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13|回复: 0

警惕辩论的AI枪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3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近期受华语辩论世界杯组委会邀请,到绍兴柯桥连评了一周辩论赛,是华辩世界杯小学初中组全国赛赛段的比赛,拢共评了十道辩题。评赛过程中,看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有些零星的思考,记录下来,和大家探讨。

今天讨论的辩题是:青少年在学习中,更要拥抱AI帮手/警惕AI枪手

一自Chat GPT横空出世后,AI一直是各类讨论场的热门话题,随着DeepSeek发布,热度又进一步升温——半年来,我本人评过的相关比赛,就有十余场之多,可见其热度。

每次讨论这类话题,正方思路无非两个论点:一是通过具体使用场景,论证AI是个高效率的工具;二是讨论AI工具在知识平权方面的贡献。反方也是两个常见论点:一是讨论AI工具的依赖性,以及其对人思考能力的削弱;二是讨论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强调AI幻觉的消极影响。也有的反方会讨论AI的伦理风险,比如隐私泄漏、价值判读风险、AI对人的讨好倾向等等,但随着AI技术的迭代和完善,这类风险已经显著降低,所以主流还是前面提到的两个论点。

其他的讨论思路,大抵是对以上主流论点的修修补补,以及衍生的攻防。比如,讨论知识平权时,正方想弥合城乡差距,反方就说乡村AI普及度低,存在“数据鸿沟”,可行性不足,反而放大了群体差距,而且“算法歧视”问题也可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偏见;正方想弥合医疗资源差距,反方就说AI误诊率高,反而适得其反。又比如,讨论AI风险时,反方批评AI依赖性,正方就通过制度监管+AI素养教育的方式予以规避;反方担心依赖导致思考能力下降,正方就强调AI辅助逻辑验证,反而强化了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反方担心AI幻觉,正方就规范AI的使用场景,减少涉及事实性错误的可能性——讨论到最后,AI的问题似乎都可以通过“技术迭代+制度性监管+AI素养教育”的组合方案予以规避,在全民使用AI的浪潮下,反方如果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AI运用,就可能显得模棱两可,以至于陷入被动。

于是,我们又看到一些有趣的设计:比如讨论少年儿童主体时,反方往往援引发展心理学、生理学的立论,以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尚不完善、无法理性辨识AI幻觉为由,限制少年儿童的使用权限,政策设计上则将大模型工具设定为类似“限制级”的产品;正方则切分行为主体,主张将警惕、管控AI风险的责任明确划给公共部门、产品开发者和孩童监护人,少年儿童自身则被鼓励使用“已经受到其他主体监管引导”的“安全AI”,用厘清权责关系的方式规避风险。

此外,前述的讨论主要基于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问答功能,而广义的AI已经在视频制作、编程教学、外语听说练习等诸多使用场景被广泛应用、遍地开花,很多应用方式既然不涉及事实的呈现,也就无所谓AI幻觉问题,反方仍不免落于弱势。因而只好依靠题目表述,做论域切割,只讨论“可能成为AI枪手”的使用场景,争取讨论空间。

二这道辩题主流的攻防逻辑,大体如前所述。进入价值论述的层面,则有如下几种可能的讨论类型:

第一类价值分歧,可称为“教育平权”vs“饮鸩止渴”。正方聚焦教育公平,渲染教育资源的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等,依托宏观数据和微观个案,讲述一个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社会现状,讨论教育资源“有无”的比较,强调“有胜于无”。反方聚焦AI幻觉、答案失实的问题,主张AI答案存在以讹传讹的误导性风险,还可能伤害教师权威,损害原有的课堂教学,是为“饮鸩止渴”,强调“宁缺毋滥”。

