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499|回复: 0

AI会成影视业的“预制菜”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6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今天,北京的云有点厚,风有点大,气温有点低,但我还是去了京南——中轴线的先农坛庆成宫,参加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的首场专业沙龙——当影视创作遇到AI
,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w2.jpg

      AI会成影视业的“预制菜”吗?

      我去的有点晚,但正好听到主持人谭飞风趣幽默的提问。

w3.jpg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抓住当前热点很形象,预制菜与厨师现做的区别就是:不否新鲜出锅的,是工业化的生产,与食材和锅灶没关系。现在AI模型上制作出来的影视作品会有同质化,但还是新鲜的,不会是“预制菜”。电影诞生 130年,难的是拿到拍摄资源,每个导演都遇到过困扰,但AI的火爆时代将来临。

w4.jpg

      AI的大量使用,技术平权,AI影视作品是否显得太机器味儿,让观众也不喜欢?

      陆川:我从2023-2024年大胆使用了A制作,进入2025年AI泡沫期,没太用。变化指数放缓,会有同质化,但作品数量会大幅增多。比如抄袭,截图后抓取第一祯和最后一祯,交给AI,可能更好的作品就生产出来了。当年学电影,胶片时代需要的技术水平很高。现在数字时代像傻瓜相机,拍片成功率在 85分以上,是平台基础决定,这时讲故事很重要。

w5.jpg

      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知名制片人白一骢认为:AI的技术平权了,学生当导演不是梦。以后电影评奖也不要出第一名,因为AI更新太快,交上来的作品都是旧时的,随着时间和AI升级,日新月异,所以只需评价审美,审美很重要。我现在发现在AI中输入“大片”就可以提升一个档次,马上成片就高级起来。所以AI只是工具,如做菜,跟锅没关系,跟炒菜人有关。

w6.jpg

      《哪咤》导演饺子很聪明,他不谈AI,只谈团队,仿佛明确暗示你我们不是“预制菜”动画。

       与光同尘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陈发灵认为:AI是新发展,新机遇。促成我们创业是客户不关心创业过程的工具,只看结果的视觉效果。

w7.jpg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灌溉文艺创作的土壤,我们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还是步入了标准化的数字丛林?

w8.jpg

     本场沙龙由北京市文联、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承办,以“数智未来,影创新生——AI时代下影视创作新范式”为主题,聚焦AI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引领行业前沿对话。

w9.jpg

       在去年冬至日才开放的庆成宫大殿里,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AI制作公司的五位嘉宾,围绕科技、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展开深度对话,全方位呈现AI技术与影视产业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图景。

w10.jpg

破界:AI是工具、协作者,还是颠覆者?

      马平:对于中国影视产业是被AI撞到了,如同AI车轮下的一棵草,效率提升显著,但目前占比不多,所以《只此青绿》、《志愿军》群山瀑布背景是用了AI。当然目前是新手段,协作者,完全颠覆还做不到,电影业总的是保守的,每次晋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每次改革换代都会遭到老牌传统导演的反对。

w11.jpg

AI是双刃剑,是“爱”?还是“哎!”AI大量的视觉生成,会影响导演的判断和追求吗?

      陆川:AI相当于弓箭,没有时要手撕猎物,如犷野中猎人得到弓箭的得心应手。AI让人拥有了全世界,比如看完病可以问一下AI,在医疗领域比影视业应用更广泛,总有一天AI会替代门诊医生,这是真正的工业革命。AI可以一心多用,多台电脑开着,就可以不断变换身份。曾经的经历和积累决定了应用工具的能力。

w12.jpg

     白一骢:影视行业是训练不起AI的,只能应用。从买不起胶卷,胶片拍摄到数码拍摄,也许太多年以后,电影业会消失——会变成非遗?

      陆川:AI让分镜师、前期预览、后期预览这些岗位已消失。

      面对电影人最大的焦虑,陈发灵认为:AI在 2023年以前用国外大模型,2024年就开始用国内的,现在是全国产化。AI平权,但影视专业人员生成的产品一定会高于常人,还是内容和审美决定的。目前国内水平也不落后。

  

w13.jpg



      马平:生成的AI背景更像动画,会有新的创作语言,古代作品会应用AI工具,使用不同版本的模型很重要。戏剧是最直接的人与人灵魂碰撞,电影现场的演员和导演也是,但AI不会产生碰撞的火花。

