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80|回复: 0

AI时代,你的创作还属于你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5 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AI时代,你的创作还属于你吗?

当AI能写诗、作画、编程,甚至帮你写论文时,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些由AI生成的内容,究竟算谁的作品?谁又能为它们的“错误”负责?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与伦理的十字路口。

从“春风送来了温柔”说起:AI生成物的版权之争

2023年2月,一位名叫李先生的创作者,利用开源AI绘画模型Stable Diffusion,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生成了一张名为《春风送来了温柔》的人物图片,并将其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他人擅自使用,遂将对方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w2.jpg

这起看似普通的侵权案,却因主角是“AI生成图”而成为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案件的核心争议点直指要害:AI生成的图片,能算“作品”吗?如果能,它的作者是谁?

要件1: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

法院认定:涉案图片为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具有摄影风格的美女特写图像,属于视觉艺术范畴。结论:符合该要件。

要件2:具有独创性

法院分析:原告通过精心设计提示词(如“超逼真照片”“日本偶像”“黄金时间”“胶片纹理”等)对画面元素(人物、环境、风格、构图等)进行了具体安排;在初步生成图片后,原告进一步调整提示词和参数,经过多轮修改和选择,最终确定满意图片;上述过程体现了原告的个性化选择、审美判断和创造性安排。结论:涉案图片具有独创性,符合该要件。

要件3: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

法院认定:涉案图片为可视化的静态图像,具备可被感知和复制的外在表达形式。结论:符合该要件。

要件4:属于智力成果

法院分析:Stable Diffusion模型本身不具备创作主体资格,其功能类似于工具,将人类的创意有形化;原告在生成过程中投入了实质性智力劳动,包括构思创意、设计提示词、设置参数、筛选结果等;图片并非简单调用已有素材或预设组合,而是基于原告的创意指令生成的全新图像。结论:涉案图片体现了原告的智力投入,构成智力成果,符合该要件。

综合结论

法院认为,涉案人工智能生成图片同时满足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四个要件,构成美术作品,依法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原告作为该作品的创作者(自然人),享有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补充说明:法院立场的限定性

尽管本案认定涉案AI生成图片构成作品,但法院特别强调:个案判断原则要求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作品需结合具体使用方式、用户投入的智力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坚持“自然人创作”原则明确AI模型本身不是作者,著作权法保护的是自然人的创作行为;继承与发展体现本案是对“菲林诉百度案”裁判思路的延续,但在用户智力投入显著增加的情形下,探索了AI生成内容获得著作权保护的可能性。因此,本案并未确立“所有AI生成图片均可版权化”的规则,而是在严格适用现有著作权法框架下,对特定事实情形作出的有限突破。

w3.jpg

这一判决在司法实务界获得了广泛认可,为AI辅助创作的版权归属提供了重要指引。然而,学术界对此仍有激烈争论:有学者认为AI的“黑箱”特性导致产出不确定性,人的贡献有限,不应给予版权保护;而另一派则坚持AI仅是工具升级,真正的创作者永远是使用工具的人。

无论争论如何,此案给所有AI使用者敲响了警钟:想主张权利,就必须保留创作过程的“证据链”。你的每一次提示词修改、参数调整,都可能成为未来维权的关键。

“嘀嘀”变“滴滴”:一个名字背后的8000万教训

如果说AI版权是新问题,那么商标风险则是老生常谈,却总有人栽跟头。几年前,当“嘀嘀打车”正准备大展拳脚时,一纸诉状将其拖入了泥潭。

杭州妙影微电子有限公司早在2012年就注册了第38类(通讯服务)的“嘀嘀”商标。当小桔科技公司(滴滴出行的运营主体)在2014年推出“嘀嘀打车”软件时,妙影公司认为其构成了商标侵权,并提出了高达8000万元的天价索赔。


w4.jpg

w5.jpg


这场诉讼不仅让“嘀嘀打车”焦头烂额,更直接导致其在资本市场的进程受阻。为了规避风险,公司不得不将品牌名称紧急更改为“滴滴打车”。虽然此案最终以和解告终,但其警示意义极为深刻。

当创新遇上AI:机遇与风险并存

AI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它既是强大的生产力工具,能帮我们提升效率、激发创意;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伦理挑战。

在版权领域

AI让我们能轻易地“无中生有”,但同时也模糊了原创与抄袭的边界。AI查重工具的机械性,使其难以识别经过深度改写的“高级抄袭”,这使得学术诚信和独立思考能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

在专利领域

AI算法的“黑箱”特性给侵权举证带来了巨大困难。如何证明竞争对手使用了你的核心算法?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AI创新,企业需要在专利保护与商业秘密保护之间做出更审慎的权衡。

在商业秘密领域

风险更是无处不在。即便是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曾因前员工窃取自动驾驶技术机密而损失惨重。这提醒我们,再完善的保密协议,也抵不过人心的贪婪。持续的合规管理和技术防护,是守护企业核心资产的生命线。

结语: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别忘了系好“安全带”

AI时代,创新的门槛在降低,但知识产权的风险却在升高。无论是个人创作者、高校研究者,还是企业创始人,都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思维。

- 对于创作者:善用AI,但别依赖AI。保留好你的创作痕迹,这是你主张权利的基石。

- 对于企业:将知识产权布局前置,像重视产品一样重视商标、专利和商业秘密的保护。

- 对于所有人: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技术可以辅助我们,但绝不能替代我们做出判断。

在技术狂奔的时代,法律和伦理就是那根不可或缺的“安全带”。只有系好它,我们才能在创新的高速路上,既跑得快,又行得稳。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bydu1998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8 07:32 , Processed in 0.11625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