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67|回复: 0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视野下妈祖文化遗产申遗研究 | 何振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2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阐释、弘扬、认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是实现“一带一路”共建目标的内在动力、民心基础和社会根基。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文化的互通互鉴方面,妈祖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妈祖文化在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因实现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而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利用传统的航海技术开通的东西方海路网络。它不只是一条商路,也不仅仅是关于丝绸的一种交流,而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在经济、文化、科技各个层面的相互传输、交流的一个纽带。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相伴相生,历史悠久,在宋元最为繁盛,是一条沟通东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友好之路、对话之路。

在海上丝绸之路开创和发展的历程中,妈祖文化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妈祖文化是由妈祖信仰演变而成的,肇建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崇尚立德、行善、大爱,是妈祖文化的特征。妈祖信仰通过历代先民“借船出海”,传播到世界各地。妈祖信仰的大爱精神符合世界人民共通的文化情感,因此能使各国民众产生共鸣与认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妈祖文化融合儒释道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精华,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代表着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东方海洋文化的一面光辉旗帜。”[1]

w1.jpg

泉州天后宫大殿

妈祖文化源于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世界。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其一,妈祖文化是海洋文明的象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起点。正是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妈祖精神鼓励了一代代沿海人民出海拼搏。宋元时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为兴旺的时期,自宋以降,妈祖信仰随着先人征服海洋的步伐落地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其二,妈祖文化在各国的存在、发展是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生动写照。妈祖千百年以来在默默践行着自由、文明、包容、和谐、正义、合作共赢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妈祖信仰起于民间,可以满足诸多不同群体的诉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妈祖信众足有两亿多人,宫庙已达上万座,其中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居多。”[2]这展示出妈祖文化和谐与宽容的特质,体现了中华海洋文化的和平精神,是一种深具普遍价值的人类精神财富。这是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明证。“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点和落脚点。”[3]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众多的妈祖信众与宫庙,正是促进民心相通,加强中外人民交流沟通的良好立足点。“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实质上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互鉴、沟通对话的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见证者。”[4]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标志着弘扬妈祖文化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内容。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在“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一节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支持闽台妈祖宫庙联合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妈祖信俗’保护行动,共享保护成果。推进两岸闽南红砖建筑、妈祖文化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因此,应充分重视妈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让其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海上丝绸之路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更加凸显了其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价值。这条延续2000多年的海上通道上以丝绸、陶瓷贸易为媒介,带动的是中西方之间思想、传统、文化、工艺和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类型不仅是不同地域和国家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见证,更代表了不同思想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2016年,我国政府决定启动“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遴选出的一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提名点,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勾勒出10至14世纪(宋元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繁盛图景,共同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海洋贸易活动及文化交流的繁荣,是海上丝绸之路在其繁荣期,在中国留下的最多样、完整、杰出的物质见证。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都凸显了其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价值,是全世界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为新时期进一步密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友好交流,进而促进经济互联互通、文化交流互鉴注入新的活力。其中,列为“航海与通商史迹”系列遗产中的泉州天后宫、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等多处妈祖文化史迹成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遗产点。根据遗产综合价值分析,这些妈祖文化遗产保存完好、价值独特,它们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文明的发展和独特的海神崇拜现象,为中国东南沿海及其辐射影响地区这一独特的航海文化及海神信仰提供了重要见证。

w2.jpg

泉州天后宫一角

文化遗产是“一带一路”的文化基石,实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文化遗产保护及联合申遗工作,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最好的抓手,是以遗产保护为主线,打通连接中国和亚洲、非洲乃至欧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廊道实现文化交流互鉴,进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的最好切入点。“妈祖文化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5]它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标志,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精神枢纽。因此,要注重对妈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深入挖掘妈祖文化遗产价值,“对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保存下来的有关妈祖文化的宝贵文献、书籍、信俗以及宫庙建筑等加大保护力度,将其打造成为促进文化认同的妈祖文化品牌”[6],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申遗视野下的

