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95|回复: 0

AI时代,如何提升和保护教师的主体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0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各位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今天给大家分享三个内容,一份《AI时代,如何提升和保护教师的主体性》文件,一个专门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平台(Teacher Task Force,教师力量),以及一个用比格斯良好教育三要素框架审视下,关于教师发展的新洞见。

《AI时代,如何提升和保护教师的主体性(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Teacher Agency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指出,在 AI 时代,教师依然是教育的灵魂,AI 可以作为教师的助手,但不能替代教师的人文关怀、专业判断和教育智慧。未来的教育改革应以 保护教师主体性、能动性为前提,通过政策、培训和制度保障,让 AI 成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推动力,而非威胁。这份文件由Teacher Task Force发布。

w1.jpg

Teacher Task Force(TTF,教师力量) 是由 UNESCO 主办的全球联盟,专注于教师发展与教师发展政策,致力于实现一个与教育相关的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4c)——确保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合格教师,该组织通过知识生产与共享、政策学习与倡议来推动各国行动。

w2.jpg

该网站既有政策层面的知识库(Knowledge Hub),也有面向一线教师的“Teacher Resource Centre”(教案、课程开发、培训与教学法研究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板块为Global Report on Teachers(全球教师报告),这是TTF 与 UNESCO 的双年期旗舰报告,系统跟踪目标进展、聚焦教师短缺等关键议题,为全球教师发声。

w3.jpg

我们首先聚焦这份文件,看看AI时代,如何提升和保护教师的主体性。

一、AI在教育领域的双刃剑效应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不难看出AI在教育领域有着显著的“双刃剑效应”:

一方面,AI 可提升效率(减轻教师行政负担、快速生成教学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问题,如弱化教师能动性、数据隐私风险、加剧数字鸿沟。

这绝非空谈,《AI时代,如何提升和保护教师的主体性》给出了各种例证。

先说AI在教育中已经起到的积极作用:

第一,当然是节省时间,英国的一项实证研究(由 Education Endowment Foundation 资助、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独立评估)表明,使用 ChatGPT 的教师在备课和资源准备上的时间平均缩短 31%,而且生成的教学材料与人工准备的质量差异不显著,说明 AI 可作为“效率工具”。

第二,如果把生成式AI应用于内容共创,生成与课程标准一致的教学设计和资源,这在多语言、低资源或危机环境中尤其有价值。Tutor CoPilot(布朗大学研究)证明 AI 可以提升初级教师的教学策略,促进更多探究式提问,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第三,支持特殊教育与教育的包容性。AI 可帮助教师为特殊教育需求(SEND)学生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可辅助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节省教师时间,同时提升针对性。

此外,在 STEM 教育中,AI 可帮助老师借助虚拟实验室和增强现实(AR)提供探究式学习机会(本公众号也讲过很多此类案例)。

再谈AI在教育中已经凸显的负面作用:

第一,教师的去专业化风险与教师技能流失。过度依赖 AI(如批改、反馈、备课)可能削弱教师核心技能,导致职业“去专业化”。一些教师工会担心数据可能被用作绩效监控(关于信息时代教育绩效主义的风险,见:教育本身是否也能让教师成为更好的人),削弱教师自主性。

第二,思维能力退化。从苏格拉底反对书写到计算器争议,每次新技术都伴随认知削弱的担忧。报告引用了一个研究,说使用 LLM 写作的学生脑部活动比用搜索引擎更低,显示认知参与度下降(这个研究我们讲解过,研究本身其实存在很多问题,但,今天先假定结论没问题吧,见:麻省理工的实验能否证明“越用AI脑子越笨”?)。

第三,教育去人性化。如果 AI 被用来替代教师,教育可能退化为“知识传递”,忽视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与人际关系培养。教师的情感支持、道德判断与冲突调解是 AI 无法复制的。

第四,教育趋同化与多样性丧失。AI 系统往往倾向于统一化和标准化,可能导致教育趋同,削弱文化差异和教学多样性。若缺乏本地化,教育可能被“英语-西方中心”模型主导,边缘化本地知识体系。(很多研究指出,当前AI有很强的西方价值观引导作用,国产大模型除非从底层就是自己训练的,也存在此类风险)

大模型的这种倾向性甚至不能代表美国大众,因为在对美国受访者的调查中,他们对民主和经济的倾向差异并不大(58.79%:41.2%)。所以,大模型所表达的价值观是一种WEIRD(White, Educated, Industrial, Rich, andDemocratic)价值观,即来自富裕工业化民主国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白种人(俗称“白左”)的价值观。在全球态度的综合倾向上,大语言模型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西欧的国家的民意分布最为接近,与中国的民意相去甚远。
李小祖逸,公众号:教育学人AIED生成式AI的价值观:要不要给AI传道、授业、解惑?

