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62|回复: 0

[一带一路] 姜安印:「一帶一路」與台商機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4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千年絲路駝鈴不絕,如今已化作轟鳴不息的國際班列,奔行在歐亞大陸之間。自2013年中國大陸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這一宏大的國家戰略不僅開啟了中國從「自信開放」邁向「自主開放」的嶄新階段,也為全球經濟合作提供了中國方案。

當前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格局加速演變,經濟體系重構,地緣風險頻發。「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平台,正為企業跨境發展、區域協同與制度共建打開全新通道。2025年6月30日,全國台企聯緊跟發展步伐,在絲綢之路黃金段甘肅蘭州,開展「台企聯大講堂」第三期活動,邀請了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蘭州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姜安印教授,圍繞「『一帶一路』與台商發展機遇」這一主題進行演講。旨在幫助台商們深入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刻內涵與廣闊前景,發掘政策紅利背後的現實機會。

中國式「共同發展」新範式

w1.jpg

2013年,中國大陸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核心內容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旨在通過與共建國家攜手推動道路、港口、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貨物與資金的跨境流通效率,實現互利共贏與共同發展。

姜安印教授指出,「一帶一路」倡議並不是簡單的貿易路線的延伸,而是對傳統全球化模式的深刻反思與創新超越,致力於打造一種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共同化發展」新範式。

w2.jpg

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蘭州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姜安印教授

傳統全球化模式在帶來貿易繁榮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內在矛盾,如資本流動、政策自主與匯率穩定難以兼得等結構性困境,最終在貿易摩擦和逆全球化浪潮中遭遇瓶頸。

而「一帶一路」倡導的「共同發展」理念,不以「零」和「博弈」為基調,而是強調互利共贏,類似「孔子改進」,即「哪怕只有一個人得到改進,並且沒有人的福利受損,那麼社會就實現了福利改進。」它體現了中國大陸推動世界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價值追求,也為中國的對外合作與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撐。

這一新範式正在深刻重塑中國的外貿格局。姜安印分析指出,過去十年,中國大陸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持續升溫。2013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出口僅佔其全球出口總額的26%,而到2024年,這一比例已飆升至46%。與此同時,中國對美歐日等傳統發達經濟體的出口佔比則從41%下降至31%。這一顯著的「一升一降」,清晰勾勒出共建國家已成為中國外貿增長的新支點。

w3.jpg

對台商而言,這種「出口重心的轉移」不是抽象的政策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產業變局,意味著新的通道、新的市場以及新的發展。

然而,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台商也需審慎應對多重挑戰。這包括沿線部分國家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和潛在的政治風險;不同國家法律法規、商業慣例和文化習俗的差異帶來的合規與溝通障礙;以及項目融資、稅務環境等方面的具體困難。台商需要充分進行風險評估,加強本地化運營,並藉助專業服務機構的力量,以有效規避和化解這些挑戰。

硬聯通和軟聯通

助力台商搭上絲路快車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五通三同」框架中,「硬聯通」與「軟聯通」構成了推動區域融合的基礎設施與制度雙輪。這一「雙聯通體系」不僅提升了中國與共建國家之間的跨境協同能力,也為台商「出海」提供了關鍵通道與制度便利。

「硬聯通」方面,以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軸。六大經濟走廊、鐵路、公路、港口、信息網絡共同編織出實體互通的網絡,降低物流與進出口成本。中歐班列的高頻次運行,正成為眾多台資企業切入歐洲市場的新動脈。例如,佳好集團過去將建材運往俄羅斯需時50天,藉助中歐班列後運輸時間縮短近半。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在「一帶一路」共建國有74個同中國大陸合作建設了產業園區,園區總量達到181個。廣泛分佈在非洲與東南亞,港口協作網絡也不斷壯大。許多台企具備建築、機械、光電、通訊設備等專業能力,在大陸與共建國推進基礎設施合作的過程中,台企有機會參與到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設計、供貨與後期運維。

w5.jpg

此前,已有台企與大陸企業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提供電機設備與配套服務,參與燃煤電廠、聯合循環電站等大型項目,取得實質進展。未來,台商仍可憑藉技術與設備優勢,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為區域互聯互通貢獻力量。