妈祖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应在国际视野下审视遗产价值,遗产价值不仅要在遗产所在地达成共识,更要被国际社会认同和接受。中国所遗留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或代表消逝文明的独特见证,或代表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或代表独特的艺术成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其独特性及代表性。因此,对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责任。

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遗产各个物证,遗产点与线之间需要形成逻辑严密的证据链,以准确无误地描述遗产价值和概况。价值标准、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管理(水准)并列为世界遗产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所必须具有的三大要素。

w3.jpg

宫谊长存

突出普遍价值的论证。2011年最新一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界定了世界文化遗产的6种价值标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被认为符合其中的第一、二、三、六条标准,并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2017年11月,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与协同保护的申遗规划。2021年7月25日,根据我国政府申遗策略调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率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天后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点。2023年9月,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遗产的未来”主题边会明确提出应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城市交流合作,借鉴陆上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经验,尽快建立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搭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交流合作平台。妈祖文化源于海上丝绸之路,“以妈祖信仰为核心,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宫庙、碑刻、壁画、石雕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戏曲、传说、祭典、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7]。妈祖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还具有延续性,“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传播到东南亚地区甚至欧美等国家,出现了‘有海水处就有华人,有华人处就有妈祖’的文化现象”[8],“在华人扎根东南亚社会的进程中,被当地国家传承”[9]东南亚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妈祖文化史迹有新加坡天福宫、越南胡志明市天后庙、马来西亚马六甲青云亭妈祖庙和槟城广福宫、印度尼西亚泗水福安宫、泰国新兴宫等。这些重点妈祖文化遗产是东南亚多民族多元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

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论证。遗产价值建立在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申报世界遗产,比的不是讲故事书,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物质遗存,本文以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泉州天后宫和列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点的莆田湄洲妈祖庙为例,比较分析其所具有的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泉州天后宫、莆田湄洲妈祖祖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航海祭祀活动史迹,是体现航海文化与海神信仰的重要物质遗存。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的莆田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创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的泉州天后宫则是现存妈祖庙中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一座。这二处妈祖宫庙是历史上海神信仰最为重要的传播中心,是海内外众多妈祖庙宇的建筑范本,堪称是妈祖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泉州天后宫建筑群包括山门、戏台、东西阙、大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东西凉亭和梳妆楼等。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建筑群包括山门、圣父母祠、钟鼓楼、正殿、寝殿、朝天阁、升天楼、五帝庙、中军殿等。整体格局和形制信息完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含了承载其价值特征的主要载体:即泉州天后宫的大殿、寝殿,湄洲妈祖祖庙的正殿、寝殿、圣父母祠及“升天古迹”摩崖石刻,以及二座妈祖宫庙中的环境。这些要素较好保存了妈祖宫庙选址、形制、高超建造技艺特点的物质载体及信息。各单体遗存要素保存完整。同时,泉州天后宫大殿与寝殿基础、台基、铺装等石质基础部分均为宋代原物,木构件等其他构件为明清按原貌修缮。湄洲妈祖祖庙保留了大量明、清柱础,并保存有宋代天井、石雕妈祖像等。这二处遗存的方位、规模、格局、材料、建造工艺、环境要素等体现的信息,真实、可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妈祖庙宇建筑群高超的建造技艺,是中国独特的海神信仰及其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重要实物见证。因此,综合以上分析,泉州天后宫、湄洲妈祖祖庙均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它们都是证明妈祖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证据链上的珍贵的物质遗存,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w4.jpg

泉州天后宫燕尾脊

保护管理工作的论证。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主要在法律保障、管理体系、保护展示、遗产监测、研究传播等五个方面开展。在法律保障方面,泉州市、莆田市制订颁布了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及专项保护管理规划,有效保障妈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管理体系方面,应涵盖国家至地方各级政府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从行政管理,专业技术指导、部门协调等方面,构建以各级文物机构为主体,多部门协调的管理执行框架。在保护展示方面,以妈祖文化价值研究为基础,以多种保护展示方式为途径,向社会公众科学全面阐释妈祖文化遗产价值,使妈祖文化遗产价值得以有效传播。在遗存监测方面,找准泉州天后宫、湄洲妈祖祖庙二处妈祖文化史迹遗产点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监测对象,细化监测指标,落实监测措施,建立实时预警和处置机制,以积累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实践经验。在研究传播方面,按照国际文物保护规则和国家文物工作方针,加强妈祖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和机构建设,深化妈祖文化遗产支撑价值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三、妈祖文化在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功能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宗教文化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地大物博,是多宗教、多元文化、多民族形成的国家。“妈祖文化始于福建,兴于东亚,并随着华人的脚步遍布四海。妈祖文化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文化交流纽带。”[10]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工作,要让妈祖文化活起来,应充分发挥妈祖文化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引领作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区域共同价值观,让妈祖文化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华名片。

