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07|回复: 0

AI发展推动电网升级:全球铜需求格局的潜在调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4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AI技术的应用场景正逐步拓展,从日常使用的AI生成内容、智能助手,到产业端的算力支撑,其发展过程中,全球电力系统的配套需求已随之变化,铜作为电力传输核心材料,其需求格局也正迎来潜在调整。

从产业逻辑来看,AI的规模化发展并非仅局限于数字领域,更对实体层面的全球电网建设与升级提出了新要求。而铜因在电力传输中的核心作用,在此背景下,有望进入新一轮需求增长周期,且这一周期或具备较长的持续性。

一、AI才是“耗电王者”,电网不升级真的扛不住了

没人敢低估AI的“胃口”,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最能“吃”的不是数据,而是电。这种对电力的极致需求,正成为倒逼电网建设的核心动力,且三点信号已经非常明确:

第一,AI算力中心,就是“能耗巨兽”。别以为只有工厂耗电,一个大型AI算力中心的日均耗电量,能抵得上几百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量;更夸张的是,单个复杂AI模型的训练过程,能耗甚至超过一座小型城镇的短期用电。这么多电,光靠发电站扩容不够,得有更粗、更密的输电线路把电送过去——这第一步,就离不开铜。

目前全球算力份额

w1.jpg

第二,AI要“不宕机”,老旧电网必须“焕新”。不管是AI训练还是智能服务,都要7x24小时不间断供电,电压稳一点、断一秒,都可能造成百万级损失。但现在不少国家的电网已经用了几十年,既扛不住激增的电力负荷,也没法兼容风能、太阳能这些不稳定的绿色能源。要改,就得建智能变电站、装精准监测系统,而这些设备里的核心导体,依然是铜。

第三,算力要“互联”,配套设施全是“用铜大户”。现在的AI算力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不同城市的数据中心,要协调这些算力,就得建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可数据中心本身就是“用电+用铜双密集”场所:内部密密麻麻的电力布线、散热系统里的铜管,还有备用发电机的连接线,每一处都在消耗铜材。

二、为什么是铜?电网里的“不可替代者”,没它玩不转

提到能源转型,有人会想到锂、钴,可要是聊电网建设,铜才是真正的“基石”——甚至被业内称为“新石油”,核心原因就一个:不可替代。

不管是AI驱动的电网升级,还是绿色能源接入,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得靠铜“挑大梁”:

• 输电环节:高压、超高压线路要把电从千里之外的发电站送进城市,必须用导电性最好的材料——铜的导电性比铝高30%以上,还不容易氧化,能减少电力损耗,这么长的线路,换其他材料要么成本更高,要么根本扛不住;

• 配电环节:家里、数据中心、工厂用的电,要靠变压器降压、开关设备控制,这些设备里的线圈、连接器,全是铜做的,少了铜,电力根本没法安全分配;

• 新能源环节:要把风能、太阳能发的电并入电网,得靠变流器把直流电转成交流电,而变流器里的核心部件,依然是铜——没有铜,绿色能源再多,也没法变成AI能用的电。

简单说,电网就像AI的“血管”,而铜,就是构成这根血管的“核心细胞”,没它,血管建不起来,血液(电力)也送不到地方。

三、结论:AI+能源转型,铜的“新周期”可能真的要来了

很多人以为,铜的需求增长只靠房地产、传统工业,可现在看,AI引爆的电网革命,正在给铜开辟一个全新的需求赛道——而且这个赛道,比过去的需求更刚性、更持久。

一方面,AI对电力的“饥渴”不会停,只要算力还在增长,电网扩容、改造的需求就不会断;另一方面,全球都在推进绿色能源转型,而绿色能源的接入,同样要依赖铜基电网。这两大需求凑到一起,不是短期的“脉冲式增长”,而是长期的“趋势性增长”。

w2.jpg

所以,AI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变革,更是一场电网基础设施的“重建潮”。而站在这场浪潮中心的铜,只要电网建设不停,它的需求新周期,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4 11:04 , Processed in 0.11406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