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文章
有时候,越了解一样东西,你就越难再对它保持惊奇。就像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自动门,会忍不住小跑过去,想感受那扇门为你“心有灵犀”的瞬间。可当你长大后知道它靠红外传感器控制,再走进去时,就只剩下理性的计算与机械的反应。那一瞬间的魔法,被知识悄悄拆解了。最近,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发布了一篇让人有点“反直觉”的研究。Tully、Longoni 和 Appel花了整整六项实验验证一个简单却令人不安的结论:懂得越少的人,越容易爱上 AI。他们从一个社会学的悖论出发。过去几年,人们一直在讨论如何提升公众的“AI 素养”(AI literacy),也就是让更多人理解算法、模型、偏差和伦理问题。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相信,了解得越多,人们就越能理性地使用 AI。然而这项研究却发现,事情恰好相反。研究者调查了来自美国、欧洲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样本,发现那些在 AI 知识测验中得分较低的受访者,更愿意在生活中使用 AI——让它帮忙写邮件、处理照片、规划工作,甚至在医疗或金融决策中依赖它的判断。这不是个偶然现象。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年龄段、哪个职业群体,这种趋势都存在。懂得少的人,对 AI 更友好。懂得多的人,反而更谨慎。研究者一开始也以为,这也许是因为低素养人群对科技普遍更乐观、或者他们信任机器。但当他们进一步分析后发现,那些人其实对 AI 的恐惧感更强——他们担心工作被替代、担心隐私泄露、甚至觉得 AI 会带来威胁。于是研究者提出了一个解释:魔法感。他们发现,低 AI 素养的人之所以更容易接受 AI,是因为他们觉得 AI 充满了魔法般的神秘。它像一个来自未来的存在,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围,能做出“人类做不到的事”。这种神秘感带来的是一种“敬畏”而非“理性信任”。就像我们对宇宙、闪电、命运的敬畏——那是一种混合了恐惧与崇拜的情绪。AI 在他们眼里,不是工具,而是神迹。研究者用实验去验证这个假设。他们让受试者先做一份 AI 常识问卷,再要求他们对 AI 的感觉打分。结果清晰得让人有点发毛:AI 知识越少,越容易用“魔法般的”“不可思议的”“超越人类”的词汇去形容它。而这种“魔法感”正是他们愿意使用 AI 的原因。更有趣的是,当研究者让人们先看一段简短的视频,解释 AI 的原理,比如神经网络是如何“模仿人脑”的,这种魔法感立刻下降,他们的使用意愿也随之降低。换句话说,理解让人冷静,也让人失去热情。这是一种“知识冷却效应”:随着理解的增加,人们从“惊奇”进入“熟悉”,从“崇拜”转向“批判”。那种最初的神秘吸引力被理性拆解。你知道模型只是统计、算法只是函数,你也知道 AI 有偏差、有漏洞、会胡说八道。你从信徒变成用户,从好奇变成防备。他们还采访了 36 位企业高管,结果更有讽刺意味。几乎所有人都坚信,AI 产品的主要用户应该是“懂技术的人”,他们才会欣赏算法的价值、理解数据的力量。但现实却完全相反:真正的用户往往是不懂的人。他们带着敬畏使用,觉得 AI 拥有某种“人类之上的智慧”。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根本问题:什么在驱动技术的传播?理性,还是神话?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初期,都带着一层“魔法的外衣”。当电灯第一次亮起,人们称它为“人造闪电”;当无线电出现,人们觉得那是“空气传声”;当网络诞生时,我们以为信息会像“灵魂”一样自由流动。AI 也在经历同样的阶段。它让人既害怕又着迷,而这种矛盾的敬畏,恰恰是它得以迅速普及的心理土壤。科技的接受不是一场知识竞赛,而是一种心理共鸣。人们不是因为理解而信任,而是因为敬畏而依赖。理解是理性的,但敬畏才是传播的燃料。可这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当 AI 教育变得普及,我们是否正在“教育掉”那份热情?当每个人都知道算法的偏差、算力的限制、模型的幻觉,人类会不会变得对科技麻木?科技社会的冷却,也许正来自我们越来越懂得它。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让人们保持“无知的快乐”,提升 AI 素养依然重要——它能防止滥用、避免盲目信任。但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教育的目标不是拆穿所有的魔法,而是保留惊奇的能力。理解世界并不意味着失去对它的好奇。理解让我们安全,敬畏让我们前行。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