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22|回复: 0

[一带一路] 城环 · 一带一路综合实习 | 行走京都察地理,关西调研展风采8.22-8.23行程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6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w2.jpg

2025年8月22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联合实习团队在京都进行分组调研。按照前期分组方案与各自兴趣方向,五个小组自主规划调研路线,深入城市街区、产业园区与文化遗产地,开展实地走访与数据采集。8月23日,实习团队启程回国,并于当日下午顺利抵达北京,本次实习圆满结束。

w3.jpg

w4.jpg

分组调研



01

第一组:京都商业文化区域调研

w6.jpg

作为承载日本历史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京都的旅游规划始终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导向,通过构建“古迹—商业街区”有机串联的空间网络,形成特色旅游动线系统。这种以文化遗产为骨架、商业服务为血肉的规划逻辑,既守护了历史肌理的原真性,又满足了游客体验需求,成为全球文旅融合的标杆案例。

第一组走进京都两大标志性商业文化区域——锦市场与清水寺周边街区,在人流熙攘中解锁商业与文化的融合密码。

上述两街区同为京都流量高地,常年保持高人气且国际游客占比显著,成为展示京都文化的重要窗口,但二者在功能定位以及空间布局上却有所不同:锦市场以“京都厨房”的功能定位,采用高密度商业布局策略,用密集的美食与伴手礼商铺承载着即时消费需求;清水寺区域则遵循文化优先的原则,将商业嵌入历史肌理,通过石板坡道、古建筑群与传统商铺的空间共生,营造深度文化沉浸场景。商业店铺适应着国际旅游发展趋势与需求,完善配套服务以提升游客体验,街区内也有着相关策略在维持整体风貌。

w7.jpg

第一组同学合影

第一组同学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锦市场作为由为当地居民提供食材采购服务传统町屋改造而来的强商业化街区,商铺密集且品类集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同质化现象,服务对象重心也由原本的当地人逐渐转向游客;而清水寺则因历史文化原真性保护的影响,商铺更具特色,且更具吸引力。同时,一些游客对街区规则遵守度较低。此外,通过与游客和商户的交流,发现多数游客对京都限定式具有地域标识性的产品有着极大的热情,欧美游客则更多偏向于工艺制品,呈现出差异化的需求。

从相关资料中得知,京都作为历史古都与观光城市,其整体空间形态管控有着严格的城市高度限制政策,第一组在调研和之前的实习中也直观感受到古城天际线的完整性。这一规划手段既守护了历史风貌的统一性,又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感知场景。

通过本次调研,第一组同学深感商业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场景与需求,而通过规划手段达成文化保护与商业发展的平衡,正是传统街区持续焕发生机的核心密码。近年来,中国国际旅游借助免签政策窗口快速发展,京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活化平衡中的规划智慧值得借鉴。

w8.jpg

锦市场调研

02

第二组:京都历史街区自动贩卖机调研



第二组以京都清水寺及二年坂、三年坂沿线自动贩卖机的分布与可达性为调研主题,通过徒步实地记录的方式,重点探究了自动贩卖机在这一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功能与影响。

调研发现,这些自动贩卖机确实为往来的游客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饮品补给,尤其在游客徒步游览、需要即时解渴的场景中发挥了明显作用。但与此同时,它们与街区内原本存在的餐饮、茶屋等传统商铺在功能上出现了一定重叠。通过与另一条旅游街的对比观察,能感受到自动贩卖机的存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消费,这种分流对于沿街传统商业生态或许存在潜在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w10.jpg

第二组同学在清水寺前

第二组留意到贩卖机对街区整体形象的影响。二年坂、三年坂作为京都极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巷,木质町屋与石板小路共同勾勒出独特而古朴的风貌,这种风貌是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调研中发现,部分色彩过于鲜明的自动贩卖机与周边传统街景形成了一定的视觉违和感,显得有些突兀。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中,如何在满足游客“便利服务”需求的同时,兼顾“风貌保护”的核心诉求,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或许是未来这类区域在引入现代设施时需要反复考量的关键问题。

