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83|回复: 0

AI 全流程接管实验室?哈佛医学院领衔发布 ToolUniverse!AI 科学家真的来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8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ToolUniverse

AI 科学家真的来了?

BioTender | AI 科学家

科学史的每一次飞跃,往往伴随着工具的革新。随着近期大模型和智能体的飞速发展,这条路径正在通向一种全新的阶段:“AI 科学家”。 在AI赋能科研的前沿,我们正见证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证明AI智能体“能否”解决特定科学问题,转向思考如何让它“高效、可靠、规模化”地参与整个研究过程。

w1.jpg

w2.jpg

Nature 近期发布的新闻解析《How AI agents will change research: a scientist’s guide》中, 报道了由哈佛大学Marinka Zitnik和高尚华团队与MIT发布的首款大规模工具开源框架 - ToolUniverse, 这一开放的在线环境让研究人员能够用自然语言将 各类大模型和智能体 连接到不同科学领域常用的工具,为打造 AI 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w3.jpg
点击查看原文ToolUniverse.pdf

w4.jpg

ToolUniverse 网站 https://aiscientist.tools/

(视频资料)

当 AI 生成模型不再足够:

AI 科学家为何而来?

w5.jpg

w6.jpg

传统 LLM(大语言模型)的核心能力是 “文本生成”,但科学研究需要的远不止于此:它需要分解复杂问题(如 “如何优化降胆固醇药物”)、规划实验步骤、调用专业工具(如分子模拟软件)、验证数据合理性,甚至在结果偏离预期时自我修正。这种 “推理 + 行动” 的闭环,正是 AI 从 “模型” 升级为 “科学家” 的关键。

AI 智能体的突破在于将 LLM 与三大机制深度耦合:

1.规划能力:将 “发现新药物” 拆解为 “靶点识别→化合物筛选→性质优化→专利验证” 等可执行步骤;

2.记忆系统:追踪中间结果(如 “某化合物对肝组织的渗透率”),避免重复计算或逻辑断裂;

3.工具调用:连接外部数据库、模拟器、分析软件,弥补 LLM 自身在专业计算(如分子结合能预测)上的短板。

但科学研究的特殊性给 AI智能体 其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学科(生物、化学、物理)的工具格式不统一、数据需可复现、实验流程需严谨验证。若仅依赖通用的工具调用协议(如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无法解决 “如何让 AI 理解质谱数据格式”“如何协调分子模拟与临床数据库的输出” 等专业问题。而这,正是ToolUniverse 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ToolUniverse:

科学 AI Agent 的生态基石

w7.jpg

w8.jpg

ToolUniverse 并非单一工具,而是一套 “连接 LLM 与科学工具” 的标准化生态(图 1)。它的核心目标是:让任何 LLM 都能通过统一接口,调用 600 + 科学工具,完成从 “提出假设” 到 “验证结论” 的全流程研究。

w9.jpg

图1:ToolUniverse 是一个用于打造 AI 科学家的生态系统。通用型大语言模型(LLM)、推理模型与智能体可连接 ToolUniverse 提供的 600 余种科学工具,实现科研工作流自动化。

统一科学工具的“HTTP”:

解决三大痛点

w10.jpg

w11.jpg

就像 HTTP 协议统一了互联网通信,ToolUniverse 为 AI 科学家定义了专属的 “科学工具交互标准”(图 2),既能够无缝集成本地部署的开源工具,也能安全、规范地连接强大的闭源模型与API服务,解决了 MCP 协议在科研场景中的三大痛点:

w12.jpg

2: ToolUniverse 通过统一协议连接机器学习模型、智能体、科学软件工具、数据库与 API。它引入了标准化的工具规范框架,使语言模型能够一致地发现、调用并解析各类工具。类似于 HTTP 在互联网通信中确立标准的方式,ToolUniverse 协议通过两项核心操作:Find Tool(查找工具) 与 Call Tool(调用工具), 定义了 AI 科学家如何请求工具并接收结果。

1.工具发现难:通过“Tool Finder” 组件,AI 可结合关键词搜索、向量嵌入检索、LLM 推理,从 600 + 工具中精准匹配需求(如 “需要预测化合物肝毒性” 时,自动定位 ADMET-AI 工具);

w13.jpg

2.调用不规范:“Tool Caller” 组件会先验证输入(如分子结构格式是否符合 SMILES 标准),再执行工具,最后将输出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如 “结合能 - 8.2 kcal/mol” 而非杂乱文本);

w14.jpg

w15.jpg

3.推理难闭环:新增“推理控制层”,让 AI 能理解工具输出的科学意义(如 “该化合物脑渗透率高→可能引发中枢副作用”),而非仅机械调用。

这种标准化设计,让 AI 从 “会用工具” 升级为 “会用科学工具解决问题”。

四大核心组件:

