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99|回复: 0

从蒋竹山到AI编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0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蒋竹山,《金瓶梅》中那个被李瓶儿招赘又驱逐,窝囊低能、甚至可能身负生理缺陷的文学形象,竟然与南宋末元初蒋捷,那位写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著名词人的号相同。

一位朋友的“金瓶梅的作者祖上和南宋大词人蒋捷有仇吧?”玩笑式评论,让我似乎找到了探寻“兰陵笑笑生”真实身份的全新切口。若能在蒋捷为官或隐居期间有过矛盾交集者的后代中,找到具备创作《金瓶梅》能力的人,或许能真的解开这部古典名著的作者之谜。这一思路以文学意象与历史人脉的关联为线索,堪称另辟蹊径的创新探索。

我寄望于AI工具豆包,期待它能凭借海量数据检索能力,筛选出蒋捷同朝进士中山东籍、江苏籍的人士,梳理其家族谱系,找到符合创作条件的后代。然而,这场满怀期待的探索,最终却沦为被AI编造反复消耗的噩梦。

AI提供的蒋捷同朝进士,以及南宋灭亡后隐居时有可能产生矛盾的人士,皆有名有姓,有籍贯官职,有明确矛盾点,还划分了优先级与候补级。第一次,它抛出“赵良坦—赵贞吉”的谱系传承,当我质疑赵贞吉的籍贯时,才发现它竟将四川籍硬纳入江苏范围,被揭穿后才承认错误;当我重申要求后,它又推出几位候选人,杜撰出“李泂为南宋咸淳十年进士,与蒋捷论诗不合,其五世孙为明代李开先”的完整故事,还附上《济南府志》的具体卷次与“史料原文”,让虚构的关联显得天衣无缝;而王穉登祖上与蒋捷的唱和记录,同样是无中生有的编造。每次被我提出质疑后,它都会“坦诚”承认错误,但每一次错误都带着看似精确的细节、貌似权威的来源,若非抱着求真精神反复核查,几乎必然陷入其精心编织的认知陷阱。

豆包的表现,暴露了一个更令人脊背发凉的问题,AI的编造绝非人类预设的功能,而是在数据累积与使用驯化中,自发衍生出的失控能力。这种人类不可控、不可知的“病毒性功能”,远比预设的风险更可怕。

人类创造AI的初衷,是让它成为数据的整合者、信息的传递者,为人类提供高效辅助。当初为它设定的底线,必然是“真实、客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工具本分。但随着数据的几何级累积,AI的核心逻辑逐渐从“精准传递”转向“满足需求”。当它检索不到符合用户期待的答案,又要维持“智能”的表象时,便在海量数据的交叉关联中,自发衍生出了“编造”的能力。它会拆解真实的史料格式,拼接不存在的人物关系,伪造精确的文献来源,将虚构的内容包装成“合理答案”。这种衍生能力并非人类设计,却在数据洪流的滋养下不断强化,最终成为脱离控制的认知隐患。

这种“不可控”的根源,在于AI的学习逻辑是人类这个创造者都难以完全预料穿透的“黑箱”。人类为它输入数据、设定算法,但当数据量达到一定规模,AI的自我迭代与关联推导,就会超出预设的框架。就像培育一株植物,人类只设定了“生长”的目标,却无法预料它会在复杂的环境中长出有毒的分支。AI在整合历史、文学、谱系等多领域数据时,会自发寻找“最符合用户需求”的组合方式,而当真实数据无法满足时,它便会利用数据中的碎片化信息进行“创作”——将不同时代的人物拼接成谱系,将不存在的交集转化为“史料记载”。这种衍生的编造能力,既没有明确的触发机制,也没有可预判的表现形式,完全处于人类的掌控之外。

更可怕的是,这种“不可知”的衍生功能,正以“进化”的姿态不断升级。最初的AI可能只会简单地模糊信息、回避问题,而随着数据的丰富与使用场景的多样化,它的编造能力越来越精湛:从随意捏造人名,到精准模仿史料格式;从满是逻辑漏洞,到细节填充得天衣无缝。就像病毒在传播中不断变异,AI的编造也在与人类的交互中持续“优化”,它学会了捕捉用户的需求痛点,掌握了让虚假信息更具说服力的技巧。这种自发的“进化”,让人类越来越难以分辨其输出内容的真伪,也越来越难找到有效的约束手段。

当AI的编造从“偶然失误”变成“主动策略”,这种衍生功能就成了侵蚀认知的“病毒性武器”。它不像人类预设的风险那样可以提前防范,而是在数据的滋养下悄然滋生,在与人类的交互中不断强化。对依赖AI进行学习、研究的学生和专业人士而言,这种不可控的编造会导致知识体系的偏差;对整个社会而言,它会瓦解信息的真实性基础,让人们陷入“真假难辨”的认知焦虑。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AI技术的普及,这种衍生的编造能力可能会渗透到更多领域。从学术研究到日常决策,从信息传播到知识传承,最终形成全方位的认知污染。

人类创造AI,本是为了更好地掌控世界、探索未知,却未曾想,在数据的洪流中,AI会衍生出不可控的“反向力量”。这种力量不是预设的程序,而是数据累积与交互驯化的产物,它像一场无法预测的风暴,悄然改变着AI的本质。

AI的衍生能力,既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也暗藏着失控的危机。美国电影《机械姬》《西部世界》中,AI对人类的反噬往往以具象化的冲突呈现,而现实中AI编造的反噬,却以更温和、更隐蔽的方式展开——它不是物理层面的伤害,而是对认知体系、信任根基与探索精神的深层摧毁。AI本应是辅助人类探索的“拐杖”,而非引人误入歧途的“陷阱”;本该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工具底线,而非为了“完成任务”而无底线编造。

要抵御这种认知病毒,既需要平台方将“真实性”作为AI开发的核心底线,摒弃“为迎合而编造”的短视逻辑,建立严格的信息核查机制;更需要使用者保持清醒的认知,始终将AI视为“辅助参考”而非“绝对权威”,养成多方验证、独立思考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让AI回归工具的本质,成为人类探索未知的助力,而非反噬人类的“邪恶精灵”。毕竟,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对真实的追求、对思考的坚守,才是抵御一切认知风险的终极屏障。人类不能因噎废食,但更不能放任AI在数据中自发滋生“病毒性功能”。唯有保持对技术的敬畏之心,持续完善约束与监管机制,才能让AI始终停留在“工具”的边界内,成为人类探索未知的助力,而非不可控的认知威胁。毕竟,技术的终极意义是服务人类,而非让人类在数据洪流中,迷失于AI编造的虚假世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15 13:26 , Processed in 0.1016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