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微信文章
桌上放着明天要用的材料,旁边是刚刚让AI生成的三个方案。说实话,看着那些排版工整、内容“完美”的方案,我心里反而有些空落落的。
这不就是我们最近都在经历的事吗?学校大力推广AI工具,说是能减负增效。有的老师欢呼,终于能从批改作业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有的老师却忧心忡忡,觉得这可能是饮鸩止渴。
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真的很两难。
用AI吧,确实有担心。大家分享的AI生成教案,看起来挺像回事,细读却发现逻辑松散,缺乏真正的教学洞察。最让人担忧的是,学生私下说:“老师都用AI应付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用AI应付作业?”
不用吧,又真的扛不住。每天备课、上课、批改、填各种表格……工作量早就超载了。看着别人用AI十分钟搞定需要两小时的任务,说不心动是不可能的。
经过反思的思考,我觉得我们今天对于AI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抱有审慎的态度。
或者干脆画一个不会犯错的线——AI适合那些“不需要思考”的机械劳动,而不是需要教育智慧的核心工作。先做到这一点,我们再谈人机深度协同,否则,还没用好AI,先把自己的职业素养弄丢了。我说句实话,AI深度赋能教学的案例我还没见到,见到的大多是AI在课堂的各种滥用和误用,甚至很多专家吹捧的AI应用案例明显就是画蛇添足,但是因为太过酷炫,奉为圭臬,可悲可叹!
既然边界如此模糊,不如我们一线教师先保守一点去使用AI,毕竟AI带来的教育风险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举个例子:
哪些工作适合用AI?
比如:出20道同类型的计算题、检查作文的语法错误、把一段话改写得更简单、写会议通知的初稿。
哪些工作不适合AI?
比如:点评学生作文里的独特想象力、设计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眼神调整教学节奏、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引导。
关键在于AI产出的只能是“半成品”,而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它注入“灵魂”。
上面那篇公众号——一线教师AI赋能工具推荐之支持知识图谱自动生成的NRD Studio 其实也在向大家展示,AI能替代的工作是繁琐的重复性程序性工作——寻找三元组,但是审核人必须是人类。
守住教育底线的三个使用原则:
原则一:知情透明,师生同行
我现在会直接告诉学生:“老师也会用AI处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这样我们都能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我们一起讨论AI的利弊,甚至分析AI生成内容的问题。透明反而消除了神秘感,也减少了滥用。
原则二:AI做前半程,教师走后半程
比如,让AI生成阅读理解题目,但我负责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让AI提供写作模板,但我来点评每个学生的独特表达;让AI整理知识点,但我来设计如何让学生应用这些知识。
原则三:节省时间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时间
如果用AI节省下来的两小时,只是用来做更多行政表格,那就没有意义。我会逼自己把这些时间投入到更需要人类智慧的事情上,比如和需要帮助的学生谈心、设计更生动的教学活动、与同事进行专业探讨——长谈和读书永远是抵御AI对大脑惰性侵蚀的利器。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失去什么
我最后想明白了:
判断该不该用AI的标准,是看这件事是否涉及教育的“人的本质”。
凡是涉及情感联结、价值观塑造、思维启迪和个性化关怀这些事情,必须由我们教师亲自完成。因为它们需要的不是效率,而是人心。
而那些重复、机械、模式化的工作,就可以放心地交给AI。把这些任务从我们的工作中剥离出去,并不是为了偷懒,恰恰是为了让我们更专注于只有人类教师才能完成的部分。
上课时,我会用AI生成的案例作为讨论素材,但整个课堂的引导、点拨和激发,必须由我这个教师来完成。我知道,学生们可能会忘记我讲过的知识点,但不会忘记我如何激发他们思考,或是在他们困惑时给予的那个眼神。
AI再强大,也无法取代师生之间心与心的共鸣。这不正是我们当初选择成为教师的初心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