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5|回复: 0

AI造谣3天毁了1家老厂?公安部通报揭开真相:你的指尖转发,可能已是帮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4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导语:

“吃了XX牌桃酥等于吃‘硫磺’?老人小孩吃了会中毒?”2025年8月下旬,合肥市民李阿姨刷到这条带“实拍霉变桃酥”图片的文章,赶紧把家里刚买的两盒老字号桃酥扔进了垃圾桶。让她没想到的是,这篇“科普预警”竟是29岁男子陈某用AI生成的假文——3天内,类似谣言在20多个平台扩散200余次,逼得有60年历史的食品厂紧急停产自查,直接损失超50万元。

这不是个例。9月19日公安部公布的“净网-2025”典型案例里,从AI编造“干部吃方便面被通报”,到伪造“运动员行贿”视频,网络谣言正借着技术的东风,变成伤人的利刃。今天我们就聊聊:为什么造谣的人越来越胆大?法律到底能不能管住这些“键盘黑手”?

一、触目惊心:AI让谣言“成真”,受害者就在身边

打开手机,你可能也刷到过这类内容:“某知名品牌致癌”“某明星被抓现行”“某干部违规违纪”,配着看似真实的图片或视频,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但这些“猛料”,可能只是几秒钟AI生成的产物。

w1.jpg

企业之痛:3天谣言逼停60年老厂
合肥那家食品厂的负责人王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差点掉眼泪:“我们的桃酥每年送检20多次,从来没检出过二氧化硫超标。但谣言出来后,经销商退货电话被打爆,仓库里10多万盒货卖不出去,200多个工人只能停工待业。”而造谣的陈某交代,他就是随便在网上搜了个食品厂名字,用AI工具生成“霉变检测报告”和负面文,每条造谣帖能赚几十块流量佣金。

个人之伤:检察官遭“开盒”,运动员被网暴
比企业损失更寒心的是对个人的伤害。4月,两名办理涉黑案件的检察官因接受央视采访,个人手机号、家庭住址甚至孩子学校信息全被“开盒”曝光,每天接到上百个骚扰电话,只能全家暂时搬离住所。警方后来查明,这是涉案人员的同伙故意泄愤,专门找“查档”团伙获取隐私信息。

还有5月的跳水运动员网暴事件,有人用AI把训练视频剪辑成“作弊证据”,有人编造“行贿裁判”谣言,导致运动员被迫关闭社交账号,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而造谣者韩某的动机很荒唐:“想涨粉,觉得体育圈的瓜容易火”。

二、数据说话:每4个网民,就有一个被谣言坑过

可能有人觉得“谣言而已,不理它就过去了”,但数据告诉你:谣言的危害早已超出想象。

• 传播速度翻10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5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AI生成的谣言平均传播速度比传统谣言快10.2倍,1小时内就能覆盖百万用户,而辟谣信息平均需要5.8小时才能触达相同人群。

• 受害者规模庞大:公安部网安局数据显示,“净网-2025”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已查处网络谣言案件1.2万起,其中AI造谣占比达37%,比去年增长了215%。

• 财产损失触目惊心: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24年因网络谣言导致的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起达83万元,个人名誉侵权案件中,受害者维权成本平均超过5万元。

更可怕的是,这些数据还在增长。就像安徽警方查处的郝某团伙,他们用AI仿冒银行APP,伪造贷款结清证明、公积金流水,短短半年就骗了100多人,涉案金额超200万元。技术降低了造谣成本,却把伤害放大了无数倍。

三、法律亮剑:造谣不是“随口一说”,这些红线碰不得!

“我就是发着玩的,没想到犯法了”“我不知道这是谣言啊”,这是造谣者被抓后最常说的话。但法律早就明确: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管用不用AI,造谣传谣都要担责!

w2.jpg

1. 轻则拘留罚款,重则坐牢判刑

很多人以为造谣最多是“删帖道歉”,但实际上,不同程度的造谣行为,对应着不同的法律惩罚:

• 治安处罚(最常见):像合肥的陈某,编造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还可能面临500元以上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可处5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 刑事犯罪(后果严重):如果谣言导致企业破产、个人自杀,或者造谣者从中牟利数额较大,就可能触犯刑法。比如四川的白某某团伙,编造“大熊猫被虐待”谣言,煽动网暴工作人员,还线下滋扰,最终被判1年6个月有期徒刑。

