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16|回复: 0

[一带一路] 【新闻文化论坛】“一带一路”倡议下图书出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9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出版文化传播实践表明,出版文化传播存在翻译质量低下、专业性人才缺失、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转变翻译理念、增强受众意识,建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跨文化人才,拓宽传播渠道、创新运用融媒体等途径改进提升。

2013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演讲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随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文件相继印发和发布,“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至今已有近11年。202310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时提到,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我们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在出版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逐步开展,层层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出版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出版物中所蕴含的出版文化,既作为出版物的精神内容蕴含其中,又作为文化的一种,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出版文化是什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图书出版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我国文化传播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新的机遇,紧抓“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动我国图书出版文化传播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图书出版文化内涵

我国对出版文化内涵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出版文化的定义,不同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周涤尘、谢珩认为,出版文化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个分支系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包括精神成果的物质外壳和物化的精神产品两方面;向新阳认为,出版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出版观念,在一定的出版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出版实践,以及由出版实践所创造的出版成果及其影响的总和;李健认为,出版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核心和灵魂是以出版价值观为统领的精神文化部分,主要包括在人类社会出版活动中生成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价值观念、活动目标、行为规范、传统风气及其载体;姚慧认为,出版文化是伴随出版过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其载体的总和;陈莹、龙冬认为,出版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关于出版活动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念,具有时代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虽然学者对于出版文化的表述不一,但是基本上都包括了一点,即出版文化是一种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伴随出版过程产生和发展的有关出版活动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念,横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领域。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图书出版文化的核心内涵应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伴随图书出版过程产生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念,主要包括图书出版思想、出版观念、出版物成果及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二、图书出版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以图书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但是,由于“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受众群体广泛,文化差异巨大,图书出版文化的传播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图书翻译质量较低

对外图书出版的翻译质量包括内容语言文字的转换、版式设计以及装帧设计风格的转换。提高出版图书的翻译质量不仅可以加快图书出版的步伐,还可以加大图书所承载的出版文化的传播力度,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出版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出版物翻译质量较低,制约出版产业的对外发展,限制了出版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出版物内容的翻译质量方面,一方面,机械式翻译问题较为严重,对于需要多加留意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细节不细究不深究,或是将同一出版物分给多人翻译,后期缺乏专业人员统一统稿工作,导致同一作品翻译风格前后不一,质量差、吸引力低;另一方面,为了迎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大段的改编和改译,造成原文内容失真、译文与原文不符的现象,严重降低了出版物的质量。

在出版物版式设计方面,版式设计作为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出版者的出版观念和出版理念,也体现着出版文化。版式设计质量高,图书所承载的出版文化就能够更好地传递给海外读者,推动文化的传播;版式设计质量差,海外读者不仅提不起兴趣,严重的还会引起对图书和文化的反感。因此,版式设计不仅影响着图书整体的质量,更影响着读者的选择与思考。然而,目前我国的出版图书在对受众的审美和需求方面了解不足,没有进行充足的调研工作,版式设计方面针对性较差,降低了出版物的质量。

