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21|回复: 0

搞笑的孔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5 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微信文章




翻开人性的扉页(5)

——读洪迈的《容斋随笔》

文\古道

六、搞笑的孔子

01

《容斋随笔》“古人无忌讳”篇。

伯高,在卫国去世了。孔子接到讣告,想前往吊唁,卫国太远。孔子说:“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那我就去子贡家奔丧吧。”置办了香烛纸钱,在子贡的家门口,悲伤地哭丧祭拜。祭拜完了,叫来子贡,交代说:“凡是因为你的关系来哭伯高的,你就要当丧主,拜谢他。”

子贡心想:孔先生,你在搞笑吧?你来我家里祭拜伯高也就算了,毕竟伯高是我介绍给你认识的。可是,还要让我当丧主,答谢来奔丧的人?这算什么事呢?伯高是张三介绍于我的,按你的道理,莫不是我也要到张三家里去祭拜?这一圈奔下来的丧,烧香点蜡的不说,倒是朋友的关系,谁是谁介绍的,全弄清楚了。

02

查资料,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把孔子弄得如此匪夷所思。

《礼记.檀弓》记载:孔子接到伯高讣告后,说:“我该到哪里哭伯高呢?本家兄弟死了,我到宗庙里哭他;父亲的朋友死了,我到庙门外面哭他;老师死了,我在内寝里哭他;朋友死了,我在寝门外面哭他;一般认识的人死了,我到野外去哭他。如今论我与伯高的关系,在野外哭他就显得太疏远,在内寝哭他又显得太重。他是通过子贡结识我的,我就到子贡的家里去哭他吧。”

原来,孔先生的奔丧是有规矩的。亲疏关系不同,祭拜的地方则不一样。对于孔子来说,伯高的朋友亲密等级,不亲也不疏。大概古人礼制的手册上没有注明,这种特殊关系,祭祀的地点应该选择何处,于是,孔子发明了到介绍人家里奔丧的新规矩。

孔子,一直是周礼的传承者和完善者。他一方面要继承周礼的规定,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新的制度。这就是去往“介绍人”家祭奠其他朋友的原因。

从当下视角来看,《礼记.檀弓》是关于丧事和葬礼制度的行为规范手册。这是延续自遥远的周礼,是古人生活和工作的示范条例。遇到办丧事的,如果你不明白,那就查查这本手册,按册办理即可。

每个乡村,一直有这样的人。他们像继承财产一样,继承了照“礼记”办事的习惯。比如,几人抬棺,谁人送葬;穿什么样祭服,戴什么样的孝帽。生活是万花筒,总会有许多新的情况。遇到了新问题,礼法没有规定,怎么办?只好自作主张,生成一套新的应对办法。然后被人传抄成法规案例,且固定了下来。案例成了规矩,作主张的人,自然也就成了这门子的专家。

03

我不太相信,这是孔子的做法,怀疑是有人冒充的。就像时下流传的许多关于“莫言”的名言、“易中天”的警句。经过证实,绝大多数是假托名人,弄的一套心灵鸡汤。结果,被不加思考的人转载,然后就是三人成虎,弄假成真。

这也是有依据的。

《礼记》收录的内容,大多是汉代以及之前的统治者,制定的行为规范条例。其中,有许多是底下所谓的儒学专家们,坐在办公室里,把自以为是的动机和想法,假托“孔子”的名义发布。假传圣旨的事都有,借“孔子”的一个名字,又如何?

历史没有真相。书上记载的,未必全是真的。《礼记》的一个重要来源《孔子家语》的真伪,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书中的伪作颇多。

假托的事,古来就有,并非今人道德滑坡后才有的。由此看来,搞笑的,也许不是孔子,而是所谓的“专家”。

04

孔子未必搞笑,而是被搞笑了。

从人性角度看,外界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精神区域,而且越来越深。而我们的行为动机和准则,正是在精神高度催眠之下,逐步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最终是,我们会对它深信不疑。

生活中,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其道理的。不管这道理来自何处。可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所以,我们的最大危险,就是拒绝思考。从而对身边的恶失去了警惕。然后,就会出现一个最大错误——在犯错的路上狂奔,并且失去了刹车的能力。

人性如此,社会亦然。




【附洪迈《容斋随笔》“古人无忌讳”原文】古人无忌讳。如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入宫而不敢哭,武子命之哭。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有父死将出哭于巷者,曾子曰:“反哭于尔次。”北面而吊焉。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夫由赐也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哭于子贡寝门之外,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身为国卿,其住宅台阶下,允许外人进来哭悼迁葬;自己家的房屋而让门下弟子哭悼其父;朋友之丧而能接受在寝门外哭丧,现在的人一定不会如此。圣贤所作,固然是为了尽礼,季孙宿竟也能这样。以古代比较当今,相差何止千万。【附《礼记.檀弓》一段】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吾恶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赐也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知伯高而来者,勿拜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6 00:38 , Processed in 0.08584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