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89|回复: 0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16 | 亚历山大:如何解决夏季高温高湿下的猪群热应激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8 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2025年8月14-1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暨猪健康创新峰会将在中国郑州盛大举行。本次峰会由河南农业大学、欧洲猪健康管理学院(ECPHM)及行业领袖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汇聚了全球顶尖的专家学者与行业领袖。

大会聚焦生猪健康领域的前沿科技与创新实践,与会专家们将围绕PRRS净化、非洲猪瘟防控、人工智能在猪场的应用及精准繁殖技术等关键议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宝贵经验,共同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为将这份宝贵的行业智慧传递给更多同仁,冠牧精准诊断团队特将大会的精华内容梳理提炼。我们将通过“冠牧精准诊断”公众号,陆续与您分享本次大会的学习笔记,希望能与您共同学习,携手进步。敬请持续关注!

w2.jpg

会议笔记(一)

报告人:曲东帅,丹俄国际

报告主题:猪群圆环和肺炎支原体控制案例报告

会议笔记(二)

报告人:Heiko Nathues教授,苏黎世兽医学院

报告主题:欧洲PRRS净化的经验教训和关键技术

会议笔记(三)

报告人:于林洋,河南农业大学

报告主题:我国猪源盖塔病毒的首次发现与流行现状

会议笔记(四)

报告人:宋春城,环山集团

报告主题:轮状病毒反饲在仔猪腹泻防控中的应用

会议笔记(五)

报告人:孔苗苗,河南新航道

报告主题:非洲猪瘟弱毒株精准剔除的关键点

会议笔记(六)

报告人:素朴·瓦塔纳庞萨克,朱拉隆功大学

报告主题:泰国非洲猪瘟防控的得与失

会议笔记(七)

报告人:胡冬,牧原股份

报告主题:牧原数智化养殖实践与探索

会议笔记(八)

报告人:贺俊畅,银发牧业

报告主题:通过精准清除控制蓝耳阴性场感染

会议笔记(九)

报告人:魏战勇,河南农业大学

报告主题:做猪场需要的科研-规模化猪场病原流行及传播规律研究

会议笔记(十)

报告人:李永涛,河南农业大学

报告主题:中亚地区畜禽养殖业概况与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会议笔记(十一)

报告人:佘志成,金宇生物

报告主题:基于返饲的PED整体防控方案实践及探讨

会议笔记(十二)

报告人:Myroslav,丹俄国际

报告主题:欧洲经验在中国GGP猪场的管理实践

会议笔记(十三)

报告人:李文涛,华中农业大学

报告主题:猪流行性腹泻(PED)流行新动态与精准弱毒疫苗研发策略深度解读

会议笔记(十四)

报告人:Heiko Nathues教授,苏黎世兽医学院

报告主题:不同猪支原体肺炎净化方法的成功率与关键点

会议笔记(十五)

报告人:赵康宁,博士

报告主题:大体系蓝耳净化的实践与思考

会议笔记(十六)

报告人:Alexander Grahofer,伯尔尼大学

报告主题:如何解决夏季高温高湿下的猪群热应激反应问题

2025年8月17日,在猪健康与创新大会上,来自苏黎世大学的欧洲猪健康管理学院与欧洲动物繁殖学院持证专家亚历山大·格拉霍费尔(Alexander Grahofer)教授,就“如何解决夏季高温高湿下的猪群热应激反应问题”发表了专题报告。他系统性地阐述了热应激的定义、生理机制、对猪场生产性能的全面影响,并提供了多维度的应对策略。

w3.jpg

亚历山大·格拉霍费尔(Alexander Grahofer)是伯尔尼大学兽医学学院临床兽医学系猪临床诊所的高级 科学家,主要教授猪医学与繁殖学。他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兽医大学学习兽医学,并于瑞士伯尔尼大学获得 兽医学博士学位。他是欧洲猪健康管理学院(ECPHM)和欧洲动物繁殖学院(ECAR)的认证专家。目前其研究重点聚焦于猪繁殖领域,尤其关注自由分娩系统中母猪的分娩与围产期管理。此外,他还致力于开发兽医学领域的创新学习工具。

一、重新认识热应激:关键在于“温湿双高”