第五,加剧数字鸿沟。富裕地区可利用 AI 增强教学,而欠发达地区可能仅用其“节约成本”,反而扩大差距。现有电力与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仅 33% 农村地区有电力),限制了公平使用 AI 的可能性。若 AI 技术和内容开发集中在高收入国家,可能出现所谓“AI 殖民主义”,进一步加剧全球不平等。

AI 对教育的影响不是单向度的,而是高度依赖于使用方式与制度设计。AI 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提升教学与包容性,但也可能削弱教师专业性、学生思维深度和教育多样性。最终决定因素是教师是否能保持主导性与能动性。如果教师能主动引导 AI 的使用,它将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助力;但如果教师被边缘化,AI 可能加剧教育问题。

二、AI时代,教师的三个任务

报告将 AI 对教师的意义分为三类:

1.Teaching with AI(借助 AI 教学)使用 AI 工具改进日常教学实践。

例如:智能批改系统、个性化反馈、作业监测仪表盘、备课助手等。

益处包括:减轻行政负担、提升个性化学习、生成资源和反馈、提高公平性

2.Teaching about AI(教授 AI 知识)教师不仅要使用 AI,还要具备教授 AI 的能力。

包括:理解 AI 原理、局限与伦理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和负责任的 AI 使用习惯。

这要求教师有足够的 AI 素养(AI literacy) 和教学转化能力。

3.Adapting teaching for an AI world(为 AI 世界调整教学)

教学目标要适应 AI 普及的社会,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终身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情感智能。教师需调整课程设计与方法,确保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塑造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

同时,报告指出,AI 再强大,也不能取代教师,原因在于:
1)同理心与情感支持:教师能通过情感联结、直觉判断来激励和引导学生,这是 AI 不具备的。2)道德与社会化功能:教师能在冲突处理、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作用,而 AI 缺乏“道德判断”和“社会责任”。3)教育的人文性: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格、激发想象力、形成社会关系。AI 如果被用作替代,可能导致教育“去人性化”。
学生对 AI 生成的反馈往往缺乏信任,研究显示:学生更倾向于相信教师给出的个性化反馈,而不是 AI 的标准化回复。这说明
教师的教育作用不仅是信息提供,更是关系建立与价值引导。
但教师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以下三种必备能力:
1)理解 AI 的基本原理、局限与潜在偏见。2)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 AI 输出(如生成的教学资源或数据分析)。3)在必要时,具备拒绝使用 AI 的判断力。
同时文件呼吁:AI 系统设计、引入应有教师参与,避免教师从“创造者”退化为“执行者”。
我们看这份文件,主要在其立场(考虑到其在联合国教育项目中的意见领袖地位)而非细节和实证(部分实证研究我认为并不能证明其观点)。其他部分不再逐一详解。

三、AI时代,教师自我发展的三个目标

接下来我们从比斯塔良好教育三要素的角度,再次看看教师发展问题,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越教越好,不仅教得好,自己也能有收获,有进步才是更好。

当代教育哲学家比斯塔将“良好教育”概括为三个目的领域:资格化、社会化和主体化(Qualification, Socialization, Subjectification)。这三方面难道只对学生发展重要吗?AI时代,教师的发展同样可以以这三者为目标:

1) Qualification(资格化):把“会用AI”转化为“以教学为中心的专业胜任力”

没有面向教学目标与判断力约束的 AI 胜任力,教师难以把 AI 转化为高质量教学

若要让 AI 真正服务教学,必须系统性提升教师 AI 胜任力(理解原理/局限/偏差、伦理与治理、教学情境中的恰当使用与拒绝使用的判断),以及对AI“说不”的能力,何时拒绝AI、何时降低依赖、如何应对模型偏差与幻觉、如何解释给学生与家长。这不仅是“工具培训”,更是以教学目标与人文价值为锚的专业学习体系,即使没有专门的组织提供培训,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可以自学。

2) Socialization(社会化):守护教育的共同体、价值与多样性

没有以教师为核心的共同体治理与多样性保护,AI 可能侵蚀教育本质甚至滋生腐败。

教育不止传授知识,还承担人格的培育、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的维系。AI 带来标准化倾向与数据偏差风险,若不加以治理,会侵蚀多样性、扩大数字鸿沟,削弱教育共同体的信任与公共性。因此,教师要勇于参与学校的校企合作决策流程、校内信息技术治理讨论,使“AI 进课堂”与学校文化、学生群体需求同频共振。

我前些天在机场看过某AI学习机的店铺,他们的导购都没有任何热情讲自己设备的AI功能(可能因为本就没什么特色),而是讲他们的刷题训练功能。那我为什么要多花几倍的钱买一个打着AI旗号但又没有AI特色功能的阉割版平板电脑呢?别为“技术垃圾”买单。

3) Subjectification(主体化):护住教师的判断力和责任感

过度自动化会造成去专业化、思维实践萎缩、教育去人性化,甚至将教师沦为流程执行者;而“无教师/弱教师”模式会损害课堂中的情感支持与道德裁量,违背教育作为“人与人相遇”的本质。在任何情境中,“面对不确定结果做出决断”的是教师不是AI,结果好,源于抽象的我校“智能化建设的功劳”;出了差错,没法责怪AI,于是还得具体的教师背锅。

比斯塔强调教育的第三维是主体化——帮助人成为独立而有责任的主体,教师被假定是这样的人可事实上不一定是,而这方面AI的确让情况更糟。教师只有在AI时代教师资格化、社会化这两方面努力,才能保护自己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on Teachers for Education 2030. 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teacher agency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sition paper.

推荐阅读:

从知到行:生成式AI对教育目标的挑战

教育本身是否也能让教师成为更好的人

从“测量时代”到“AI时代”:AI不擅长“教育”

经过超半年的尝试,我运营的「教育学人AIED知识社区」已经逐步和一些老师们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目前主要是我的日常分享和三个专栏——「AI时代的教育」、「标准和框架」、「教育学经典讲读」,「当代教学理念潮流」。专栏依托于不同类型的优质资源的分析和解读(由我和粉丝们共同选出),「日常分享」结合实事和大家的疑问进行更新(如:GPT-5使用心得、从生成式AI的平台利润看未来发展等...)

w4.jpg

接下来我会继续优化,在结构化和社群化方面继续提升,让大家不虚此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0 07:48 , Processed in 0.11456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