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12|回复: 0

AI泡沫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1、今天海外算力板块大跌,CPO指数大跌3.37%,PCB指数大跌5.72%,通信指数大跌4%,电子大跌2.3%,分析如下:

<div class="rich_media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style="">
可能原因之一:市场发酵北美缺电,导致大家担心数据中心不能如期建设完成,影响算力需求,但是我们认为,这不改变中期产业趋势,而且北美能源资源比如天然气等还是相对多的,能够解决这一瓶颈,同时说明算力需求持续性强。

可能原因之二:对openAI寻求政府资金支持的担忧,这个在后来文件曝光后,市场应该能够理解,而且我们认为,不少csp厂商从Q2开始已经从算力-模型-应用转动了飞轮效应,未来只会更好。

可能原因之三:市场风格变化,年底一些机构锁定收益,有些风险偏好降低,从盘面上来看,成长风格的海外算力、国内算力、机器人等今天都在调整,上涨的板块低位居多,呈高低切迹象,均为对该原因的印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第三个原因为主原因,在AI行业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在展望未来5年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中,在未来一年供不应求的格局里,对于业绩好估值低的海外算力标的仍然看好。

2、AI泡沫再被提起

先总结一下市场的担忧和事件的催化点:

一. 循环投资,“我投你,你投我”似乎旁氏骗局,由NVDA/AMD与OpenAI的投资引发担忧。

二. OpenAI现在的ARR是200亿美金,未8年时间投入1.4万亿美金,钱哪来,由OpenAI想要政府贷款担保事件引发担忧。

三. 巨额CapEx不见应用,而CSP已经开始发债,由META发250亿债务引发担忧。

第一问和第二问我觉得本质上都取决于现阶段被宠爱的OpenAI能不能有陡峭的收入曲线,比如30年2000亿收入,一年折旧1700亿+,再加上一些Opex,就有打平的可能,那么市场就不会怀疑,2000亿=1000亿订阅费(付费用户X4|ARPU+50%)+300亿API+200亿AGENT+500亿广告,这个收入假设是比较合理,能做得到的。这还不包括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新硬件带来新的交互模式,未来可能的入口费。

第三问,目前看巨头的内部造血能力极强,现金流状况相较于之前的bubble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发债也可以低风险地还债,2000年泡沫时CapEx/FCF=75%,现在是46%。

至于应用,第一个视角是互联网时代 ,软件是端到端解决问题的核心,价值集中在应用层。AI时代,AI本身就具备端到端能力,价值链条从应用层转向上游(模型/算力)与下游(生产力替代) ,或许,以后所有的APP都是模型的供应商,模型成为新的交互入口。第二个视角是目前看到C端用户的普及速度远超任何大周期,这是实实在在的需求,AZURE花了6年实现ROIC转正,有需求的东西最终都被证明逻辑是正收益的。

最后,泡沫的样子是00年美国境内约 97% 的光纤处于“暗”的状态,是08年到处是无法承担房贷必须卖房的投资客,互联网泡沫前的MAG7估值是NTM 67X,NDX(纳指100)是89X,而现在MAG7估值是NTM28X,NDX(纳指100)是28X,估值虽然处于高位,但决不算不合理。

3、大摩:对中国企业仍乐观

近期美国市场波动率高于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另一重要原因是市场对AI科技投资的分歧——究竟是理想愿景还是存在泡沫?

分辨AI当前的投资状态,可关注两条核心线索:技术进步的非线性、企业落地应用的节奏。

- 技术进步的非线性:过去几轮科技革命(80年代电脑革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如今的AI),每一轮算力需求均比上一轮提升10倍。若这一规模效应成立,后续AI模型能力有望再上一个大台阶,技术进步的非线性特征将持续显现。

- 企业应用落地节奏:目前AI应用仍处于试点阶段,全面采用的第一波可能要到2026年才会发生。

AI当前是否存在泡沫?这一争辩短期难以证实或证伪。

我们分析AI硬件板块的分析师担忧:当前动辄数千亿、上万亿美元投入的GPU算力中心,未来两三年可能面临迅速折旧、价值减记的问题。

核心矛盾:挖掘出的TOKEN与GPU、算力效率不匹配(TOKEN可能越来越少、价值下降),而当前投入的算力设备在技术迭代后将快速折旧,存在“投入与回报能否平衡”的疑问。

