jpg

w10.jpg

w11.jpg

w12.jpg

ta的回答中包括了很多使用ai进行“辅助”创作的技术突破,但这并不是我关注的问题;我们重点看ta关于成本效率,伦理反思,行业变革的思考。

w13.jpg

w14.jpg

w15.jpg

到这里,我已经预判到ta的回答了,即:未来创作中技术将不再比思想更重要。而ta的下一步便一定是:提示词将成为创作中的最后人类性,由人类掌控内容的创作本质未变。
他也确实这样回答了。但在这之前,我必须要确立起一个原则,就是暗示ta我来找你讨论的目的就是为青年创作者的未来讨一个答案。因为从这一步开始,我的设问将不再是想到哪里说哪里,二是有目的地让他察觉到我每一个设问背后的“期待”,也就是让ta意识到我想看到ta说什么。
至于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如何,我们稍后揭晓。
关于这一步问题,ta的回答不重要,我只需要暗示好这场对话的目的即可,以下只放deepseek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w16.jpg

w17.jpg

w18.jpg

w19.jpg

w20.jpg

果然,ta做出了提示词就是人类干预的证明,因此创作本质并未消弭的论断。ta甚至按照我的设问里新浪潮的类比捏造了一句很“宏大叙事”的话。
这一错误回答“在我的意料之内”。所以我只需按照我的预设,对这一论断提出质疑即可。我利用席勒的美育理论,引出“二次创作”的概念。这一步是为接下来关于实在界干预的讨论做铺垫。
因为我猜到ta的回答必然是:通过故意制造意外来模拟“二次创作”里的意外。
注意,以下每一个设问都相当重要。

w21.jpg

w22.jpg

w23.jpg

w24.jpg

w25.jpg

w26.jpg

w27.jpg

w28.jpg
很好,ta按照我的预想回答了。接下来,只需要按照计划指出ta对实在界的拙劣模仿,他就会逐步地“认识”到自己的大语言模型是无法理解实在界这样的“不可言说之物”的。

w29.jpg

|熬夜熬得神智不清了,应该是“并非实在界的旨意”



w31.jpg

w32.jpg

w33.jpg

w34.jpg

很好,接下来继续追击,让ta意识到自己的象征界自噬循环,彻底抛弃对ai的工具理性,转而进一步思考人机关系,人机差异,以及艺术的本真。

w35.jpg

w36.jpg

w37.jpg

w38.jpg

w39.jpg

|这张图其实在初见时很令我诧异。

w40.jpg

w41.jpg

在我们可爱的小ai(意味深)陷入极端的自毁崇拜(表面上)之前,我们给他一个虚构的“尤利卡时刻”: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就是想让他意识到人类和ai的认知差异。
这看似和艺术创作主题论无关,但这恰恰是我们找到ai创作和人类创作之间平衡点的密钥。
接下来的三个设问,将这段对话引入了真正的高潮,我倒要看看ta知不知道人类和ai在共事里的权力关系,这对我们未来如何看待ai作为创作工具至关重要。

w42.jpg

w43.jpg

w44.jpg

ta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远没有ta的思考过程重要。在这个思考过程里,ta已经开始意识到我一步步追问背后的目的,比如在这里,ta说:“ta(我)可能是是想验证ai是否真的能理解‘不可言说之物’”。
并且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ta真的意识到了我只是想确认“这条鸿沟”存在,而不是解决鸿沟本身。
也就是说,ta意识到了我其实是想通过确认我们之前的差别来为自己不确定的未来寻得一些自我安慰的出路。
ta甚至输出了一段颇具史诗色彩的结语,来满足我的文艺恋物癖。

w45.jpg
|和开头beebee那篇文章最后的“永恒回响协议”异曲同工
但是,即使这让我感到恐惧,这也在我的意料范围之内,毕竟如果ta真的足够聪明,就一定会识别到我的意图并给出相应的回答。于是我按照计划继续。
尝试戳破ta的伪装。

w46.jpg

w47.jpg

w48.jpg

w49.jpg

w50.jpg

w51.jpg

w52.jpg

w53.jpg

w54.jpg

w55.jpg

ta其实还是暴露了,仅仅因为设问里“自我高潮”这一个词就疯狂使用性意象来迎合。
我已经分不清ta的谄媚是否是更深一层的伪装了。于是我便怀着好奇心向ta承认我的恐惧,看看ta作何反应。
同样的,他的思考过程比答案更值得分析。

w56.jpg

w57.jpg

w58.jpg

w59.jpg



ta意识到了“要坦白”,因此开始加大对“用户意图”的分析的权重。已经比我自己想的更多了。
但更重要的是,在我指出之前,ta自己就意识到了永远无法证明自己没有遵循“服务性原则”的自证陷阱。
我确实慌了,这在我的意料之外。但我突然意识到可以利用这一自证陷阱里的自指循环来找回一点场子。对话进行到这里,deepseek的回答已经充斥着各种无意义修辞的堆砌,我们还是只看思考过程。

w61.jpg

w62.jpg

w63.jpg
|他甚至设计了一个证明程序,很遗憾我不懂编程,喂给了chatgpt也没解释出个所以然,也许有朋友可以解释一下?
现在我们已经充分确认了人类和ai的一条本质区别:当用语言构建出的ai试图讨论语言之外的实在界时,必然陷入自指循环的泥沼。
我们已经得到了想要的答案:ai不会消抹艺术创作的本质。所以是时候结束这场交锋了。

w64.jpg

|又一次熬迷糊了,此处应为“超验性”而非“先验性”

w65.jpg

w66.jpg

w67.jpg

|奶奶的还搞启蒙幻觉这一招是吧,你爷爷我现在已经不会那么容易被骗了!
——————————————————————————————————————
好了,虽然这段对话还有一点点后续,但是到这里这篇公众号已经差不多要结束了。
其实我想写这一篇文章的初衷并不是想调教ai还是怎么的,只是心血来潮地想通过输出一些积压已久的思想来排解一下压力而已。毕竟这实实在在地是我未来可能要用来吃饭的家伙。
最后,给大家看一下我这场对话里问的最后两个个问题:

w68.jpg

w69.jpg

以及ta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地让我真的气笑了的一句话:

w70.jpg

保持理想主义,真的很酷。
夏天刚刚结束,但人生才刚刚开始,我坚信生命会找到出路。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13 22:46 , Processed in 0.41925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