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78|回复: 0

放弃“AI+教育”的宏大叙事|AI教育场景的深耕和击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5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今天早上看了一个文章

w1.jpg

模型还在卷大卷快,价值却越卷越模糊。

热闹之后,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所有企业和开发者面前——到底什么才是真的价值创造?

吴恩达给出的答案很直接:先评估,后模型;选能深入打磨的场景;用闭环把 AI 接进业务主干。

2012 年的吴恩达,还在研究神经网络怎么放大规模,追求“模型越大越准”。

而现在,他关心的不是模型本身有多强,而是 “能不能用起来”。

在这场播客里,吴恩达这样描述他最新的工作重点:

“我现在每天都在看:这个想法有没有明确问题、能不能融入流程、能不能用 AI 真正做成点什么。”

这种转变,并不是他“看淡技术”,而是从他一路走来的经历中“看透技术”。

他说得很清楚:

“很多人追的是参数、架构,但我想问:你有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你能不能用 AI 让这件事省下一半时间?”

在 AI Fund,他不再投那些技术花哨、方向模糊的项目,而是专注于 “用 AI 解决一个实际流程”。

吴恩达认为,AI 的技术储备其实已经足够,“不是缺聪明才智,而是缺落地逻辑”。

很多人还沉浸在“AI 能不能做到”的讨论里,他已经在推着团队问另一件事:

你是不是真的在解决问题?

你是不是只是做了个很厉害的工具,却没人用?

所以他把“做一家公司”这件事,简化为一条核心判断:

“这个场景,够不够具体,够不够深,能不能持续优化。”

这也是他在近 60 分钟访谈中反复强调的底层逻辑——AI 要有价值,不是靠技术新奇,而是靠能不能真的被人用上。

在他的操作逻辑里,一个“深场景”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明确任务,而不是模糊概念

“我们希望项目从具体问题出发,比如:怎么减少客服的响应时间?怎么用 AI 帮医生起草报告?怎么自动生成教材题目?这种就是好起点。”

也就是说,不是“AI+教育”“AI+医疗”这种泛泛的赛道,而是要直接指向一个具体任务,最好能写在用户的待办清单里。

二、能打第一版,就能走后几步

吴恩达很清楚,AI 应用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做完原型就没了空间,那就是“浅场景”——表面看起来亮眼,实则不值得花太多时间。

相反,一个能从 50% 提升到 80%、再提升到 90% 的场景,就具备了“深度”。它能给模型成长的空间,也能给公司建立长期优势的可能。

三、融得进流程,不是靠人捧着用

在他看来,真正的 AI 落地,不是“造个新流程”,而是融进旧流程,代替原本需要大量人力的环节,让效率自然提升。

吴恩达先生提出的核心思想——“场景够不够深”是 AI 价值创造的唯一标准,我将以此为基础,为 AI 在教育场景的落地提出构想
AI 教育场景应用落地建议:以“场景深度”为核心

吴恩达的理念揭示了一个事实:AI 教育的竞争早已不再是技术参数的比拼,而是场景深耕能力的较量。与其盲目追求模型的炫酷,不如扎实找到一个能融入教学主干、持续优化、真正为师生“省时增效”的具体任务。
第一节:放弃“AI+教育”的宏大叙事,聚焦“原子化任务”

错误思路:我们要做一个“AI 老师”或“AI 智慧教育平台”。(场景过于泛化,价值不明确)

正确思路(吴恩达式提问):在当前教学流程中,哪个环节最耗时、最重复、最让师生感到疲惫?这个环节就是黄金切入点。

w2.jpg

可深入的具体“深场景”建议:

    课堂教学与备课:

◦ 场景:教师在备课时,寻找高质量习题、制作个性化课件、生成课堂小测等环节非常耗时。

◦ 落地建议:开发基于 AI 的备课助手。不只是简单链接题库,而是能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和易错点,自动生成包含讲解案例、分层练习题和答案解析的教案初稿。教师的工作从“从零创造”变为“审核与优化”,效率显著提升。

w3.jpg

    作业批改与反馈:

◦ 场景:教师批改主观题、作文、编程作业时重复性高,且难以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

◦ 落地建议:开发 AI 批改与反馈引擎。对于数学解答题,AI 能识别步骤和结果的正确性;对于作文,能进行语法检查、逻辑结构分析并给出修改建议;关键是将批改结果直接融入教师现有工作流(如在学校的学习管理系统中呈现),而不是让教师额外操作新系统。

    个性化学习路径:

◦ 场景:“因材施教”是教育理想,但仅靠人力难以为每个学生定制学习计划。

◦ 落地建议: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基于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数据,AI 自动识别知识薄弱点,并精准推送讲解视频、专项练习和拓展阅读。该场景的“深度”体现在系统的闭环:学生练习→AI 诊断→推送内容→学生再练习→验证掌握程度,形成持续优化循环。
第二节:采用“原型先行,快速验证”的敏捷策略

不要一开始就尝试开发一个功能齐全的大系统。

    MVP(最小可行产品)验证:选取上述某个细分场景,快速搭建原型。例如,可以先做一个只生成数学应用题题干的小工作流。

    寻找“冠军用户”:找到痛点最明显的教师或学校,让他们立即试用原型,并在一两周内收集反馈:“这个工具为你节省时间了吗?输出结果可用吗?你愿意继续用吗?”

    基于反馈迭代或放弃:如果反馈是“能省半小时,但格式总有问题”,就快速优化格式。如果反馈是“完全没用,不如我自己做”,则果断放弃或调整方向。要快速试错,降低成本。
第三节:构建“数据闭环”,实现场景的持续深化

一个场景能否“深”,关键在于是否能越用越好。

• 设计反馈机制:教师对 AI 生成教案的每一次修改,都是宝贵的优化数据。

• 持续优化模型:利用这些高质量、场景化的反馈数据对基础模型进行微调(Fine-tuning),让后续版本的推荐更精准、内容更符合教师偏好。这样,产品就建立了坚实的护城河,难以被复制。
第四节:牢记“融入流程”,而非“增加负担”

最理想的 AI,是让人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它应该像水电一样自然地融入现有环境。

• 集成优先:你的 AI 工具应能轻松集成到教师已经在用的平台,比如钉钉、微信、学校的在线课堂系统、Moodle 等,避免让教师额外记住账号或打开新网站。

• 输出即用:AI 生成的教案最好直接是 PPT 格式,周报则是 Word 或 PDF 格式,尽量减少格式转换步骤。始终以“最小化用户操作”为设计原则。
结语:教育 AI 的价值锚点

回到吴恩达的核心问题:“这个场景,够不够深?”

在教育领域,判断标准也很具体:

• 是否针对一个明确、高频且痛点明显的具体任务?

• 能否在 1-3 个月内做出可用原型并获得真实反馈?

• 能否融入现有教学流程,而不是成为一个孤立的“展示品”?

• 它能否通过持续的数据反馈和模型优化,建立起越来越深的技术壁垒?

最终,AI 在教育中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模拟多少人类讲师,而在于它真正帮助教师摆脱重复性劳动,让他们更专注于启发、互动和关怀这些真正创造教育价值的活动,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个性化支持。

“AI把适切的教学场景打穿,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 AI 教育应用落地最核心的底线。

w4.jpg

w5.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3 07:03 , Processed in 0.12344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