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92|回复: 0

AI+遥感:测绘业务如何实现从“感知”到“认知”的跨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0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夏季,河北再次遭遇强降雨灾害,与2023年相比,升级后的AI遥感系统不仅将5.2万平方公里洪涝范围提取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22小时,还同步完成了受灾建筑物评估和救援通道规划,效率提升达8倍。这一进步生动印证了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深刻变革:当人工智能技术与遥感测绘深度融合,传统依赖"人海战术"的作业模式正加速向"智能协同"转型,推动测绘业务从简单的地理要素"感知"向复杂场景"认知"实现质的飞跃。根据观研报告网数据,2024年我国遥感行业市场规模已突破亿元,较2023年增长%,其中AI驱动的智能解译服务贡献率超过40%。

w2.jpg
智能解译:突破视觉局限的语义革命

传统遥感影像解译长期面临"效率低、精度差、成本高"的行业困境。作业人员需逐像素分析影像,单幅处理耗时数小时,复杂场景下错误率高达30%以上。这种依赖人工经验的"感知"模式,难以应对新时代对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首先在影像解译环节实现了革命性突破。

中勘迈普团队研发的EasyFeature智能解译系统,通过"场景-目标-像素"三级分析框架破解了复杂场景解译难题。在场景感知层,通过云雪检测、投影差校正等技术消除大气干扰和地形遮挡;在目标识别层,融合语义分割与形状约束对道路、建筑物等目标进行先验建模,其中道路提取模块通过路宽约束技术使边界平滑度提升40%;在像素优化层,采用对偶多尺度流形排序卷积网络,在城市复杂场景下实现85%的建筑物提取准确率。这种层次化智能解译模型已支撑全球测图、地理国情普查等国家工程,累计处理影像超100万平方公里。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航天宏图推出的PIE-Engine天权大模型升级版,新增的智能增强和三维重建功能,使复杂地形区的影像解译效率再提升30%。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的实践则证明了AI对生产模式的重塑价值,其研发的自然资源深度学习遥感智能解译平台已推广至全国20多家行业单位,通过"少量样本+自动优化"的人机协同模式,作业人员仅需标记10-20个典型样本,系统就能自动生成多尺度特征模型。陕西省第二测绘院的最新测试显示,林地、水域等地物提取效率从2023年的1.2小时/平方公里进一步提升至0.8小时/平方公里。
动态认知:构建时空关联的智能监测网络

如果说智能解译实现了从"看见"到"看懂"的跨越,那么AI驱动的变化检测技术则让测绘业务具备了"看透变化、预知趋势"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在生态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价值。

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构建的智能监测系统持续优化,通过多时相遥感影像比对与迁移学习算法,实现了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等问题线索的自动识别。该系统引入多时相交叉注意力机制,配合5000余个视频监控图像样本库的训练,使识别准确率从75%提升至82%以上,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

2024年11月发射的"西光壹号"04星(鹊华一号)将这种认知能力推向新高度。作为全国首颗高分辨率点源甲烷监测商业卫星,其25米空间分辨率、0.1纳米光谱分辨率的技术指标达到国内最高水平,能够精准捕捉地球表面细微至极的甲烷变化趋势,精确追踪"碳源"产生源头,并对不同区域的碳中和潜力进行科学评估。这种"碳源碳汇协同监测"新范式,通过AI算法融合多光谱数据与叶绿素荧光监测结果,已在陕北能源基地实现甲烷泄漏点定位精度30米以内的常态化监测。

航天宏图天权大模型则在灾害应急领域持续突破,采用时序InSAR技术对桥梁等建筑实现毫米级形变监测,通过融合SAR卫星数据与多源遥感信息,可实现洪水、火情等多灾种智能监测。变化检测技术的突破还体现在虚警率控制上,EasyFeature系统通过"语义增强+三维约束"解决方案,将误检率稳定控制在3%以下,山区输电线路巡检周期因此从5天进一步缩短至2.5天。
治理升级:从数据生产到价值创造的范式重构

AI与遥感的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从数据生产向价值创造的治理范式重构。这种重构体现在效率提升、成本优化和服务升级三个维度。

在效率维度,"监测—分析—决策—服务"的智能闭环日益成熟。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通过构建"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双轮驱动体系,使自然资源生产、调查、监测等工作效率提升约40%。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人机协同智能解译系统,实现了变化图斑提取由"人工地毯式"向"智能引导式"的跨越,在耕地保护、卫片执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成本重构效应同样显著。某电力集团应用升级后的AI巡检技术后,输电线路巡检预算每年减少450万元;智能解译系统的普及使单项目人力成本降低65%。更重要的是,解译成果可直接对接GIS平台,为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等新兴领域提供数据支撑。2025年教育部新增的"时空信息工程"专业,正是应对这种产业变革的人才储备布局,该专业将《时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课程纳入核心培养体系,标志着行业从技术应用向学科建设的深化。

服务模式创新让测绘成果更好地赋能社会治理。在耕地保护领域,AI系统构建"空天地"立体巡护网络,智能识别"非农化""非粮化"违规行为;在防灾减灾领域,通过AI模型圈定隐患靶区,推动灾害预警向"主动防控"转型;在双碳领域,"西光壹号"系列卫星提供的精准碳监测数据,已成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依据。业内预计,到2025年我国时空服务产业产值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w3.jpg
挑战与展望:迈向人机协同的智能时代

尽管AI技术为测绘行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从"感知"到"认知"的跨越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质量的参差不齐、算法泛化能力的局限、专业人才的短缺,都是制约技术深化应用的瓶颈。正如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张继贤指出的,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从地理空间信息走向地理空间智能,需要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

未来,随着国产技术的持续突破,AI+遥感的融合将呈现三个发展方向:一是从单一要素识别向复杂场景理解深化,如"西光壹号"实现的碳源碳汇协同监测;二是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演进,天权大模型的时序分析能力已展现出灾害预警潜力;三是从技术应用向标准体系构建升级,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特别是时空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立,将为行业持续输送既懂测绘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破解当前人才短缺困境。

从河北洪灾中的应急响应升级,到秦岭生态的智能守护,再到"西光壹号"的碳监测创新,AI与遥感的融合正深刻改变着测绘地理信息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这场跨越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当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实现协同共生,测绘业务将真正迈入"认知"时代,为数字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空间信息支撑。
官方报道来源

1.中国自然资源报测绘版:《"AI+"驱动测绘地理信息智慧蝶变》

2.陕西日报:《AI助力秦岭保护"智慧升级"

3.澎湃新闻客户端:《封面聚焦|张继贤:AI+时空信息打通数字经济新赛道》

4.i自然客户端:《"AI+"驱动测绘地理信息智慧蝶变》

5.中国网:《全国首颗点源甲烷监测商业卫星发射成功!》

6.光明网:《从"皮尺画地图""卫星看未来"时空服务产业产值将形成万亿级市场》

7.湖北日报:《技术突破规模爆发》

8.观研报告网:《中国遥感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5-2032)

如果您喜欢这篇内容,可以关注、点赞、收藏、转发、留言,支持一下小编哦,小编会持续为您推荐更多的优质内容。为了方便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服务,我们创建了测绘交流群,诚挚邀请您加入群组。

w4.jpg

后台回复,测友群

·长按二维码关注·

添加微信,带您进群

共积跬步、共致千里

●往期推荐 ●

● “多测合一”深化:测绘业务如何适应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 能源革命中的测绘力量:如何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开辟新战场?

● “跨界打劫”时代来临:当百度、华为也来做测绘,传统玩家该如何接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3 15:53 , Processed in 0.11534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