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74|回复: 0

AI观察笔记 | AI企业组织管理重构,业务-工作流-角色-人与智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4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在过去,企业组织设计遵循着“业务-流程-岗位-人”的清晰逻辑:先确定业务方向,然后设计流程,设定岗位,最后配备人员。然而,在LLM、AI工具和智能体技术的冲击下,这一经典框架正在被打破。

一种新的框架正在形成:“业务-工作流-角色-人与智能”。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组织逻辑的根本变革,在其背后,是三种“组织制约”正在被打破:

1)专业领域界限的瓦解

2)个人生产力的飞跃

3)人力资源制约的突破

| 专业领域界限的瓦解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职场铁律正在被动摇。对“专业”本身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领域与领域之间的跨界变得更为容易。在AI助力下,一个快速学习者可以在不同领域交出“能用”的成果。这一点在两种领域中尤为明显

一是有明确边界的领域(如编程、法律),AI可以快速突破技术门槛,交付让人满意的成果.AI编程自不必说,这里重点说一下法律领域的。

例如,零一万物联合合作伙伴打造的知识产权智能体已实现3倍至5倍的效率提升,完成了3000余份专利案件服务。又如海外Harvey已跑出,目标ARR剑指1亿美元,目前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处理从文件审查到客户沟通的整个法律流程,几乎能替代一整个初级律师团队。

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领域(如设计、产品方案),AI能够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输出供选择。

这里主要提一个谷歌实验室最新的作品,Mixboard,基于Google Nano banana打造的,主打让设计灵感快速落地。这还只是最新的设计AI,之前已陆续跑出非常多的设计AI。

| 个人生产力的飞跃

过去,个人生产力受限于个体能力与时间,单位时间内产出再高也有上限。而现在,一个人用好AI,单位时间内产出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一方面,AI让一个人解决单一问题的速度大大加快。例如Google的Deep Research,过往需要一个专业咨询顾问2天工作,它可以5分钟提供一份能看的报告。即使专业顾问产出质量更高,但在这种极致的效率面前,至少这个环节的工作,应更多地让渡给AI进行。

另一方面,更根本的是,一个人同时解决多个问题变得可能。未来若AI智能体能够自主拆解任务、调用资源并交付结果,这相当于为每个“智能工作者”配备了一个专属助理团队。这正是行业说的Planner、A2A等名词,如果这个真的完全突破了(当然除了技术,还有国内相应企业放不放开api或数据的问题),一个人连切换agent的操作都没有,只需要与一个agent对话即可,这样对个人生产力的提升将会指数级。

| 人力资源制约的突破

在传统模式下,业务的推进往往高度依赖专人专岗,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与培养周期长,成为制约企业响应速度与创新节奏的关键瓶颈。未来,借助数字分身(Digital Twin)与专用智能体,这一限制将被打破。

一些工作环节,可大量交由AI负责,甚至未来可通过高度拟人化、功能专精的Agent,实现自动化、可复用的业务执行,事实上,如果只是过程中的重复性任务,过往自动化都能解决一部分,Agent更能在此基础上,再解决一部分。

这种转变带来了业务弹性与实验速度的根本性提升。业务弹性不再受限于人力招聘、培训和组织调整的漫长周期,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或内部需求,灵活、即时地调整智能体的工作负载与任务配置,实现资源的“按需调用”。同时,由于智能体可快速部署、迭代成本低,企业也获得了开展高频次、低风险的业务实验能力,加速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的创新进程。

这些制约的松绑,正带来新的组织管理逻辑。

由于上述的制约正在松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以“流程化、专业分工”为重要成功假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受到冲击。因此,我们需要在底层上,用新的视角看AI企业的运转模式——“业务-工作流-角色-人与智能”。

w1.jpg

“业务-工作流-角色-人与智能”这一模式会较之以往,有以下特点:

1. 更更更强调动态化、敏捷灵活:

以 “业务目标” 为核心,工作流随业务需求、AI能力迭代动态调整,角色随任务拆解灵活适配,“人与智能” 作为协同单元嵌入工作流。无需打破固定链条即可快速响应变化(如AI新增数据处理能力后,仅需调整工作流节点,无需重构岗位)

2. 人机协同不再是构想:

一方面,AI与人均为工作流的核心参与者:AI负责 “数据处理、重复决策、规律挖掘”(如 AI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初稿、AI识别客服投诉风险),人负责 “复杂判断、创新决策、价值校准”(如人审核报表异常数据、人处理AI无法识别的复杂投诉),二者形成 “智能提效 + 人控风险” 的闭环。人是context提供者与fine-tuner。

另一方面,协同从基于人、团队、部门之间的协同,增添了“人机协同”,若AI的计划与决策能力提升,甚至可以更敏捷地、自主地选择工作流跳转与新增,彻底实现“用户导向”、“千人千面”等管理理念;

3. 人将承担复合角色,打破岗位桎梏:

角色是动态任务的集合,职责随业务目标和工作流调整。如 “HR智能招聘角色” 需同时负责 “简历筛选(AI辅助)”“面试评估”“AI人才画像优化”,强调 “角色-人-智能匹配”,岗位概念弱化,人+智能共同适配角色需求。

4. 更强调人的底层能力与Agency:

在AI承担大量标准化、重复性工作的背景下,人的核心价值不再依赖 “执行熟练度”,而是聚焦于不可被AI替代的底层能力与主动主导人机协同的 Agency(主体性 / 主导权),成为人机协作体系的 “核心锚点”。

这一新的组织底层逻辑将带来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5 17:14 , Processed in 0.105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