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94|回复: 0

[一带一路] 中国货船首破极地航线纪录:北极东北航道或重塑全球贸易版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3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中国在国际航运史上创造了新的里程碑——一艘中国货轮首次在非夏季、无破冰船护航的情况下成功穿越北极东北航道,并以创纪录的速度抵达欧洲。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航运史的新阶段,也可能深刻改变全球贸易格局。

Nordostpassage.jpg

这艘名为“Istanbul Bridge”的300米长集装箱船于9月23日从中国宁波-舟山港(靠近上海)出发,仅用22天便抵达德国最大港口汉堡。按传统路线,经苏伊士运河运输通常需要约六周;若因红海安全风险(如胡塞武装袭击)而绕道非洲好望角,更需近八周。

“Istanbul Bridge”则选择了更短的北极东北航线——从东海出发,经过日本海、白令海峡,沿俄罗斯北部海岸航行五天后到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发20天后,船只已抵达英国菲利克斯托港,两天后又顺利驶入汉堡港。

运输成本可降一半,中国与欧洲关系更紧密
“对中欧之间的货运而言,这条航线的成本节省可达50%,尤其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欧洲政策中心(CEP)研究员安德烈·沃尔夫(André Wolf)在接受 ntv 采访时表示。更短的运输时间意味着中欧贸易联系进一步紧密。

此次航行的另一大突破在于——船只全程未使用破冰船护航。按以往惯例,北极东北航道在非盛夏季节被视为“生命禁区”,航行风险极高。而如今,能够在10月份完成跨越,显示出北极冰层缩减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地缘与经济新局面。

中国船运公司Sea Legend计划未来在夏季常态化运营此航线,而“Istanbul Bridge”也将成为首批定期穿越北极的商船之一。这是全球航运史上首次有公司计划开通北极集装箱班轮航线。

俄罗斯意图借此牟利,北极航运战略地位上升
长期以来,俄罗斯主要利用该航线输送西伯利亚亚马尔地区的原油至中国。专家沃尔夫指出:“由于能源危机和欧盟对俄石油制裁,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进口国。”因此,对俄中贸易而言,这条航线意义重大。

对俄罗斯而言,北极航线也是一条潜在“金路”。普京计划将其打造成主要国际贸易航道,通过提供破冰护航和收取通行费来增加财政收入。然而,目前大部分北极海域仍被冰层覆盖,仅在少数月份可航行。

沃尔夫指出:“如今在十月仍能通航,说明北极航运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在全球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正迅速上升。”

未来的三条新航线:北极或成全球贸易新枢纽
除了北极东北航道外,专家克劳斯-彼得·萨尔巴赫(Klaus-Peter Saalbach)在 ntv 播客《Wieder was gelernt》中指出,未来几十年还可能出现两条新的极地航线:

跨极航线(Transpolare Seeroute):穿越北冰洋中心,有望让冰岛成为全球新型贸易中转枢纽。

西北航道(Nordwestpassage):贯通大西洋与太平洋,途经加拿大北极群岛。然而,美国国会研究报告认为,该航线商业价值有限,不如东北航道经济可行。

经济与生态风险并存
专家同时提醒,北极航运虽前景巨大,但风险依旧。气候变暖并不意味着全年无冰,航线通行仍受季节与天气影响。此外,俄罗斯可能对航运征收高额费用,保险与安全成本也难以估算。

沃尔夫警告说:“这条航线潜在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俄罗斯目前使用部分不具备高冰级标准的油轮,一旦发生事故,极地海域的石油泄漏后果将极为严重。”

目前,“Istanbul Bridge”已返回常规航线,从荷兰鹿特丹出发,经地中海驶向苏伊士运河,再前往中国,预计需约一个月时间。

结语:
北极航道的开放象征着全球气候与贸易格局的深刻变迁。对中国、欧洲和俄罗斯而言,这不仅是航运技术的突破,更是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重塑的前奏。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10 13:07 , Processed in 0.12009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