如果說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是重要方向,那麼規則標準的「軟聯通」就是「一帶一路」重要支撐。它通過規則、制度、政策的對接與協同,為跨境合作提供制度支撐。對台商而言,「軟聯通」不僅有效降低了投資、通關、稅務、金融等方面的制度壁壘,也切實提升了「出海」路徑的可預期性與便利度。

w6.jpg

通過規則協商與標準互認,台企在食品、醫療、ICT等高監管行業的合規成本大幅下降,進入相關市場的門檻同步降低。同時,隨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絲路基金等多邊金融平台的機制日益成熟,台灣企業若能藉助與大陸企業的合作關係「結伴出海」,也有機會爭取低息融資,緩解拓展初期的資金壓力。例如,安佑生物科技等台資企業便藉助「軟聯通」機制,與沿線國家企業開展聯合研發與生產,滿足當地醫療市場需求,並憑藉亞投行等融資平台的支持,擴大產能、增強競爭力。

w7.jpg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商在享受「軟聯通」紅利的同時,亦需要正視其中的門檻與挑戰。部分中小型台資企業在融資審批過程中,可能會面臨門檻較高、資質審查嚴格等現實障礙,尤其在對接絲路基金、亞投行等大型平台時,常受限於企業規模與信用評級。對此,台商可考慮與大陸龍頭企業組成聯合體,以「協作申報」模式爭取項目入場機會,增強跨越制度壁壘的能力。

台商在「一帶一路」中的落地路徑



台商在大陸耕耘已久,產業覆蓋製造、農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擁有深厚的發展基礎。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特別是在如甘肅這類具有地緣優勢的「黃金段」區域,為台商提供了向外延伸、深化協作的新契機,逐漸形成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合作路徑。

● 貿易暢通帶來新市場

「一帶一路」大幅拓展了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之間的貿易通道,為台商帶來新的出口陣地。台商在電子產品、農產品、機械製造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些產品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有著旺盛的需求。因此,台商的電子產品可以藉助「一帶一路」的貿易通道,進入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這些地區的經濟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而台商在電子製造領域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能夠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

諸如,顯示設備龍頭冠捷科技,依託其廈門與咸陽的生產基地,持續加大中歐班列的運用力度。2018--2023年累計通過中歐班列向歐洲輸送5168個電子設備貨櫃,貨值7.16億美元,物流時效提升40%以上。

緯創資通等台資代工大廠,早在「一帶一路」倡議初期就佈局波蘭、捷克等中東歐市場,並通過與大陸合資夥伴的運輸協同,從成都、重慶等內陸節點出貨,充分利用中歐班列的高頻穩定特性,大幅縮短ICT產品的交貨周期,增強市場響應能力。

此外,統一集團近年來大舉拓展越南、緬甸、印尼等地市場,廣西工廠與越南之間新建成的「南寧--河內」跨境高速物流通道,極大提高了生鮮食品和飲料的運輸效率,冷鏈損耗降低30%以上,提升了品牌在東南亞市場的覆蓋廣度與時效性。

● 特色農產價值提升

「一帶一路」倡議也為農業特色資源的國際流通與價值開發提供平台。甘肅擁有豐富的優質農產資源,如土豆、蘋果、枸杞、中藥材等,具備品質優勢,但在品牌建設、標準加工與市場營銷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台商在農業育種、食品加工、品牌推廣等方面具備先進經驗,可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協同效應。一方面,可將台資企業成熟的食品加工工藝引入,對甘肅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通過品牌塑造與營銷渠道,打造「甘味」產品的市場認知,擴大出口市場。

姜安印以甘肅的台資企業舉例表示,正林農墾食品、頂津食品等企業在食品加工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它們可以利用「一帶一路」的貿易通道,將甘肅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後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國際市場。東方種業、傑尼爾種子等農業企業則可以藉助「一帶一路」的產業園區平台,將先進的農業育種技術引入非洲和東南亞地區,開展農業合作項目,實現產業升級。

此外,台商也可利用自身貿易網絡,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質農產打開大陸市場,推動雙向流通,實現互利共贏。

w9.jpg

● 新能源與綠色轉型

在全球綠色轉型趨勢加速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亦日益強調綠色發展理念。對台商而言,具有光伏、儲能、電控等優勢的台灣企業,在西北內陸地區,尤其是甘肅,這樣的綠電大省找到了落地「綠色供應鏈」的最佳試驗場。

