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97|回复: 0

AI会改变世界,而我也在重塑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9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人类最大的幸运,不是发明了AI,而是终于有了一个能逼我们变得更强的"对手"。

w1.jpg

哈喽,我是麻陈AI。

一、从B站相识到北京线下见面

基于一场缘分,今天下午我与一个通过B站看过我智能体视频的陌生人见了面。他最初只是想付费拿那份文档,我当时选择直接分享——也许是这种信任,换来了更深的连接:他随后直接给我付费2000元加入了智能体系统学习营,从B站添加我到付费,整个过程不到两个小时!也基于这个深度连接,也为我们这次碰面做了铺垫。

w2.jpg

通过聊天我们知道彼此姓名,他比我年长几岁,我就叫他东哥了。山东人,操盘三家创业公司,如今在参与一个AI眼镜芯片项目。他的创业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也是非常吸引我的点(目前准备从个人转向创立公司),我当时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深度探讨一下。

刚好,国庆完我要到北京出差参加一个项目,我立马就约了他,今天下午,在他的公司,我们聊了整整三个小时。他给我的启发,并非空洞的未来感,而是落地到创业本身的具体操作:如何设计商业模式、如何搭建公司组织、如何做股权与激励分配、如何界定权责与决策机制——这些,正是我长期欠缺的。

我们的沟通一直都是在双方互相问答!把“愿景”拉到“纸面”,又把纸面推向可以实践的路径。

他没有和我谈高大上的愿景,而是直接把他的经验、方法论交给我:怎样把我现有的AI能力、资源包装成可持续的产品、怎样设计初期的盈利路径、如何在创始团队里设置合理的股权池与Vesting(使得团队动力与长期利益一致),以及初创公司在组织管理上常见的坑和应对策略。这些细节让我从“热情”走向“可执行”。

二、AI是趋势,但创业靠的是“机制”

我们有交流AI的发展趋势,我们都认同的观点是:AI一定会改变世界!但更多时间花在了“怎么把趋势变成一家活得久的公司”上。机会很多,但只有把机会放进有效的商业机制里,才会变成真正的结果。

很多人把AI当作“工具”和“噱头”,以为技术自然能带来营收。但创业的残酷在于:即便你有最好的算法,若组织没有清晰的分工、股权不公平、责任不到位,产品很容易在早期就内耗殆尽。东哥给我分享是把“技术—产品—机制—激励—运营”这条链条连成一个闭环的实践方法。

技术决定可行性,机制决定可持续性。

他还教我用“逆向设计法”看创业:先写清楚“谁付钱、为什么付、付多少、如何复购”,然后把AI能力嵌入这些环节,而不是从技术出发去群发“功能”。在股权问题上,他建议把创始股权、期权池、顾问与早期员工的利益通过清晰规则绑定(含归属期和绩效触发),以避免将来因预期不一致导致团队瓦解。这对我来说是一次从“创意型思维”到“系统型思维”的升级。前面很多商业计划书上的卡点现在都变成了行动项。

三、关于我自己的摸索:从焦虑到更清晰的路径

过去一年我在AI里试探:学知识、做培训、做工具、做示范。这条路走得磕磕绊绊——有焦虑、有迷茫、也有小小的成绩。而现在,我找到了自己清晰的路径,我开始把“学AI”与“做生意”合二为一,不再把技术当成孤立目标,而要把它放进可实现的商业模型里去做验证。

我学到的核心是三点:

    先有问题再学工具:明确要解决的业务问题,再挑工具与模型;

    把技术能力商品化:把AI能力拆成用户付费的功能与服务;

    把组织机制设计为长期资产:通过合约、股权与权责设计把团队利益一致化。

真正的创业,不是打造一个酷炫的功能,而是搭建让价值持续流动的机制。

四、关于使用AI的建议

AI时代最稀缺的学习,不再是往脑子里填知识,而是学会如何思考。

过去我们怎么学?读书、上课、查资料——本质都是在接收现成的答案,把别人的思想整理进自己的书架。

但今天,AI本身就是一个无限大的书架。在“储存知识”这条路上,我们不可能赢过它。

真正的转机在于:把AI当成你的“辩论对手”,而不是“答案生成器”。

受到卡神的启发,我目前也在实践一种方法:和AI辩论。

这不是普通的问答,而是真正的思想交锋。你可以直接告诉它:“请你站在我的对立面,用一切逻辑和论据来反驳我、挑战我。”