在出版物的装帧设计方面,装帧设计作为图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出版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我国图书的装帧设计重意境、较为抽象,但是一些输入国家和地区的装帧设计重写实、较为具体。且目前我国出版图书的设计风格较为简单,不能够很好地将出版文化融入进去,不但无法让受众接受,同时也不利于出版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二)出版文化专业性人才匮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提高图书出版文化的传播效能就必然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必须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文化传播需要的出版文化专业人才队伍。随着国际社会媒介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一带一路”的纵深发展,对出版专业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的文化传播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出版专业人才,尤其是出版文化传播方面的人才缺口依然较大。以跨文化翻译人才为例,优秀的跨文化翻译人才是图书“走出去”并“走进去”的重要推动力,并且由于图书中所包含的出版思想较为深邃,语言较为含蓄,翻译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翻译能力,同时还需要有深厚的跨文化知识基础来支撑自身对图书内容做出正确且合理的理解、翻译。由于“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价值观和理念不尽相同,翻译者不但要有专业的翻译能力,同时还要有强大的文化背景和敏锐的文化察觉能力,才能做好图书的语言翻译以及文化翻译工作,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出版人员在进行图书翻译时只注重语言翻译的速度,忽视了语言以及文化翻译的质量,阻碍了图书的输出,不利于出版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三)出版文化传播方式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文化传播的方式也愈发多样,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出版文化传播方式依然比较单一,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传播方式单一,以纸质图书为主,且多是官方层面的出版文化交流和传播,忽视了多媒体以及民间交流对于出版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传播理念落后,出版文化传播以“宣传”为主要内容,重在解答“是什么”的问题,忽视了出版文化最终要达到“走出去”和“走进去”的目的;过于强调同一性而忽视差异性,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小众国家研究不深入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传播出版文化。
三、图书出版文化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目标都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认为只有成功走进欧美市场,中国出版才算走出成功,出版文化才能称得上走向世界。但是,无论是在人口数量、地域面积,还是在价值观、文化方面,欧美市场都只是一小部分,如果只重视欧美的“小世界”,中国出版就失去了与更广泛民众、更多样文化互学互鉴的机会,中国的出版文化也就不可能走向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则为中国出版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化,20231116日,“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合作机制成立,这一举动不仅推动“一带一路”走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同时也为图书出版和图书出版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防灾减灾科普图书出版以及出版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方向。然而,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出版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必须针对性解决翻译质量低下、出版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出版文化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转变翻译理念,增强受众意识

要提高图书翻译质量,就要转变翻译理念。一方面,要重视翻译在出版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仅限于翻译表面的语言,更要注重出版物的版式和装帧设计,准确翻译出版物中所蕴含的出版思想和观点,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开展翻译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出版物翻译的准确度,也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在翻译时还要注重语境,许多语言都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如果不注重前后文语境,只是单纯翻译词句,译文就会存在上下不连贯、词不达意的问题,也就无法很好地表达出版文化。

要提高图书翻译的质量还需要注重增强受众意识,提前做好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兴趣偏好等,提高图书翻译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提升选材精准程度,优化图书译者模式;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同一主题图书的内容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以防灾减灾科普图书为例,中亚国家地处内陆地区,干旱严重,在策划中亚国家的防灾减灾科普图书时可重点强调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处理。而东南亚国家多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因此,在策划东南亚国家的防灾减灾科普图书时可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倾斜。

(二)建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跨文化人才

人才是出版文化“走出去”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刻不容缓,而“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和地区众多,文化差异较大,出版文化“走出去”就更需要尊重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加强出版社与高校的联系,构建学习、科研和出版社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人才培养与文化跨领域发展特点相结合;另一方面,出版社要提高重视程度,通过制定人才管理办法、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途径加强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从而提升本社出版文化转换的精确度,推动出版文化传播和发展。

(三)拓宽传播渠道,创新运用融媒体

作为国际合作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有着全方位开放的新机遇和跨地区合作的新形式,同时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出版文化“走出去”既要依托于现存的体制性合作,又要借助非体制性的传播方式来搭建传播平台,提升出版文化传播能力。根据相关研究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多数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60%,通过融媒体传播出版文化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版机构更需要拓宽出版文化传播渠道,创新运用融媒体,全方位传播出版文化。以防灾减灾科普图书为例,在进行图书策划时不仅要注重纸质图书的重要性,更要注重数字出版和多媒体宣传,可以设计配套的音频、视频,结合对象国的文化,有针对性地设计视频形象,让出版文化“走出去”的同时更容易“走进去”。
四、结束语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出版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深入,但翻译质量低下、专业人才匮乏、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出版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的传播步伐。针对这一现实难题,出版文化从业者应积极作为,进一步转变翻译理念、建强出版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拓宽出版文化传播渠道等,以期加快出版文化对外传播与发展,为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贡献中国智慧。

注: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刊登于《新闻文化建设》2024年第9期本文作者 | 尹忠昌 史欣平内容排版 | 吕林
推荐阅读

【新闻文化论坛】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融合与创新

【新闻文化论坛】提升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传播力的策略创新分析

【新闻文化论坛】共情传播视角下主流媒体对青年的舆论引导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为新闻文化建设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新闻文化建设

w2.jpg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名称|新闻文化建设

联系邮箱|xwwhjstg@163.com

线索及合作:010-67729688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4 05:58 , Processed in 0.10863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