甘肅具備得天獨厚的太陽能、風能資源基礎,其電力系統已形成「源網荷儲碳數」協同發展格局,在電價市場化、儲能機制、綠電交易方面處於大陸前列。當地正推進建設「西電西用」示範區、綠電產業園、「電力算力協同」示範區等,為高能耗、高算力企業提供可再生能源配套,為台資電子、精密製造企業構建綠色轉型的場景。

台商可通過參與當地綠電園區的開發,在智慧能源管理系統(EMS)、微電網、需求響應系統等領域發揮自身在信息化、電力控制方面的優勢,提升能效與碳管理水平。

w10.jpg

在新能源裝備製造領域,甘肅正著力打造氫能裝備製造、電池製造、儲能基地三大產業鏈。台企在電池材料、電堆製造、儲能控制等細分領域已有佈局,若能與當地企業展開聯合開發,不僅可深化產業協作,也能通過「一帶一路」輸出相關技術與產品,打開中亞、西亞等新興綠色市場。例如,可參與甘肅氫能產業園區建設,將其在電堆控制系統、碳管理平台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導入,助力當地打造綠色產業鏈核心節點,同時自身也能完成從「設備供貨商」向「綠色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轉型升級。

● 文旅與文化科技融合

「一帶一路」不僅是一條經貿通道,更是文明互鑒的平台。在倡導「民心相通」的大戰略之下,文化旅遊產業成為連接沿線國家的重要紐帶。甘肅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黃金段」,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資源與多元文化遺產,如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張掖丹霞等,這些資源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獨特支點。

w11.jpg

w12.jpg

w13.jpg

台灣在文化創意、休閒農業、主題酒店、文創衍生品和數字文旅等方面有成熟的經驗,如果能嫁接本地IP,輸出整合運營能力,可在「絲路體驗」中打造新亮點。一方面,台商可借鑑台灣民宿、主題旅遊、深度體驗游的成功經驗,在甘肅推動「精品化」「生活化」「互動化」產品開發。打造如絲路騎行、沙漠戈壁徒步、涼州中醫養生等沉浸式文旅路線,提升文化體驗附加值。

另一方面,台灣的數字技術優勢可助力遺址保護與文旅科技升級,如VR/AR、全息投影、虛擬展陳、AI導覽等。通過與大陸文博單位、科技企業合作,參與敦煌、張掖等地博物館的智能化升級,開發文化遊戲、線上展覽、數字衍生品,實現文旅產品「從實地走向雲端」。

此外,台灣企業在IP孵化與文創設計方面具備優勢。可圍繞敦煌壁畫、涼州會盟、張掖萬國博覽會等超級IP,聯手開發「年輕化」「國際化」衍生產品,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絲路文化消費體系。藉助敦煌文博會、蘭洽會等國際平台推動文化品牌輸出,重構絲路文化敘事,打造國際化、年輕化的絲路文創標杆。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資源同樣多元,台商也可組織跨境文旅交流活動,引導中國遊客「走出去」、外國遊客「走進來」,推動「文化互訪」與「旅遊輸出」雙向互動,在「一帶一路」的人文交流中拓展新增長點。

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延伸,更是台商參與區域重構、拓展全球縱深的全新舞台。對深耕大陸多年的台商而言,這既是空間版圖的再拓展,更是企業角色與價值鏈地位的再定位。

在這場深刻變局中,台商的身份正在轉變。他們不再只是全球製造體系中成本控制的一環,而是正逐步走向價值共創的前台,在綠色能源園區中推動低碳轉型,在特色農業中實現品牌躍升,在數字文旅中深耕文化輸出,在共建機制中探索技術、資本與制度的協同路徑。「一帶一路」為台商提供的,不只是通道與政策紅利,更是一種平台邏輯。近年來,大陸相繼出台多項支持政策,鼓勵台資企業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明確給予其與大陸企業同等的待遇與權益。

面對新一輪全球產業重組與地緣經濟再平衡,台商唯有順勢而為、主動融入,方能在「共商、共建、共享」的機制框架下,把握新優勢、拓展新縱深,實現由參與者向共建者、由代工者向方案提供者的戰略躍升。這是一條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版圖的絲路,也是一條屬於台商的新故事之路。在更遼闊的空間中,讓創新、品牌、文化與價值,共同繪就台商在「一帶一路」上的下一個高光時刻。

文章刊登於《台商》雜誌230期

想看更多內容或完整期刊

可掃下方二維碼訂閱

w15.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15 12:25 , Processed in 0.19428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