讲座伊始,格拉霍费尔教授首先对热应激的传统定义提出了修正。教科书通常将热应激定义为环境温度超过猪只有效调节体温的能力,从而导致生理和行为变化。然而,教授强调,这一定义忽略了另一个关键因素——湿度(Humidity)。猪只的散热能力,尤其是蒸发散热,在空气湿度高时会大打折扣。因此,理解热应激必须同时考虑温度和湿度两个维度。

w4.jpg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温天气和热浪事件的频率与强度都在显著增加。教授展示的数据图表明确指出,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中国,自1960年以来,复合热浪、日间热浪以及夜间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他特别提醒,夜间热浪的增加尤为值得关注,因为它会削弱猪只在夜间恢复的机会,也让传统的“夜间凉爽时饲喂”策略面临挑战。

w5.jpg

二、猪的“舒适区”:精准定义热应激的起点

猪只的生产性能与其所处的环境温度息息相关。在一个被称为“热中性区(Thermoneutral zone)”的温度范围内,猪只无需额外消耗能量来维持体温。而在这个区间内,还有一个更理想的范围,即“舒适区(Comfort zone)”,在此区域内猪只的生长和健康状况最佳。一旦环境温度超过热中性区的上限(UCT),猪只就会进入热应激状态,开始出现喘息等生理变化,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w6.jpg

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其舒适区差异显著。例如,8公斤的仔猪舒适区上限可达31°C,而超过60公斤的育肥猪和泌乳母猪,其舒适区上限则分别降至25°C和21°C。特别是泌乳母猪,由于其巨大的新陈代谢产热,对高温极为敏感,其舒适区上限仅为18°C,是猪场中最需要关注的高风险群体。

w7.jpg

为了更科学地量化热应激水平,行业内引入了温湿度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THI)。该指数综合了温度和相对湿度,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猪的体感环境。根据THI值,热应激可被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四个等级。当THI值超过74时,猪群便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w8.jpg

三、热应激的生理与行为变化:识别猪群的“求救信号”

当猪只感到炎热时,会表现出一系列典型的行为和生理变化。行为上,它们会增加呼吸频率(喘气)、伸展身体躺卧、寻找并接触更凉爽的地面(如漏缝地板)、减少活动量、降低采食量并增加饮水量。

w9.jpg

生理上,热应激会触发一系列复杂的级联反应。为增加散热,体表血管会扩张(Vasodilatation),将更多血液引导至皮肤。然而,猪的汗腺非常有限(每平方厘米仅约30个,而牛有近2000个),无法有效通过排汗降温,这使其散热能力先天不足。同时,现代猪种较厚的背膘也起到了隔热作用,进一步阻碍了热量散发。

w10.jpg

讲者通过一张详细的生理学通路图解释了热应激的深层机制。高温高湿导致高热血症(Hyperthermia),刺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释放应激激素(如儿茶酚胺),引起心率加快和喘息。喘息导致氧气消耗增加,可能引发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同时,机体为应对能量失衡而增加糖异生和无氧糖酵解,产生过多的乳酸,最终可能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w11.jpg

四、热应激对猪场生产的系统性冲击

热应激对猪场生产的负面影响是全面且深远的,覆盖了从生长代谢到繁殖的各个环节。

w12.jpg

· 对哺乳仔猪的影响:由于仔猪本身需要较高的环境温度,关于热应激对其影响的科学数据相对较少。一项奥地利的荟萃分析显示,在30°C以下的常规热应激环境中,未观察到对仔猪的增重、采食量和死亡率有显著影响。

w13.jpg

· 对育肥猪的影响:这是影响最显著的环节。数据显示,环境温度每升高1°C,育肥猪(>60kg)的采食量下降3.2%,日增重下降4.2%,料肉比则增加1.1%。热应激还会导致胴体品质下降,主要表现为瘦肉率降低和脂肪沉积增加。

w14.jpg

· 对肠道健康的影响:热应激期间,为帮助散热,大量血液流向皮肤,导致肠道等内脏器官血流供应减少。这会迅速引发肠道损伤,显微图像显示,在37°C、40%湿度的环境下,猪回肠的肠绒毛在短短2小时后就开始出现萎缩,6小时后损伤加剧。这破坏了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影响营养吸收,并可能导致“肠漏”。