第二类价值分歧,可称为“人机共生”vs“主体危机”。正方持进步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机共生不断深化的历史:汽车、飞机是双腿的延伸,电视、网络是耳目的延伸,生成式AI则进一步成为人类大脑的延伸,因此不必过度恐惧与AI共享思维劳动过程,努力探索人机共生的工作方式才是大势所趋。反方则持保守主义的观点,认为机器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类自身机能/技能的退化,比如洗衣机削弱了洗衣服的技能,导航仪弱化了认路的能力,而思考能力作为人类身为万物之灵的根本,是人类退无可退的底线,神圣不可让渡,所以生成式AI的普及,特别是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可能造就一种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危机,甚至导向人的工具化。类似的,这个分歧也可能表达为双方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正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结果的获取,反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思维的养成,这两种教育观的比较方式,逻辑上与第二类价值分歧是一致的。

第三类价值分歧,可称为“效率至上”vs“隐私至上”。正方基于实用主义,展示AI广泛的使用场景和高效的生产效率,认为“能解决问题就是硬道理”。反方则关注大数据算法、大语言模型对用户信息的强需求,从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等环节,讨论可能存在的隐私风险。如前所述,随着技术迭代与管理规范化,这类问题已经有所好转,多数队伍也不再从这个角度切入讨论。

这道辩题的价值交锋,主要就是上述三种类型。根据双方场上的实际攻防与各自的战术设计,可能只讨论其中一种,也可能多个问题并行或交错讨论,也可能是它们的变体,但万变不离其宗。

三辩论比赛打多了、看多了,很容易产生一种疲惫感,好像来来去去就是几类攻防,翻来覆去都是相似的观点、相似的交锋乃至于相似的例子,没了新鲜感,就难免感到无聊。

作为辩手,面对反复重复的辩题和论点,该往何处努力呢?趁此机会,也谈几点拙见。

第一,尽可能不要使用资料包。重复的比赛打多了,就会出现“资料包”,继而产生“前人备赛,后人复述”的现象。但本人向来反对依赖“资料包”,一是因为资料包的质量稂莠不齐,有的数据资料难以查证,存在以讹传讹的风险;二是因为资料包总是与其论点相适配,但剧透了别人的思路,也会限制自己的思考,而“无扶手的思考”恰恰才最具原创性和思维的活力;三是因为辩论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和训练,破题立论、查询资料、整理攻防、撰写稿件,都是这项训练的题中之义,完整走完每一步,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所以,即便辩题重复出现,也请保持独立思考、独立备赛的习惯,尽可能避免对资料包的依赖。

第二,旧瓶装新酒,老树开新花。辩论活动的乐趣,就在于不断突破认知的边界,思考新的解法,生产有趣又有意义的新观点。价值主体、历史背景、支撑学科、案例细节等等,都会影响破题立论的思考视角。不断转换视角,寻找新的价值切入点,是辩手应有的追求。

第三,打磨讲法,锤炼表达。同一个观点,用什么案例呈现?同一个案例,用什么讲法说明?同一个讲法,用什么语气演绎?辩论是说服的艺术,也是表达的游戏。不断打磨讲法、锤炼表达,提高语言效率和表达效果,也是可以不断精进的追求。总之,虽然热门辩题、常规辩题的内容和思路已经高度趋同,但辩手的追求是无穷的,表达的精进是无限的。永远向前看,做更好的思考者、表达者,才是身为辩手应有的追求。我们共勉吧,加油!

w2.jpg

小华语长期招新

复制【链接】获取报名表

https://pan.baidu.com/s/1BgJqRUDiNSJXWYev4Nn3pg?pwd=95c7

填写表格以邮件附件的形式将报名表

发送至:2209433923@qq.com

并抄送至:1123738142@qq.com

w3.jpg

往期好文

辩论打的好,工作不难找!塑说秋招开启

新南威尔士大学再夺国际赛冠军,周家琦又斩全程

2025南萤杯国际华语辩论赛国际赛区对阵表&评委公示

排版|赵新潞

审核|黄纤雅 李楚娴 林知惜

w4.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3 12:50 , Processed in 0.13160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