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全球贸易增速放缓之际,中非贸易韧性凸显。2025年前8个月,中国对非进出口同比增 16.6%,远超中国整体外贸3.5%的增速;前 5个月自非农食产品进口158.3亿元,咖啡、可可豆进口量同比激增超80%。这一“逆势上扬”,源于扎实合作根基,更指向清晰发展方向。
三大核心驱动力 制度保障是合作基石。中国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零关税,与31国签《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从关税减免升级为产业链协同的制度型开放;中非合作论坛搭建稳定对话平台,为贸易扩容提供机制支撑。 经济互补实现双向赋能。中国以完备制造业为非洲提供医疗设备、农机等全品类供给,2025年一季度对非医疗器械出口增速 19.03%;非洲则以特色农产品、资源型产品反哺,塞拉利昂水产品、加纳可可借政策快速入华。 模式创新激活市场活力。跨境电商助力卢旺达咖啡热销,海外仓构建“采购-仓储-物流” 一体化供应链;医疗合作从设备出口升级为 “运维+培训”服务,国药尼日利亚备件中心将维修响应缩至72小时。
对多边贸易的启示 中非贸易的实践,不仅是双边合作的成功,更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提供了“南方方案”。 它打破了“中心-外围”的旧贸易逻辑。长期以来,国际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多处于原料供应端。而中非合作坚持平等互利,不附加政治条件,通过产能对接、技术转移,帮助非洲向产业链上游攀升,这种“南南合作”的新模式,为全球南方国家树立了范例——金砖国家合作的壮大、非洲大陆自贸区的推进,正是这种逻辑的延伸。 它为抵御单边主义提供了“缓冲带”。美国滥施关税导致全球贸易资源错配。而中非贸易的稳定增长,证明了“多元市场”的重要性:当部分发达国家市场关闭时,南方国家间的合作能为全球贸易提供避风港。正如埃塞俄比亚前国务部长恩达尔卡乔・西姆所言,贸易应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罗盘”,而非地缘政治的工具。
面对WTO碎片化风险,中非合作更凸显了 “规则重塑”的价值。中非双方坚持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推动国际多边平台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这正是破解贸易保护主义的关键。未来,若非洲大陆自贸区与中非合作深度融合,全球南方国家有望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改变者”,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文字丨头条号、中国网、网易 图片丨pexels 平台支持丨ENROLCH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