w15.jpg

· 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热应激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周期。具体表现为:分娩率下降、断奶至发情间隔延长、返情率增加、胚胎死亡率增加、产仔数下降、死胎比例增加以及泌乳量下降,最终导致母猪非生产天数(NPD)增加,严重影响猪场整体效益。

w16.jpg

从内分泌角度看,热应激导致母猪皮质醇和催乳素水平升高,采食量下降,共同抑制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进而影响卵泡的正常发育和黄体功能,导致孕酮水平降低,最终引起胚胎丢失。

w17.jpg

· 对公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公猪同样会受到热应激的严重影响。当环境温度高于27°C且相对湿度超过50%时,公猪的睾丸温度会升高,干扰精子发生过程。热应激发生后的7-14天,精液质量开始出现显著下降,表现为精子活力降低、畸形率升高、总精子数减少,这种负面影响可持续长达5周。

w18.jpg

五、抗击热应激的综合管理策略

面对热应激的严峻挑战,格拉霍费尔教授提出了一套涵盖环境控制、营养调控及管理措施的综合应对方案。猪只主要的散热方式包括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其中蒸发散热(通过呼吸)占比高达70%,是降温策略的核心。

w19.jpg

w20.jpg

1. 保障充足饮水(Water Supply):

饮水是所有降温措施的基础。热应激下猪的饮水量会大幅增加,泌乳母猪的饮水量会从20°C时的每公斤采食量需4升水,上升到29°C时的8升水。教授强调,不仅要保证水量,水温同样关键,提供10-15°C的凉水对母猪性能有积极影响。因此,日常必须严格检查饮水器的流量和水温。

w21.jpg

2. 调整饲喂策略(Feed Supply):

由于热应激会降低采食量,饲喂管理需相应调整。建议在热浪来临前,根据天气预报主动减少饲料配给;在一天中最凉爽的时段进行饲喂;调整日粮配方,降低蛋白质含量(如从16%降至12%),同时足量补充必需氨基酸,以减少采食消化过程中的热产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和硒等抗氧化剂,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和肠道损伤。

w22.jpg

3. 强化管理与降温系统(Management & Cooling Systems):

针对繁殖母猪,除了控制温湿度、保障高品质饲料供应外,还可以通过激素疗法(如GnRH或hCG)来辅助改善繁殖性能,但必须在专业指导下正确使用。

w23.jpg

降温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

o 对流-蒸发冷却:如风扇、湿帘、喷雾等。这类系统通风量大,能有效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但其效果受室外湿度影响较大,且可能导致舍内湿度过高。

o 辐射-传导冷却:如水冷地板、颈部/肩部冷却板等。这类系统通过直接接触来传导热量,即使在环境温度很高时也依然有效。其缺点是安装成本高,且需要定期清理。教授展示了一项研究,通过在母猪产床下铺设循环冷水管道,能显著降低母猪的体温。

w24.jpg

w25.jpg

4. 培育耐热猪种(Breeding):

从遗传育种角度培育耐气候变化的猪种是一个长远方向。然而,教授指出,目前相关研究数据非常有限。一项初步研究对比了“热敏感”与“热耐受”猪只的生理指标,发现其体表温度和呼吸频率等差异非常微小。因此,他认为在现阶段,依靠选育来解决热应激问题尚不成熟,仍需更多研究。

w26.jpg

六、结论与实践启示

最后,格拉霍费尔教授总结道,热应激可以通过观察猪只的行为和生理参数变化来识别。它对动物健康、福利以及猪场的经济效益都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技术、设施改造和管理措施的结合,可以有效缓解热应激。最重要的是,每个猪场都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热应激应对方案。

w27.jpg

冠牧学习心得

· 评估升级:告别温度计,拥抱“温湿度指数(THI)”。热应激的真正元凶是“温湿双高”,单一的温度读数具有欺骗性。猪场管理者应引入THI作为评估环境舒适度的核心指标(THI > 74 即为警戒线),实现对热应激风险的精准预警。

· 高危锁定:泌乳母猪是“一级保护对象”。泌乳母猪因其极高的代谢产热,舒适温度上限仅为18-21°C,是全场对热应激最敏感的群体。必须将最有效的降温资源(如水冷板、滴水降温)优先配置给产房和配种舍的母猪。