例如我的一个真实场景prompt:

“我现在要设计一份商业计划书,到时投资人和股东会来向我提很多问题,挑战我的观点,这份计划书必须变得无懈可击。 如果你是一位投资人,你需要用尽一切论据、细节和逻辑,来挑战我、反驳我,你的唯一目标,就是证明我是错的。你会怎么反驳呢?”

那一刻起,对话的性质就变了。

它不会因为你的语气激烈而退缩,也不会因观点尖锐而生气。它像一面绝对诚实的镜子,只映照出你思维的完整度——逻辑扎实,它就后退;论证有漏洞,它立刻指出。

这个过程其实很痛苦,因为它逼你直面思考中的每一个薄弱环节。但正是在这种纯粹的逻辑碰撞中,你的思想才会被真正地锤炼。

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绝对安全的思维实验室。

那些在现实中不敢轻易表达的“离经叛道”的想法,那些尚未成熟甚至有点危险的观点,你都可以在这里放心地拿出来,和AI推演、争辩、打磨。

你不必害怕被嘲笑,也不必担心被误解。

用这种方式你真的能理清了很多模糊的认知,甚至推翻了一些坚持多年的偏见。每一次,都像是完成了一次思维的升级。

如果你也想试试,可以参考如下方法:

    选一个你真正在乎的议题
    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或是某个社会现象,甚至是你深信不疑的某个原则——关键是能激发你的表达欲。

    设定规则,主动求锤
    明确要求AI扮演反驳者的角色,用尽全力来挑战你。

    沉浸其中,不怕认输
    把这当成一场思维战争。论据不足就去查资料,逻辑有漏洞就重新组织。记住,目标不是赢,而是借力打磨自己的思考。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知识,而是在高压下依然保持清晰思考的能力。而AI,恰好成了这个时代赠予我们最好的思考教练。

它不是来替代我们思考的,而是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思考者。

五、AI双刃剑:既放大效率,也放大了人本身的局限

AI让很多事情变快:信息筛选、内容生成、产品迭代、用户运营……但快并不意味着好。AI会把你的优点放大,也会把你的弱点放大。技术的杠杆效应是中性的——它不会自动带来“对的方向”,只会更快地把你带向你已经选择的方向。

因此创业者的任务不是讨好技术,而是培养“选择方向”的能力:识别什么值得放大,什么必须被守护。东哥那天讲的很多公司失败案例,归根到底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人在关键节点上做出短视的选择。AI的价值不是让人更像机器,而是逼我们把“人”做得更精致。

写在最后

当然,我也越来越明确两点:一是AI很强,会越来越强;二是它背后的决定因素始终是人——是我们设定目标的智慧,是我们分配利益的公正,是我们在不确定中做决策的勇气。

技术会把很多活动自动化,但那些需要判断、价值取向、道德权衡的地方,会更显人类的价值。真正能在未来胜出的,不是最会操作AI的人,而是能把AI嵌入到清晰商业机制里,并持续用人性的判断去校正机器的人。

技术会给你机会,但不会替你选择。今天的三小时交流,不只是信息的交流,更是我接下来创业逻辑的一次重构。我带走的是方法——把AI能力转成产品、把产品转成现金流、把现金流变成可持续的组织。

AI会越来越强,但这一路的尽头,永远落在人的身上。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拥抱技术,而是在拥抱中保持清醒,把技术作为工具,把人作为价值的源头...

AI很强,但终点,终究是人。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
我是谁:
我是 麻城AI,一个AI创业者。
经历过焦虑,也在AI浪潮里找到出路。
希望你也能找到——
那个既不盲目追随,也不轻易放弃的自己。

w3.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10 07:52 , Processed in 0.10416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