(一)妈祖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妈祖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信仰体系是一个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妈祖的道德人格是崇拜者信仰中的重要基础,妈祖信仰实质上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崇拜。人们崇拜妈祖身上所体现的“真、善、美”精神规范,希望妈祖的神灵能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庇护良民、促进统一,这是民众一种朴素的向善求真的文化心理。易言之,妈祖能获得亿万民众的顶礼膜拜,尊奉仰敬,是由于在千百年的嬗变中,民众不断丰富妈祖的完美道德品质。妈祖“积德行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球民众都认同的道德文化。同时,妈祖文化既有信仰精神力量的一面,又包涵着社会、经济、文化等人类活动的现实内容。妈祖的忠义孝悌、关心民瘼、救民疾苦、普渡众生、解民倒悬、死生不渝等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华民族忘我利他的传统美德。“不但成为古代百姓战胜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而且也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支撑。”[11]

(二)妈祖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精华

从地理位置看,妈祖宫庙多择址于江河湖海之区。“一般说来,天后宫所在地都是海外贸易港口或海上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商会、交易、货栈的场所”[12]。自泉州天后宫建成后,庙前一带便成为商业贸易集散之地,并得名为“聚宝街”。由于欧亚非三大洲的大批外国商人从刺桐港登岸进行贸易,“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应运而生的“聚宝街”,便成为阿拉伯等国商人展销珠玑香贝、奇珍异宝的“商品街”。清末民初,泉州天后宫内设有苏、宁、福、寮郊等许多商郊,附近还有台湾鹿港郊公堂,大批商人在此云集。历史上,由于泉州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妈祖信仰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迹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而考察我国沿海港口开发历史,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宫庙息息相关,多数港口城市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文化是古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与交流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海洋文化遗产之一,是丝绸之路和平合作与开放包容精神所孕育的优秀成果。

(三)妈祖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妈祖崇拜的文化影响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随着千百年来一批批华侨华人走向世界,妈祖信仰也逐步走出国门,在全球各地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深深扎下根,多方位地展示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各地妈祖庙的建筑、神像、木雕、石雕、砖雕、剪瓷、绘塑、壁画、匾额、碑铭、祭器、銮驾等实物,体现着那个时代当地建筑、手工工艺水平,是建筑文化与工艺文化的展示。可以这样认为,各地的妈祖宫庙,既是乡土建筑艺术陈列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荟萃之所。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妈祖宫庙中不仅供奉妈祖,也供奉了本地土著所信仰的神灵,体现了妈祖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

同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是永久性的交流基地。一般而言,妈祖宫庙的董事长由所在地颇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他们是理想的中华传统文化——妈祖文化的热心传播者。他们在主持宫庙事务的同时也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特别是通过妈祖庙举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从而扩大了妈祖文化的影响力。而由泉州天后宫、湄洲妈祖祖庙与世界各地众多妈祖分灵庙及相关场所所构成的世界妈祖庙体系,更是一座座中华文化的展示馆、博物馆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讲坛。

w5.jpg

佑济昭灵

海外的妈祖信众与当地其他民众交流频繁,宣扬中华文化最易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信众们举行的祭祀、进香、巡境等活动,是一种动态的乡土文化展示。2009年,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祭典仪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海外信众对妈祖的崇拜及其信仰仪式的展现,可以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相互沟通和理解,起到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所以说,妈祖文化必将成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最直接、最方便、最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纽带。”[13]而妈祖的海外巡境与境外妈祖信徒回祖庙祭拜,也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妈祖文化是闽台融合的桥梁