第二组同学在调研时深刻体会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需要在细节处精细打磨。自动贩卖机作为现代生活的便捷符号,其在历史街区的存在本身无可厚非,但如何让其更好地融入而非割裂街区的传统氛围,如何协调其与本土商业生态的关系,本质上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智慧的考验。这种平衡的寻求,或许正是历史街区在时代变迁中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

w11.jpg

二年坂的自动售卖机

03

第三组:京都儿童公园调研



第三组调研聚焦日本京都市下京区东九条南烏丸町,区域内有南烏丸、明田2个儿童公园,1个棒球场及位于道路侧的条带状绿地。南烏丸儿童公园植被生长旺盛,遮荫条件较好,但存在维护差、设施老化等问题,周边居民主要居住在市营公寓中,儿童活动痕迹较少;明田儿童公园维护程度较好,设施较新,周边以一户建为主,傍晚会有儿童前来休憩娱乐;条状绿地为行人提供舒适步行空间。调研发现,儿童公园定位与周边少子化、老龄化人口结构错配,设施老化且功能单一,夏季仅傍晚有使用情况。

此次在京都市的调研实习,是一次将理论知识与实地观察深度融合的宝贵经历,让第三组同学对城市绿地规划与社区生活的关联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京都地区散落着众多社区公园,这些公园占地面积较小,服务范围仅限于周边居民,其中,又以服务于儿童的儿童公园居多。在调研的南烏丸公园和明田公园,存在着许多相似的特点:两个公园内部几乎未修建硬化路面,多依靠政府派人维护;儿童游乐设施大多缺少遮蔽物,由于夏季白天气温较高,仅在傍晚有一些儿童来此休憩娱乐,更多的青少年选择在相邻的棒球场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训练。据小组成员的观察,南烏丸町内的儿童活动痕迹并不多,南烏丸公园和明田公园的功能定位与南烏丸町居民的实际需求产生了错位,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w13.jpg

第三小组同学合影

烏丸通条状绿地的调研则带来了不同视角,这条由行道树和灌木丛构成的绿色廊道,虽无法满足长时间停留需求,却有效分隔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提升了步行舒适度,还起到一定的防火防灾作用,让我们看到线性绿地在城市生态与交通中的独特价值。

调研过程中,柴彦威教授与李强教授的指导更是让小组成员的目光从公园绿地扩展到整个南烏丸町,从更加整体的角度思考公园绿地在社区当中的作用。城市绿地规划绝非简单的空间布局,更需考量人口结构、居民需求、交通便利性、设施配套等多重因素。

第三组的实地调研学会了从居民需求出发来思考问题。通过亲身参与,更加明细了“全龄友好”的概念,注重绿地功能与社区实际需求的匹配,关注维护管理与微小空间的利用,让每一块绿地都能真正服务居民,成为社区活力的源泉。更重要的是,城市更新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行为,南烏丸公园和明田公园或许在婴儿潮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少子化日益严重的日本现今社会未能与时俱进,而这正是应当努力的方向,应该继续探索和实现更加人性化、可持续、全龄友好、居民中心的城市更新策略。

w14.jpg

御灵儿童公园

04

第四组:京都避难场所调研



针对日本避难场所的研究,第四组将调研范围确定在京都市下京区,将调研对象类型分成交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并针对每个类型区域的避难场所,分别在京都站、下京区商业繁华区和散落在周边的住宅区的主要避难场所特征和可达性进行了观察和记录。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深化了解当地居民对于避难场所的认知,在调研过程中额外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当地居民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了解。

通过本次在京都下京区的实地调研,第四组同学对避难场所的规划实践与实际效用有了更贴合专业视角的理解。从地理空间规划的角度看,不同功能区的避难场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适配性,以京都站为代表的交通区的避难场所设计明显侧重流动人群的快速识别与疏散,其避难所位置与通道存在一定的衔接,其疏散路线数量较多,且避难所可容纳人数相对其他地区更多,这可以看出其对动态人口空间防灾需求的响应。而商业区的避难场所标识清晰,且与商业设施、观光景点有所联动。住宅区的避难场所则以步行可达性为核心,其与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近距离相关,将幼儿园、市民之家作为避难场所,既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也通过日常使用强化了场所的可识别性,可以说这是平灾结合理念的一个案例。

w16.jpg

第四组同学合影

而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及问卷调查,我们进一步意识到,避难场所的功能性不仅依赖物理空间的规划,更与居民的认知程度深度绑定。居民对避难所位置、应急演练的熟悉度,直接影响了场所潜在效用的发挥。这也提示我们,在研究避难系统时,“人的行为认知”与“空间物理属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维度。相较于课本中对避难场所“可达性”“覆盖率”的理论描述,实地观察让我们注意到更多细节。如住宅区避难所与周边便利店、药店的空间联动,商业区避难标识与商铺招牌的视觉协调,这些未被理论框架重点提及的微观设计,实际上也是保障避难功能落地的一些要点。这种从宏观规划到微观实践的认知延伸,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空间与人文的互动不能仅停留在纸面理论上,还需要通过实地调研才能真正落地为可感知的逻辑。