支撑 AI 科学家的完整生命周期





ToolUniverse 通过四大组件(图 3),覆盖了 AI 科学家从 “工具获取” 到 “ workflow 优化” 的全流程需求,真正实现 “可编程的科学协作”:

(1)Tool Manager:工具的 “注册与管理中心”

它解决了 “如何将新工具接入生态” 的问题:

1.本地工具(如实验室自研的数据分析脚本)只需提交 “功能描述 + 参数格式 + 输出示例”,即可被自动纳入统一 schema;

w18.jpg

2.远程工具(如云端分子模拟平台)通过 MCP 协议接入,无需暴露内部代码,兼顾安全性与兼容性;

w19.jpg

3.自动验证工具有效性(如 “输入错误分子结构时是否返回提示”),确保 AI 调用时的可靠性。(同上Tool Caller)

(2)Tool Composer:科学 workflow 的 “搭建者”

科学研究很少依赖单一工具,比如 “药物筛选” 需要串联 “靶点数据库→化合物库→分子对接工具→毒性预测工具”。Tool Composer 的作用就是:

1.定义工具间的数据流(如 “分子对接工具的输出结构,直接作为毒性预测工具的输入”);

2.支持条件逻辑(如 “若毒性预测超标,则返回上一步重新筛选化合物”);

3.生成可复现的 workflow 脚本,方便人类科学家追溯或修改。

4.通过智能体系统,实现工具间调用关系的自动构建与优化。

w20.jpg

w21.jpg
This example demonstrates a composable tool, built with the Tool Composer

(3)Tool Discover:工具的 “自动生成器”

w22.jpg

当现有工具无法满足需求(如 “需要一种新的基因表达数据可视化工具”),AI 可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Tool Discover 会:

1.将文本描述转化为结构化工具规格(如 “输入:CSV 格式表达矩阵;输出:热图 + 火山图”);

2.自动生成代码、测试用例,通过 “预期行为 vs 实际输出” 的反馈循环迭代优化;

3.无需人工编码,让工具库随科研需求动态扩展。

(4)Tool Optimizer:工具的 “质量守护者”

w23.jpg

科学研究强调可复现性,Tool Optimizer 通过三大动作保障工具稳定性:

1.定期生成测试用例(如 “用已知活性的化合物验证分子对接工具的准确性”);

2.分析工具输出与规格的偏差(如 “某工具预测的结合能与实验值误差突然增大”);

3.自动更新工具文档或参数设置,确保 AI 调用时的一致性。

w24.jpg
图3: ToolUniverse 提供了六项关键能力,支持 AI 科学家完整的生命周期:查找工具、调用工具、添加新工具、将工具串联为工作流、从自然语言生成新工具,以及优化工具规范以提升可用性。

跨模型兼容:

让每类 LLM 都能成为科学助手





不同科研场景对 LLM 的需求差异极大:实验室本地分析可能需要轻量开源模型(如 Llama 3),而复杂 hypothesis 推理可能依赖云端大模型(如 Claude 3),生物医药研究还需专业模型(如 TxAgent)。

ToolUniverse 的兼容性设计打破了 “模型绑定” 局限(图 4):它将工具调用转化为 “标准化函数调用”,无需修改 LLM 的权重或 Tokenizer—— 只需通过轻量级包装器,向模型传递 “工具列表 + 参数格式”,模型输出即可被解析为工具调用指令。

w27.jpg

这种设计的价值在于:

科研团队可根据成本、隐私需求选择模型,无需担心 “换模型就要重写工具调用逻辑”;

能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比不同模型的性能(如 “用 Gemini-CLI vs Claude 3 做药物筛选,哪个准确率更高”);

支持专业模型与通用工具的结合(如 “让 TxAgent 调用 ChEMBL 数据库,分析药物 - 靶点相互作用”)。

w28.jpg
图4: ToolUniverse 为构建不同类型的 AI 科学家提供了简洁而高效的协议:既可用于基于通用大语言模型(如左图的 Claude),也可用于具备更强推理与控制能力的智能体系统(如右图的 Gemini-CLI),以及专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 AI 智能体(如 TxAgent)。
案例实证:

AI 科学家如何优化降胆固醇药物





理论架构需要实践验证。我们以 “寻找更安全的降胆固醇药物” 为例,看看 ToolUniverse 构建的 AI 科学家(基于 Gemini-CLI agent)如何完成全流程研究(图 5)。