     陆川:电影是每个人一生爱的生活方式,《749》电影没有AI,成本很高,现在会好很多。AI给导演勇气,可以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天工开物》在AI帮助下已从2集到99集,而且片子大卖,每周创收百万元。现在人只需要情绪价值,需要释放,AI替代很多工作,真人实拍是不是如戏剧,又回到预制菜,人工制作价格很高。AI代替不了作者的内心。

      今天的沙龙上“工业化电影”和“手工业电影”词诞生。

     白一骢:如果游戏部分很容易用AI,但拍摄上不足 3%,连AI写剧本都不满意,我们曾经用所有的AI跑一遍剧本,只能提供不同的参考意见。

       陈发灵:AI多了一种做菜的方式,导演、剧作、剪辑是AI目前达不到的水准。

w14.jpg

     AI如何影响创作体系?

     马平:用大模型代替了人工,在原有的创作体系上,AI在抢活,即使站位很高也有“不能”的焦虑,但AI可以帮你实现,也会形成新的创作体系。一个人如何与AI对话很重要。借助AI,使电影行业导、摄、美、录突破摄制组,如密宗外化,目前纯科技的AI不可能替代意识形态领域的电影,就像“硅基人”不能替代“碳基人”,科技平权不能=艺术平权,还是有门坎的。

陆川:AI不能替代演员,但霸总类、女人翻盘类短剧一两年内是可以替代的。金字塔尖上的名星是导演心头好,不会替代,就像巩俐的演技。

陈发灵:AI合成 10%的葛优 +80%郭德纲的演员,完全理想中的演员五年内实现不了,推论演员五年内不会失业。

陆川:五年前新西兰就有了上百个表演的脸部肌肉模型,这与AI是同质,但演员是现场的发挥。现在的短剧同质化有市场,可满足AI投喂。

谭飞:AI最大的好处是抵御风险,要替换某人很方便。

陆川:AI是巨大的玩具,一切刚刚开始,不知开的什么门?就像数字取代胶片。紧张而期待。

w15.jpg

哪些突破性AI值得大家期待?

马平:视频大模型不是电影人发明的,很难讲期待什么,如果可控就行。

陈发灵:更多人用起来,用国内AI助力中国影视。

陈发灵:让故宫和辽博古画动起来,是文化底蕴+科技。

AI会打破范式,现在AI配音,要找到最本源的东西。

陆川:我是AI重度用户。人会自大,在AI面前你会发现聪明大脑太奇缺,老师奇缺,要付费。此时AI可满足,它懂心理学、医学、各种知识,将来的孩子都不用告诉他该怎么做,面对AI,不知道边界在哪?AI能破除成年人的孤独感。

w16.jpg

假如自己是20几岁,希望什么?

陈发灵:我就是 20多, 最想用AI做对抗短剧,不具备视听语言,只有情绪价值。用AI生成有审美、有内容的艺术作品。

白一骢:希望年轻时就遇到AI。

马平:努力拥抱AI。

陆川:AI给了我勇气,给了我自由,一分钱没有,有电脑就行,还能拍长片。

      沙龙从下午2:30开始,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北京市文联艺术家评论协会举办过各种子行业的AI沙龙,请的都是在京的各大行业精英, 设置的讨论议题既前卫又通俗易懂,信息量很大,我是只要能参加就参加,特别的开眼界,增长知识。

   今天北京市文联同时并行有多场活动,都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内容之一,包括第18届国际青年艺术节也是这个大项目内容之一,而我选择去庆成宫,也是想参观一下新开放的庆成宫,愿望实现了,散会后,有志愿者给我们讲解,并带我们参观。

w17.jpg

        庆成宫是光农坛里级别最高的,是皇帝祭祀完到这里庆功宴请之地。     几年前,我是去过先农坛的古代建筑博物馆,但是在庆成宫的院子里,我始终是晕头转向,原来,古代建筑博物馆与庆成宫之间隔着北京育才学校,现在北京育才学校完全腾空了,从庆成宫要穿过校区到达在西侧的先农坛。而庆成宫的门紧邻着中轴线,与天坛西门正对着。
w18.jpg
      我这个看文物很认真的人,对这个一亩三分地也一点儿印象都没有,原来这里原来是育才学校的操场,2018年才开始腾退,2019年才种上庄稼。    大家都知道明清代皇帝有重农业的祭祀活动,在先农坛里有个一亩三分地,现在这个一亩三分地种的是旱稻,天津的小站稻,我们俗称的好大米。