总体而言,我们此次的调研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验证,更让我们认识到避难场所的有效性,本质是空间规划、功能设计与社会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认识为我们后续从地理视角研究防灾体系提供了更具体的思考方向,我们既需关注空间的物理属性,也需纳入人的行为与认知变量,如此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以应急避难所为案例与代表的防灾系统的实际运行机制。

w17.jpg

防灾避难场所调研

05

第五组:鸭川三角洲空间调研



第五小组重点考察了京都鸭川三角洲的空间设计与时间利用特征。鸭川由贺茂川与高野川在出町柳汇合,形成独特的Y字形河流格局。三角洲区域地势开阔,远眺可见东山山岚,近处水流清澈见底,因而自古就是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京都市政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精心规划,使该区域成为兼具生态、休闲与文化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空间维度上,滨河草坪与湿地环境保留了大量原生植被,不仅为鸟类、两栖动物提供了良好栖息地,也为市民提供了天然的避暑屏障。河床中铺设的千鸟巨石构成趣味性与安全性兼具的涉水通道,使亲水体验充满互动性。浅滩和河心小岛的存在,进一步提升了空间的多样性与安全性,成为家长带孩子亲近自然的理想选择。三角洲区域还保留了大面积开放空间,仅设置少量商业设施,体现了京都“适度开发”的规划理念,在避免过度商业化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

w19.jpg

第五组同学合影

在时间维度上,鸭川呈现出鲜明的昼夜分区。清晨,儿童与老年人构成主体,安静而富有生机;中午,以遛狗者、慢跑者和上班族为主,活动多样而分散;傍晚至夜间,则转变为社交聚集空间,青年群体常在此进行野餐、音乐表演或休闲娱乐。空间随时间的推移展现出不同功能,实现了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高效利用与有序分区。

需要关注的是,河道整治在带来安全与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生态方面的担忧。部分河岸和河床的水泥化处理削弱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也限制了河水与地下水的自然交换。这表明在未来的亲水空间建设中,仍需在生态保护与功能开发之间寻求更精细的平衡。

通过本次调研,实习团队深刻体会到鸭川三角洲在生态环境、历史传承与现代需求之间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京都市民共享的生活舞台,也是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生动案例。鸭川的经验启示我们:优质的城市规划应在尊重自然格局的基础上,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与活动节律,从而创造真正“拥抱居民、给予力量”的公共空间。

w20.jpg

鸭川三角洲景观



实习总结



在为期一周的日本关西地区实习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师生团队以京都大都市圈及周边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城市空间演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郊区化与空间重构、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与灾后治理等议题展开考察与研学。实习过程兼具课堂讲授、实地参访与自主调研多种形式,通过京都大学、立命馆大学、神户大学多位教授的学术指导与现场交流,同学们在实地走访与自由调研中深化了对关西地区城市与社会问题的理解,锻炼了跨文化交流与独立研究的能力。本次实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为推动中日两国人文交流与专业领域互鉴注入新活力。

一带一路综合实习行程纪实集锦:

城环 · 一带一路综合实习 | 踏访京都寻遗韵,探古观今研城脉8.17-8.18行程纪实

城环 · 一带一路综合实习 | 融汇学术与实践,探访京都历史街区8.19行程纪实

城环 · 一带一路综合实习 | 古道河川觅变迁,新城热土产业兴8.20行程纪实

城环·一带一路综合实习 | 观奈良古建品中日文脉,探神户发展识防灾智慧8.21行程纪实

-END-

撰稿 | 实习团队

摄影 | 实习团队

编辑 | 陆航

审核 | 柴彦威 李强 吴英迪

w23.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29 23:01 , Processed in 0.17919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