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微信文章
“一带一路”法律研究学术动态
2025年10月
2025年10月核心期刊重点关注境外司法强制索取金融交易信息、国际税收规则演进、“更高水平法治国家”、全球经济治理、“丝路电商”建设、美元稳定币及中国在“一带一路”伙伴国中的企业社会治理等议题。
1
《境外司法强制索取金融交易信息的法律因应——对美国法院判例的分析》
黄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处长)
《中国法律评论》2025年第5期
内容提要:美国法院通过证据开示,单方面签发传票、作出判决,强制我国境内的中资银行提供存储于我国境内的金融交易信息,是美国司法单边主义的精准扩张,制造了激烈的国别法律冲突。通过分析近十五年来美国法院的相关判例,美国法院倾向于对中资银行强制证据开示,并对中资银行以中国《商业银行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所构建的阻断安排,形成立法和关联判例组成的“反阻断”法律框架。在既有依据逐步失去阻断效力的情况下,应利用金融交易信息兼具金融机构持有信息与国家金融监管所需信息的特有属性,通过《反洗钱法》的相关规定,构筑维护国家金融监管所需信息的新阻断依据,综合完善相关涉外法律及法律的涉外规定,以期体系性地解决在索取金融交易信息类“长臂管辖”案件中的法律阻断失效问题。
2
《晚近国际税收规则的演进》
刘奇超(天津市滨海新区财政局)、沈涛(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王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法学论坛》2025年第5期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税收规则体系正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国际税收规则核心议题的现实表征看,当前国际社会重点聚焦跨国企业利润征税权的再分配、全球最低企业所得税制度体系的确立、税收协定中应税规则的运行调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转让定价指南中金额B简化和精简方法的嵌入、跨境远程工作者受雇所得征税权的分配、对高净值个人实现有效征税的机制设计、平台经济税收治理范式的创新、碳定价机制的多边协调这八个维度的主题。从整体演进规律的内在逻辑看,方案设计的前后变化呈现税收治理模式正在重构、改革关注议题日益多元、规则发展脉络延续递进、协调制度范围全面拓宽这四个鲜明的特征。从全球税收治理的未来图景看,走到新十字路口的国际税收改革进程,不会因美国宣告谈判退出而“半途而废”,也不会因单边措施不断蔓延和多边磋商争论不休而“踟蹰不前”,而是将在应对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及时回应更多时代话题、开启更宏大的综合性主题研究中,宣告新一轮全球博弈的开始。
3
《试论“更高水平法治国家”的观念与内涵》
雷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法学》2025年第10期
内容提要:“更高水平法治国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表述,蕴含着动态发展观、系统工程观与问题导向观。在动态发展观的观照下,“更高水平法治国家”在理念定位上不是某一固定时间点的静态目标,而是一种持续自我更新、迭代发展的动态法治国家形态。在系统工程观的引领下,当下语境中“更高水平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更高水平的法治体系、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更高水平的涉外法治三个方面。在问题导向观的指导下,下一阶段“更高水平法治国家”应着力于法治运行的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法治效能的全面跃升与核心竞争力塑造,以及法治实践与时代巨变同频共振。只要改革和法治没有终点,更高水平法治国家建设就永远会在路上。
4
《数字时代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与应对:制度适应的理论视角》
丁迪(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制副教授)
《国际经济探索》2025年第10期
内容提要:作为数字化时代全球经济的核心要素,数据跨境流动、平台市场准入和技术创新对制度变迁高度敏感,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的适应性变迁是回应数字科技时代制度变革需求的重要途径。这种制度适应受“效率-安全”双重逻辑驱动,在效率逻辑下规则向便利化与开放化演进;在安全逻辑下则向强化监管约束和技术审查发展。这种双重驱动通过国家间政策分歧与博弈机制,形成制度适应张力,同时导致规则与制度的碎片化困境。全球经济治理需构建“双重适应”治理体系破解这一困境,通过分层规则与互认机制增强协调性、通过差异化能力建设和利益共享机制提升包容性、通过实验主义框架和技术赋能监管强化动态性,以此平衡效率与安全需求,实现全球经济治理的可持续优化。
5
《制度型开放推动的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平衡性重构——来自“丝路电商”合作的证据》
马梦涓(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等
《南方经济》2025年第10期