w19.jpg

     明代皇帝亲临这里并不多,倒是皇帝皇帝表示尊重汉文化的农耕习俗,来的很多,也留下大量的《耕织图》。       雍正皇帝在位13年,就来了12次。     皇帝农耕的一亩三分地,总共有五畦。中间这一畦,皇帝要三推三返,走三趟。左边的那一畦是三公表演耕作的,要走5个来回,最右边的是九卿耕作的,要走9个来回。

w20.jpg

    不过清代的时候,皇帝是要种五谷的,在恢复皇帝农耕的一亩三分地时,也曾经种五谷,旱稻是从今年才种植的。据说今年10月份,大家可以自己网上申请来到这里收割稻子,收割完了的稻子,可以做成文创,自己带回家。

w21.jpg

      我们今天主要是看了隆福寺的两个藻井,总共有四个,现在修复好两个,一个是现在拜殿里隆福寺毗卢殿的盘龙藻井。      这个龙完全是用金丝楠木雕刻的。      一般的藻井是给佛像的,或者是给帝王的,不能随便用。      乾隆帝时佛教盛行,北京的雍和宫是他的出生地,潜龙底,那是雍亲王府,但不许百姓去上香,百姓只能退而求其次去跟隆福寺拜龙显灵,隆福寺成为了当时南城百姓去上香祈福的一个圣地。香火盛在光绪年间,意外失火了。火烧的非常大,藻井在天花板上,它的边儿还有一些灰灰白白的,是木头被高温烧过留下来的痕迹。       其实这么粗壮的纯木雕龙是明代的风格。        当时明清北京市香火最浓的两个寺庙,一个是隆福寺,另外一个就是护国寺。

w22.jpg

      古代建筑博物馆最北边的是太岁殿,里面有一级国家文物——最著名的隆福寺五层天宫藻井。
w23.jpg
         五层天宫藻井的第一圈是36座阁楼,第二圈儿是16座。第三圈是8座,第四圈儿是4座,数量在减少,但是阁楼的体积在变大,也说明越靠天越大。

w24.jpg
      第五圈藻井盖板是幅星图,现在保留下来的星星是1432颗。隆福寺是1452年明代宗时期建的一座寺庙,但这上面的星图经专家考证却不是明代的。他们在1400多颗星星里面找到了最中间的北斗七星星团,研究之后发现它上面的北极星的星团是公元856年唐晚期的一个星图。在北极星勺子位置是天枢星,我们现在北极星勺子顶上的位置是勾辰4,北极星它每隔几年挪动一度,这样我们倒推它的时间不是明代的,是唐代的,而且还发现了它所绘制的地点是在洛阳上空的星图,同时也证明了唐代时期观星1400多颗,就是人们只能看到的星星数上限。
      目前有天文分野的星图,中国只有两块,一块就是现在的藻井上的,另外一块就是苏州博物馆里面的那块宋代的星云图。      
w25.jpg

     太岁殿是明代的建筑,它老百姓所说的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太岁,对皇帝来说,太岁是天上的一颗星星。天上的岁星就是木星,是自西向东转,一周天是12年,古人把岁星作为一个纪年的标准,根据岁星运转速度来记录一年的事情,记录一年的时间,就可以知道天上的岁星变化跟人间时事的变化。皇帝祭拜太岁不是太岁头上动土,是为了趋吉避凶,为了国家的安定。皇帝会在每年干旱的时候,农作物不长的时候,到太岁殿来祈福,在有战争的时候,皇帝要御驾亲征,也会跑到太岁殿来祈祷太岁保佑他,太岁殿也是跟天文相关的。
       原以为四边的力士是托着这个藻井,从侧面看才知道力士并没有托取取这个木质的藻井。

w26.jpg

      从侧面看这个5层的藻井最下面两层特别的好看,他们完全是用穿钉穿在藻井上的。       我是在疫情期间去的古代建筑博物馆,人少,但是没有志愿者讲解,也没了解这么多知识。隆福寺的藻井地面上的射灯是不亮的,所以楼阁里面完全是黑的,我看不清楚藻井里的细节。据说现在古代建筑博物馆人满为患,很拥挤,但是今天感觉很好。

w27.jpg

       隆福寺五层藻井被古代建筑博物馆做成了网红文创,据说好多人也是为了到那里去抢这个文创,我为了给小孙子讲古代建筑,也事先在网上买了一个。

w28.jpg

唐代韩滉《五牛图》里有什么隐情?

在湖广会馆听清代古丝弦琵琶独特的音色

新编曲艺舞台剧«小羊圈胡同»让“非遗正青春”

易县一个陶罐窖藏了辽宋的历史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19 16:58 , Processed in 0.18404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