· 策略前置: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关注天气预报,在热浪来临前1-2天就开始调整饲喂策略(减少饲喂量、调整配方)、检查并优化降温设备(确保水帘通畅、饮水流量充足),将管理措施前置,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 关注肠道:热应激不仅是“中暑”,更是“内伤”。热应激会迅速导致肠道血流减少和绒毛萎缩,破坏肠道屏障。因此,在热季应在饲料中预防性添加保护肠道健康的添加剂(如维生素E、硒、益生菌等),以维持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稳定。

· 饮水为王:检查饮水线是每日“第一要务”。所有降温措施都建立在充足饮水的基础上。热应激期间,必须每日检查饮水流速(确保满足高峰需求)和水温(目标10-15°C),这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抗热应激措施。

知识的终点,是行动的开始

作为一场融合全球顶尖智慧的行业盛会,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暨猪健康创新峰会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向大会主办方河南农业大学、欧洲猪健康管理学院(ECPHM)、牧原食品、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等单位致以诚挚的感谢 。感谢他们强强联合,为行业同仁搭建了如此高规格、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让前沿科技与创新实践得以交融碰撞。

大会为猪只健康管理指明了创新的方向,而我们的使命,就是将这些宝贵的行业智慧,转化为猪场内触手可及的精准诊断工具与解决方案。为了能持续获取未来行业盛会的前沿资讯,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国际生猪产业大会”公众号。

同时,也请持续锁定“冠牧精准诊断”,让我们作为您身边的“兽医检测专家”,共同推动这些先进理念在一线落地生根,为中国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往期文章推荐

1、湖南兽医论坛会议笔记(一)葛猛副教授: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评价与防控

2、湖南兽医论坛会议笔记(二)黄嘉璐博士:猪蓝耳病的病因、传播与系统化防控策略

3、蚊子为什么更爱咬感染动物?清华大学程功教授揭示蚊子传播病毒的底层逻辑

4、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一)闫之春:从病案处置,学习群体兽医临床诊断的工作方法

5、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二)姜平:猪蓝耳病(PRRS)防控与净化的最新思考与研究进展

6、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三)李向东:我国类NADC34蓝耳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研究新进展

7、南农猪业会议笔记(四)曹永长: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新动态与防控策略再思考

8、南农猪业会议笔记(五)冯志新:猪支原体肺炎净化与评估策略

9、警惕!新型猪轮状病毒可攻击肺脏,在无母源抗体保护的新生仔猪中致死率达100%

10、“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1 | 曲东帅:猪群圆环和肺炎支原体控制案例报告

11、“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2 | 海科·那修斯:欧洲PRRS净化的经验教训和关键技术

12、“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3 | 于林洋:我国猪源盖塔病毒的首次发现与流行现状

13、“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4 | 宋春城:轮状病毒反饲在仔猪腹泻防控中的应用应用

14、“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5 | 孔苗苗:非洲猪瘟弱毒株精准剔除的关键点

15、“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 6 | 素朴:泰国在非洲猪瘟防控上的得与失

16、“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 7 | 胡冬:牧原数智化养殖实践与探索

17、“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8 | 贺俊畅:通过精准清除控制蓝耳阴性场感染

18、“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 9 | 魏战勇:做猪场需要的科研-规模化猪场病原流行及传播规律研究

19、“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 10 | 李永涛 :中亚地区畜禽养殖业概况与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20、“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11 | 佘志成:基于返饲的PED整体防控方案实践及探讨

21、“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12 | 米罗:欧洲经验在中国GGP猪场的管理实践

22、“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13 | 李文涛:猪流行性腹泻(PED)流行新动态与精准弱毒疫苗研发策略深度解读

23、“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14 | Heiko:不同猪支原体肺炎净化方法的成功率与关键点

24、“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大会会议笔记15 | 赵康宁:大体系蓝耳净化的实践与思考

25、兽医大会会议笔记一|闫之春:大群体蓝耳病控制和净化时的指标问题与改进

26、兽医大会会议笔记二|张振东:我国猪蓝耳病防与控的关键点及案例分享

27、兽医大会会议笔记三|谭臣:猪鼻支原体的致病性与防控新进展

产品推荐

w28.jpg

w29.jpg

本文为学习笔记,内容整理自公开讲座,所用图片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30 01:35 , Processed in 0.19355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