内容提要: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极化将加剧经济不平等及地缘冲突风险,缩小南北差距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05—2021年全球17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以“丝路电商”合作为抓手,检验制度型开放是否促进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平衡性重构。研究发现:制度型开放降低北方国家的绝对主导地位,加强全球南方的参与能力;并且“丝路电商”合作涉及的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核心议题均促进全球数字服务贸易网络平衡性重构。机制分析发现,制度型开放通过缩小数字技术鸿沟、数字治理鸿沟、数字监管鸿沟等渠道实现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平衡性重构。此外,制度型开放不仅直接作用于伙伴国,还通过多重路径产生逐层网络传播效应,包括地理溢出效应、“丝路电商”伙伴国对其区域贸易协定合作国的同侪效应以及通过同侪伙伴向更广泛的级联网络渗透。文章揭示了制度型国际公共产品在重塑全球数字服务贸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南北协同发展的全球数字服务贸易新秩序提供了经验证据。
6
《论美元稳定币的挑战、监管竞争与中国方案》
邓建鹏(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财经发现》网络首发时间:2025年10月11日
内容提要:美国《GENIUS法案》的出台标志着数字货币竞争进入规则重塑阶段。与欧盟MiCA法案及我国香港特区《稳定币条例》等相比,美国《GENIUS法案》通过美元—稳定币—美债闭环,实现了美元国际主导权的数字化延伸。当下主流稳定币实质是价格与美元大致一比一可兑换的美元稳定币,并在跨境支付、资本流动、货币政策传导等领域对中国金融安全与货币主权形成潜在挑战。对此,我国可调整监管理念,采取构建主权货币防火墙、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体系、穿透式监管科技平台及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协同生态等具有实践价值的方案,以香港为战略支点,分阶段推进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点和实践,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构建多边稳定币联盟,同步完善链上资金监测与立法保障,为数字时代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路径,服务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货币主权。
7
《国际法视域下数字治理的规则冲突与秩序构建》
杜泽渊(云南大学法学院)
《河北法学》2025年第12期
内容提要:在全球数字技术深刻重塑经济体系与治理结构的背景下,跨境数据流动受限、数字鸿沟持续扩大、基础设施互联障碍以及数字主权与全球治理的矛盾愈加凸显,映射出既有国际法规则在适应数字时代变革方面的滞后性与碎片化问题。为应对上述问题挑战,亟需构建一个以国际法为基础、制度刚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全球数字治理框架。围绕跨境数据流动,应确立安全例外标准,并借助RCEP等机制推动区域协同治理;在弥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鸿沟方面,应将技术与资金援助上升为发达国家在国际法下的明确义务,构建涵盖责任划分、核查流程与追责机制的多边制度安排,确保援助具有实质效果与法律可执行力。基础设施互联方面,需要统一关键技术标准并共建跨境安全防控机制,实现互联互通与技术主权的动态平衡;在数字主权与全球治理协同方面,应厘清主权边界,改革国际治理结构,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参与权与规则塑造力。通过上述多维路径的协同推进,有助于推动全球数字治理从分散走向协同、从对抗趋于共治,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与可持续的数字秩序提供制度支撑与路径指引。
8
Evolving Normative Dynamics: Understanding China's Varied Approaches to Oversea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ra
Yue Lin (Centro de Estudios de Asia Oriental, Ciudad Universitaria de Cantoblanco)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Vol. 54, 2025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一项全球性发展倡议,中国正通过该倡议致力于树立“负责任大国”的新型国际形象。然而,在“一带一路”伙伴国中,企业社会责任(CSR)履行不足的问题,不仅损害了“一带一路”“共赢”合作原则,还引发了外部合法性危机。文章探讨了中国政策制定者如何应对海外环境责任与社会领域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挑战。文章整合建构主义与理性主义要素,选取三个关键变量助力跨案例比较。文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倾向于构建并行的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治理体系,该体系可针对特定情境制定定制化应对方案。中国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上采取的差异化策略,体现了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理性决策,这些因素包括特定议题的国内外规范契合度、相关国际机制的感知合法性,以及各议题对中国全球地位的重要性。文章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规范的情境化参与提供了视角。
往期推荐
“一带一路”法律研究学术动态|2025年9月
《“一带一路”法律研究(第10卷)》目录
《“一带一路”法律研究》征稿启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一带一路” 法律研究(第10卷)》
本期编辑:陈昕蔚 审核:张继红
阅读原文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