• 民事赔偿(跑不了):不管有没有被拘留判刑,只要谣言给他人造成损失,受害者都能索赔。去年上海某网红编造“奶茶店用过期原料”谣言,虽然只被拘留7天,但法院判决她赔偿奶茶店12万元损失。

2. AI造谣“罪加一等”?法律早有针对性规定

有人问:“AI生成的内容,也算我造的谣吗?”答案是肯定的。

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出台的《关于审理网络谣言案件的指导意见》明确:“利用AI工具生成虚假信息,明知内容不实仍发布传播的,视为主动造谣,从重处罚。” 比如江苏的曹某某用AI编“干部吃方便面被通报”,虽然没造成直接损失,但扰乱了政务秩序,照样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而且,提供AI造谣工具的平台也可能担责。如果平台明知用户用工具造谣却不制止,会被认定为“帮助犯”,去年浙江就有个AI文案平台因帮用户生成虚假产品评测,被罚款200万元。

3. “传谣”也算违法?这些情况你可能已经踩线

除了造谣的人,传谣的人也可能犯法。很多人觉得“我就是转发一下,又不是我编的”,但以下两种情况,照样要担责:

• 转发量超过500次,或者点击量超过5000次;

• 明知是谣言还故意转发,比如看到“某品牌致癌”后,特意转发到小区群“提醒”邻居,导致品牌销量大跌。

公安部网安局民警提醒:“现在很多谣言会带‘紧急提醒’‘转给家人’的字样,大家转发前一定要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有没有权威来源?”

四、共情时刻:别让你的“随手一点”,变成伤人的刀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我既不造谣也不传谣,这事跟我没关系。”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谣言的受害者,也可能在无意间成为帮凶。

想想看:你有没有因为一条“养生谣言”,逼着父母扔掉吃了大半的保健品?有没有因为一句“明星黑料”,随手点了转发或评论?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叠加起来就是压垮受害者的重担。

那位被“开盒”的检察官在日记里写:“我不怕办案遇到的歹徒,但看到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有人骂我们’,我真的慌了。”而合肥食品厂的工人张阿姨说:“停工这半个月,我房贷都快还不上了,造谣的人赚几十块,却毁了我们的生计。”

谣言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利用了人们的善意(比如关心食品安全、关注社会公平),却把这份善意变成了伤害他人的武器。就像四川警方查处的“熊猫保护”网暴案,造谣者打着“爱护动物”的旗号,实际是为了博眼球涨粉,最终不仅抹黑了真实的保护工作,还让工作人员遭了殃。

五、守住底线:三个小习惯,远离谣言陷阱

面对越来越隐蔽的网络谣言,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其实很简单,记住这3点:

1. “三查”再相信:看到“猛料”先查3样东西——有没有权威媒体报道(比如央视、人民日报)?有没有官方部门回应(比如市场监管局、公安局)?有没有具体证据(比如完整视频、盖章文件)?像“干部吃方便面被通报”这种事,稍微想想就不合理,政府通报怎么会管吃方便面?

2. “三不”保安全:不随意转发没有来源的信息,不参与对他人的辱骂攻击,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或他人的隐私。遇到“开盒”曝光隐私的情况,第一时间截图报警。

3. 遇谣敢举报:每个平台都有“举报”按钮,遇到明显的谣言,果断点击举报。去年有数据显示,超过60%的谣言是被网民举报后下架的,你的一次举手之劳,就能阻止谣言扩散。

清朗行动,需要你我“指尖担当”

9月23日的《新闻联播》里说,“十四五”教育目标完成后,我国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但网络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技术本身没有对错,AI可以用来写文章、做设计,却不该成为造谣的工具;网络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连接世界,却不该变成伤人的战场。

陈某被拘留时说:“以为发几条帖子没人管。”但他忘了,法律的眼睛始终盯着每一个键盘,受害者的眼泪也不会白流。而我们作为网民,更要明白:你指尖的一次转发,可能是温暖的援手,也可能是冰冷的刀刃。

w3.jpg

愿我们都能做“清醒的网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让网络真正成为传递善意的地方。毕竟,我们想要的是干净的信息流,而不是充满谎言的“垃圾场”。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25 05:36 , Processed in 0.11469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