步骤 1:靶点识别 —— 锁定 “关键蛋白”

w31.jpg

AI 首先调用 “文献挖掘工具” 和 “药物 - 靶点数据库”,通过分析 thousands of 研究论文与临床数据,得出结论:HMG-CoA 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且该酶在肝脏外的过度抑制会引发肌肉疼痛等副作用。这一步完全复刻了人类科学家的 “靶点发现” 逻辑,但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

w32.jpg

步骤 2:起始化合物筛选 —— 从现有药物入手

w33.jpg

AI 通过 ToolUniverse 查询 “已上市降胆固醇药物库”,筛选出以 HMG-CoA 还原酶为靶点的药物,最终选择 “洛伐他汀(lovastatin)” 作为起始化合物 —— 理由是 “临床验证充分,但肝外组织渗透率高,存在副作用风险”。

步骤 3:化合物优化 —— 提升安全性与有效性

w34.jpg

AI 调用三大工具协作:

ChEMBL 数据库:获取洛伐他汀的 100 + 结构类似物;

Boltz-2 工具:预测每个类似物与 HMG-CoA 还原酶的结合能(数值越低,结合越强);

ADMET-AI 工具:预测类似物的肝渗透率、脑渗透率、代谢稳定性。

通过综合排序,AI 筛选出两个候选:

w35.jpg

普伐他汀(pravastatin):已知药物,肝外渗透率低,副作用更少(验证了 AI 的可靠性);

CHEMBL2347006/CHEMBL3970138:新化合物,结合能比洛伐他汀高 30%,脑渗透率降低 50%,生物利用度提升 25%。

w36.jpg

步骤 4:专利与验证 —— 规避法律风险

w37.jpg

最后,AI 调用 “专利检索工具”,发现新化合物已被注册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虽无法直接开发,但为后续结构修饰提供了方向。

整个过程中,AI 不仅完成了 “调用工具” 的动作,更体现了科学推理能力:它能解释 “为何选择该靶点”“为何淘汰某化合物”,甚至能根据副作用风险调整优化方向 —— 这正是 “AI 科学家” 与普通工具调用的本质区别。

w38.jpg
图5:展示了一个基于 ToolUniverse 构建并应用于药物发现的 AI 科学家实例。该系统与 Gemini-CLI 智能体相连,能够识别生物学靶点、筛选并优化候选药物、评估分子性质,并利用计算工具验证结果。整个工作流程展示了 AI 科学家如何在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进行推理、整合多源证据,并在必要时融入人类反馈。

从用到建:

当“使用者”成为“共创者”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其生命力不仅来源于使用,更来源于创造与贡献。

ToolUniverse内置了Tool Discover和Tool Optimizer等核心组件。前者允许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描述,自动化生成新工具的规范与代码框架;后者能通过多轮测试与反馈,持续优化现有工具的说明与易用性。这一机制巧妙地将用户从纯粹的“消费者”转变为潜在的“共建者”,激励社区智慧反哺生态,形成一个自我完善、持续生长的良性循环。

w41.jpg
ToolUniverse的终极愿景,是赋能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而不仅仅是AI专家。当生物学家、化学家、药物研发人员能够基于一个稳定、丰富的工具生态,轻松定制符合其独特研究需求的“AI科研伙伴”时,或许将迎来一个真正AI辅助科研的全新时代。AI 科学家不仅能调用数据库、模拟器,还能通过标准化协议控制实验室自动化设备(如液体处理机器人、质谱仪),实现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自动执行→分析结果” 的全流程闭环。

开源链接





项目主页:

https://aiscientist.tools

代码开源:

https://github.com/mims-harvard/ToolUniverse

结语





AI 能真正理解科学问题、自主协调工具、与人类共同推进认知边界时,我们或许正站在 “科学发现新范式” 的起点。

作者信息





高尚华(一作):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zW32dXsAAAAJ&hl=en

隋芃玮(共二):

https://psui3905.github.io

孔正伦(共二):

https://zlkong.github.io/homepage

致谢





该推文主体部分由论文作者隋芃玮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如果你想跟进这类“AI × 生物科研”的最新进展,欢迎关注我们
w50.jpg
如果你也在研究 AI4Bio、AI4Chem、AI4Protein、AI4Med、蛋白互作预测、抗体设计,欢迎扫码添加小编,加入交流群👇一起追踪最新进展!
w51.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1 15:16 , Processed in 0.28254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