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这么厉害发展也越来越快,那它到底是什么?首先简单聊下 AI—— 其实它没那么神秘,就像个 “超级能干的小助手”。比如你问手机里的语音助手 “今天天气怎么样”,它马上回答你,这就是 AI;刷视频时它推你喜欢的内容,也是 AI 在帮忙;甚至家里的扫地机器人自动避开障碍物打扫,背后也有 AI 的功劳。简单说,AI 就是能模仿人做事情,还能把重复的活儿干得又快又好的 “智能工具”。
那我们的工作会不会被它抢走呢?其实我倒觉得不用太慌,虽然未来 AI 会替代一些工作,但也会催生出不少新职业。真正的危机不是 AI 本身,而是我们总停留在过去的老思路里,不肯跟着变化走。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观察和身边人的经历,跟大家聊聊:AI 时代怎么一步步提升自己,把失业的风险变成转型的机会。 一、先搞懂:哪些岗位更容易被 AI “盯上”?
不是所有职业都有被 AI 取代的风险,我梳理了下,这三类岗位要多留意:
1.按固定规则做事的岗位
银行柜员、数据录入员、基础会计这类工作首当其冲。现在很多银行的智能柜台能处理大部分传统柜员的业务,有些企业用了 AI 财务系统后,负责核算的人也少了。这类工作的特点就是:规则很明确、每天做的事差不多、成果能直接量化 —— 而这些,正好是 AI 最擅长的。
2.入门级的创意工作
我认识个做初级插画的朋友,前段时间跟我吐槽,现在客户都开始用 AI 画图了,他接到的订单少了不少;还有做文案的,用 AI 生成工具,一下就能出好几版广告语。如果做创意只是套模板、凑关键词,没什么自己的深度思考,真的很容易被 AI 替代。
3.简单的服务类岗位
外卖小哥的配送路线,现在是 AI 系统规划的,能少走不少冤枉路;酒店里的自助入住机,也让前台不用再一遍遍帮客人登记信息。那些只是机械执行指令、不用太多思考的服务岗,正慢慢被 AI 接手。
但大家也不用害怕,像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复杂情况判断病情,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学习进度,管理者要制定公司的发展方向,这些需要复杂判断、跟人深入交流、做战略决策的岗位,AI 还很难替代。关键是我们要知道 AI 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在 AI 做不到的领域,把自己的优势建起来。 二、破局关键:打造 AI 学不会的能力
想要不被 AI 淘汰,核心就是打造 “AI 学不会的能力”,我把它分成了硬技能和软技能两部分,大家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该补哪些: (一)硬技能:从“被工具替代” 变成 “会用工具”
1.学会和 AI 合作
别把 AI 当成 “对手”,要把它当成 “帮手”。比如我身边做行业分析的朋友,会让 AI 帮忙整理政策趋势,还会特意跟 AI 说 “要列出潜在风险和应对办法”,省了不少查资料的时间;做设计的朋友,先用 AI 出初稿,然后自己调整构图、加入有情感的细节,最后出来的作品又快又有温度。哪怕是做数据的,学个简单的 AI 数据分析工具,也能把杂乱的数据变成清晰的商业思路 —— 这些都是 “用 AI 帮自己干活” 的好办法。
2.深耕“AI + 自己行业” 的领域
我发现现在有个趋势:懂自己行业,又会用 AI 的人特别吃香。比如传统设计师可以转做 “AI 交互设计师”,专门教 AI 理解用户需要什么;普通教师能变成 “AI 教学设计师”,用智能工具给学生定制专属的学习方案。我认识的一位 HR,就是因为懂招聘又会用 AI 筛选简历,现在成了公司的 “AI 招聘顾问”,岗位比以前稳多了。
3.懂点 AI 的基本逻辑
不用真的去当程序员,但得知道 AI 大概是怎么工作的。比如要知道 AI 是靠 “学习数据” 来做事的,所以给它的信息越准确,它做得越好 —— 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指挥 AI,而不是被 AI “牵着走”。 (二)软技能:人类独有的“优势”
1.把复杂问题拆明白的能力
AI 擅长优化单个小点,但遇到复杂问题就不行了。比如企业要转型,不能只靠 AI 算数据,还得有人梳理清楚 “市场需求、团队能力、成本控制” 这些环节的关系。我平时会用思维导图梳理问题,遇到事儿多问几个 “为什么” 找根本原因,每个月还会分析一个行业案例,比如 “瑞幸咖啡是怎么用数字化改进供应链的”,慢慢就养成了系统化思考的习惯。
2.能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
AI 能识别 “开心”“难过”,但没法真正共情。我有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说,很多来访者需要的不是 “标准答案”,而是有人能听他们说话、理解他们的感受 —— 这是 AI 很难做到的。平时大家可以多练习重复别人的感受,提升共情能力,可以从一次‘高质量的午餐’开始。这周约一位不同部门的同事吃饭,别聊工作,就听他聊聊最近的烦恼和挑战,你的任务就是倾听和理解。你会发现,这比你看十份报告更能了解公司的真实运作。
先给自己的岗位做个“风险体检”:比如你每天做的事里,有多少是重复的?需要跟人深度交流吗?AI 能不能轻松替代?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做数据录入的,工作重复性高、不用太多情感交流,那就要注意了,得想办法往 “用 AI 分析数据” 的方向转;如果你是做客户服务的,那就多提升跟客户共情的能力,这是 AI 替代不了的。就是AI可以做的就把AI当工具用他来做,AI做不了,就提升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第二步:针对转型方向制定相应的提升计划
不用贪多,一步一步来更靠谱。我建议大家可以这么安排:
•首先:学会 2 个行业里常用的 AI 工具。比如做文案的可以学 AI 写作工具,先把基础的 “AI 帮手” 用起来;
•其次:试着参与一个跨界项目。我认识的王磊,以前是传统制造企业的质检员,他公司公司引入 AI 质检系统后,他给我说:‘刚开始看到那套系统时,我整晚睡不着,觉得饭碗要没了。后来我琢磨,机器没人教,不也什么都不会吗?我为什么不能做那个教机器的人呢?”。后来他主动报名参加“AI 辅助质检” 培训,还申请帮忙测试 AI 系统 —— 就是通过这个项目,他慢慢摸清了AI质检的门道,为自己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出一个小成果。比如写一份“AI 在自己岗位上的应用方案”,交给领导看看;或者用 AI 工具完成一个项目,让大家看到你的进步。 第三步:我们再多准备几条收入来源,增加安全感
除了提升能力,多一份收入来源也能更安心。比如:
1.主业之外加个 AI 副业:做会计的可以兼职给 AI 标注财务数据,老师能开发 AI 教学模板卖,把自己现有的技能和 AI 结合起来,既能赚外快,又能锻炼 AI 能力;
2.多一个职业身份:自由职业者可以在百度众包这类平台注册成“AI 训练师”,企业员工可以考个 AI 相关的证书,多一个选择就多一份保障;
3.多认识行业里的人:加入 3 个以上 “AI + 自己行业” 的社群,比如 “医疗 AI 创新群”,每个月参加一次线下技术沙龙 —— 我身边有个朋友,就是通过社群认识了新公司的老板,成功转型做了 AI 相关的工作。
就像王磊,从面临失业的质检员,到成为“AI 质检训练师”,工资涨了不少,岗位也更稳了。他跟我说:“以前总怕 AI 抢工作,后来发现,不用跟 AI 比谁做得快,而是教 AI 做事,自己专心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 这样反而更有竞争力。” 结语:危机背后,是职业升级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