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8|回复: 0

[一带一路] “地缘政治挑战下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深化新形势下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实践




    9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欧亚经济》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地缘政治挑战下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开幕式及第一单元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李振利主持,第二单元研讨由《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执行主编李中海主持。与会学者围绕世界经济秩序重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新思路。

    聚焦世界经济秩序新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变革,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推动贸易繁荣、投资便利、人员流动和技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兴起,以及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风险全球治理赤字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正逐渐偏离原有轨道。他表示,机遇与挑战并存,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要以长期主义视角把握经济客观发展规律,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契机,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转变并呈现三大特征,即更为强调单边主义、强调安全优先于效率、更为强调本国利益。盛斌表示,尽管短期内冲突和风险或将上升,但长期来看,中国所倡导的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仍具有积极意义,应主动把握合作机遇,推动区域合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辟更多新空间。

    围绕这些新变化、新影响,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洪俊杰提出,一方面,中国应积极嵌入发达国家价值环流,通过竞争效应学习、吸收技术与经验;另一方面,则要主动引领构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价值环流,打造中国自主的国际价值链与产业链,利用部分产业链的现有优势先行构建合作秩序。他同时表示,我国应持续推动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来应对国际发展的不确定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于春海进一步表示,当前世界经济演进的底层动力正发生重构,政治逻辑逐渐超越经济逻辑,主导其发展方向。基于此,“一带一路”高质量合作更需强化政治层面的“共商”,以政治共识引领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共建”“共享”。依托全球治理倡议等政治共识协调各方利益,才能确保多边合作符合各国发展需求,突破传统逻辑下的合作困境。

    创新共建 “一带一路” 实践路径

    面对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构挑战,与会学者提出,应通过主动参与价值链塑造、明确合作定位、完善合作规则、优化产业结构等,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力。

    FTA合作的日益深化显现出其对全球价值链结构性权力存在显著重塑效应。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彭水军表示,这一效应具有鲜明的“不对称性”,全球北方国家通过主导数字、技术规则,进一步强化其主导地位,而全球南方国家则面临低端锁定与高端封锁的双重困境。他建议,全球南方国家可通过提升经济适应度,提高生产复杂、多元化产品的能力;在制度层面,应扩大面向全球高标准协定的合作网络,突破价值链困境,实现结构性权力跃升。   

    针对当前国际经贸规则转向绿色、数字、安全等发展重心,多边体制举步维艰的现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斌建议,共建“一带一路”应明确周边地区合作优先序;寻找发展与公平议题交汇点;构建更具约束力的规则体系,填补争端解决机制空白;推动基础设施、环境产品、数字贸易等具体领域合作,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原产地规则;拓展中欧班列新线路,保障通道安全。

    中国与欧亚国家的共建“一带一路” 合作还需进一步明确合作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庞大鹏表示,中国与欧亚国家在经济上都具有国家主导、政府规划的独特特点,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双方可以此为切入点,提出基于治理理念的发展型共同体概念,不仅更契合双方在规则协调、通道安全、投资安全上的合作需求,也为开展实践合作提供了新的合作框架和思路。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也是“新三样”出口增长主力,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段玉婉表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球产销占比超70%,不仅展现出共建“一带一路”对产业合作的有效赋能,也对推动全球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兼具经济与绿色价值,是全球贸易与碳减排的积极力量,她建议,应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彰显战略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刘越)

w1.jpg



本微信公众号主要推送《欧亚经济》已刊载文章。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文章原始来源,感谢支持!

《欧亚经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欧亚经济》网上投稿采编系统网址:https://oyjj-oys.ajcass.com/。本公众号持续推送欧亚经济研究领域相关成果,敬请关注。您可点击右上角,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也可添加微信公众号“oyjj-oys”,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对本微号予以关注。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4 02:48 , Processed in 0.10587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