对美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目前AI资本开支阶段,类似2000-2001年科网泡沫破灭前的1998-1999年——市场大举投入(如当年广铺海底电缆),未来能否收回足够收益尚不明确,但至少对明年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体现在强劲的AI资本开支上。

对中国并非坏事:中国是除美国外,唯一拥有AI亮点与生态链的经济体和市场,若美国AI资产估值过高,全球资金可能转向中国AI领域。美国AI产业链(尤其是硬件)如火如荼时,往往呈现“美国企业吃肉,中国及亚洲企业喝汤”的格局,中国企业可依托生产链快速出口受益。

综上,即便AI泡沫之争未水落石出,明年中国面临的外围环境仍相对乐观。

4、接下来重视模型,为何Google有后发制人之势?

1)Google是大模型Transformer架构的始祖,是AlphaGo的发明者,技术储备深不可测。 

2)从“算力->模型->应用商业”模型比拟“电脑主机->操作系统->桌面软件”的话,我们之中大部分人会选择最优的生态模型/操作系统(Windows),然后再倒推搭配电脑主机平台(X86主机),配合使用Windows的软件生态,因此模型对于的先发导流作用在当下被严重低估了。 

3)Google业务具有惊艳的业务闭环生态,从搜索引擎语料垄断、到TPU架构的自主设计/供应、到大模型Gemini/Claude(参股,可以说同一阵营)在Arena竞技场/用户中的惊艳表现,及现成安卓系统在移动端的绝对垄断,再到现成云平台的众多成熟商业...etc。 所有的现成业务都可以通过谷歌自身AI赋能完成效率质变。 

4)谷歌在本轮政府关门导致流动性短期危机、AI泡沫疑云、美联储降息左右摇摆等多重危机叠加环境下屹立不倒、跌幅最小,其财报的健康Capex支出、完善的商业生态是空头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5)此外一点,海外链的业务未必能落地到东大(原因你懂的),未来可能分国内一条最强链、国外一条最强链,国内怎么选(Deepseek/Qwen/Kimi/Hunyuan)?海外怎么选(GPT/Gemini/Claude/)??目前依然竞争激烈、难下定论,但无疑先有生态最优者拥有最强的先发优势。

5、国产模型在于「雕」,海外模型在于「怼」

1)就像股价沿着阻力最小路径演进,技术迭代也是。

2)国内「雕」即雕花,雕的原因在于算力不足,「雕」就是最小阻力路径。MiniMax模型训练者有这么一个发问“如果你有无限算力,你会选择研究Linear /Sparse Attention吗?”由于MoE已成共识,所以Transformer架构里最值得「雕」的是Attention模块 ,这也是国内发力重点。DeepSeek V3.2使用Sparse(稀疏)Attention,选择出“值得算”的token计算;阿里Qwen3-Next、Kimi Linear采用混合注意力,Linear(线性)+Full Attention,且比例都是1:3(共识)。

3)海外「怼」在于怼算力+数据,不受算力限制+融资手段丰富,「怼」就是最小阻力路径。数据上,从Scale AI、Surge AI等数据标注公司的10亿美金级别年收入能看出来;算力上,看OpenAI的30+GW、xAI的20万+集群就行。

4)国内Attention的优化是不是一条终极路径,目前没法下结论。MiniMax在M2模型中,放弃了上一代M1模型混合Attention,再次回归到Full Attention,原因是发现在处理复杂的大规模多跳推理任务,混合Attention效果不好。究竟是混合Attention不行了,海外怼算力才是“终局”,还是说混合Attention提升后更好,这个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但是目前对于国内算力现状来说,Attention优化或是当下最适合的路径 。

5)无需担心算力和存储需求,国产算力依然应坚定。诚然每次国产模型更新,都不可避免”提效“:DeepSeek V3省算力成本,Kimi K2 Thinking采用Int 4 大幅减少显存和延迟(CNBC的460万美金训练成本,非官方信息);稀疏Attention少“算”,线性减少“算+存”。不能直接的认为利空算力、存储 ,而是要看到”省“的本质——在于供给不足、需求太多。那提效后,必然会被更多需求拉升需求总量。国产算力的支持,从DeepSeek V3.1、K2 Thinking都能明显看到针对国产算力的优化,依然应坚定。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11 06:32 , Processed in 0.1156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