福建与台湾虽然隔海相望,但血脉相通,文化相同。台湾受妈祖信仰影响极深,妈祖信徒众多,对信仰十分热忱,宫庙分布广泛。台湾妈祖庙与大陆妈祖庙的互动是妈祖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妈祖根据来源地的不同,大略分为“湄洲妈”“温陵妈”和“银同妈”,分别指代分灵自莆田、泉州、厦门的妈祖。近年来,台湾的妈祖信徒们纷纷前往各自的大陆祖庙进行祭拜,并迎接祖庙妈祖前往台湾巡境。在台湾,祖庙妈祖所到之处,信众人山人海,叩拜行礼者摩肩接踵,还有不少信众跟着巡境路线一路追随。一些台湾政界人士也参与其中。这就进一步增强了闽台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民心的沟通,提升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

作为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妈祖宫庙也同根同源,具有不少共同特征。不少台湾妈祖庙的建材来自大陆,如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澎湖马公天后宫和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台南市温陵庙都是如此。两岸高校与科研院所一起对妈祖信俗和妈祖宫庙建筑等内容进行研究,协同推进有关项目,共同申报世界遗产,也有助于深化双方之间的互相理解。

海上丝绸之路跨越的时空广阔,遗存的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区位及政策优势,蕴含着极为巨大的文化软实力。妈祖信仰分布在“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国家,信徒众多。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强对妈祖文化及其遗产的研究保护、宣传利用,可以凝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识,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和彰显区域文化底蕴和特色,用文化的力量复兴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与贸易的繁荣,推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和地区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做出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原文刊载于《闽南》2025年2期)




注释:

[1]黄瑞国、郑加清、黄婕:《把妈祖文化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枢纽》,《福建日报》2014年11月17日,第10版。

[2]宋建晓:《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妈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74页。

[3]李惠芬:《民心相通视野下的东南亚妈祖信仰探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0期,156页。

[4]黄瑞国:《妈祖文化国际化的传承与发展》,《福建日报》2017年2月28日,第9版。

[5]宋建晓:《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妈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74页。

[6]宋建晓:《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妈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77页。

[7]李惠芬:《民心相通视野下的东南亚妈祖信仰探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0期,155页。

[8]宋建晓:《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妈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73页。

[9]李惠芬:《民心相通视野下的东南亚妈祖信仰探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0期,155页。

[10]《妈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编者按,《福建日报》2017年2月28日,第9版。

[11]蔡天新:《古丝绸之路的妈祖文化传播及其现实意义》,《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6期,058页。

[12]王振铎:《必须加强对天后宫的保护工作》,《文物工作》1985年第1期,转引自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总第十一期),49页。

[13]蔡天新:《古丝绸之路的妈祖文化传播及其现实意义》,《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6期,第58页。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保护传承交流发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国际论坛观察》,《中国文物报》2016年10月28日。

[2]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总第十一期)。

[3]黄瑞国、郑加清、黄婕:《把妈祖文化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枢纽》,《福建日报》2014年11月17日。

[4]宋建晓:《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妈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5]黄瑞国:《妈祖文化国际化的传承与发展》,《福建日报》2017年2月28日。

[6]黄志霖:《妈祖是实践海洋文明的先驱》,《湄洲日报》2016年3月14日。

[7]李惠芬:《民心相通视野下的东南亚妈祖信仰探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0期。

[8]申丽霞:《国际化视野下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以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申遗为例》,《中国文物报》2016年5月13日。

[9]王风竹:《“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万里茶道”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中国文物报》2016年4月1日。

[10]《妈祖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福建日报》2017年2月28日《理论周刊》。

[11]何振良:《福建妈祖宫庙的分布、建筑与信仰状况探讨》,《2015年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12]蔡天新:《古丝绸之路的妈祖文化传播及其现实意义》,《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6期。

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出品一审:蔡纹婷二审:林思萍三审:蔡明思来源:泉州学研究所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3 17:16 , Processed in 0.15359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