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47|回复: 0

AI时代,如何制定个人发展战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7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近年AI的发展加速度已经快到让我们麻木,给“知识工作者们”带来了几千年从未有过的压力和焦虑,得救之道在何处?

拿人类与AI作比较,无非是将两种“智能”做比较,而一切高阶智能体,本质上都是“复杂系统”,思考何领域人类专家必然被AI取代,何领域相对不会或延缓被AI取代,就要看两类系统的比较优势。然而我非研究脑科学专家、认知神经科学专家,也非AI算法从业者,写下这寥寥数笔,仅当做一个多元学科爱好者、与复杂科学学习者对复杂世界的预测推演作业吧。

那么我们就从复杂科学系统论的视角出发,略作推演,看看AI时代,个体选择发展能力模型的原则应该是怎样的:

1.大部分可以应用的价值知识,是模糊和隐性的

有价值的复杂性知识,是复杂的神经元链接诞生的交互。但确是可以符号化的。这是计算机领域“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的不同研发方向。类比人类的交互式学习,也就是不只把人丢到环境里去自生自灭,而是把思考过程“符号化”,通过训练学习者的思考过程来使其更高效提高,后者是更高效的。

2.天赋,是一种他人看不见的“符号”

不同人大脑对不同的符号敏感度不同,看到的符号不同,所以各自的天赋、领域也不一样。心理学家说,自己有天赋的地方往往是从开始就有格外“感觉”的地方,其实应该就是可用自然语言表达的符号之外,感受到了其他符号,调用了不同的脑区神经元,产生了高阶交互。好比有些人可以对“玄学”、对“人”有感觉、或一些流派的心理学,但这些知识就是很难用语言精准描述,只能模糊化、形象类比化的讲述此类知识,跨脑传播是非常低效的,变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3.人类既遵循共同的行为规律,但又由混沌而微妙的不同产生命运差异

既然人个体层面有很多复杂的、不易描绘的“感觉知识”,那么这与解释人行为有最强可靠性的“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经济学的基本公理假设人是“理性/自私”的,在边际上行为是高度可预测的。如《经济解释》作者张五常教授所说,所有科学中只有经济学能解释一个现象:路上有一百元,没有警察等一切监管的情况下,一定会不翼而飞(被人拿走)。)

我想到了一个类比,宏观世界经典力学与微观世界量子力学的关系,宏观世界现象能被一套确定性很强的理论稳定解释,微观世界也有另外一套机理知识,即便两套知识逻辑看似相似性不高,但却不影响在各自层级发挥作用。

4.那些不能被结构化的“心理表征”,才是高级能力的基石

“心理表征”是解释大脑做高阶智能交互的重要概念,也是个体学习技能的重要启发。高级技能的机理上,从脑科学角度看,都是各类复杂神经元链接,从心理看,都是各类“心理表征”、“格式塔”。

5.不易结构化的“心理符号”,才是最可能无法被AI取替的能力

想到未来AI可能先取代人类哪部分知识?是容易符号化表述的,逻辑化表达的“低阶交互”智能?还是不容易符号化,但拥有更大算力优势综合“连接化”训练探索出的隐形知识的“高阶交互”智能?我想恐怕还是后者,原因是AI在现实世界取材“具身智能”的数据,还是更难一些。换个角度想,如果AI连这部分智能也胜出了,可能真到了我们完全重塑人生观的时候了,好好琢磨怎么享福吧。因此,对个体的启发是,未来探索到自己有“感觉”的领域发挥长处,特化训练更复杂的“表征”式学习,才是正解吧。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0 12:59 , Processed in 0.0766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