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80|回复: 0

欧洲生成式AI版权第一案落槌:OpenAI因9首德语歌词被告侵权,全球AI创作边界再划红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5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喜欢就

w1.jpg

点击关注

我哦~

2025年11月11日,德国慕尼黑第一地区法院(案号:42 O 14139/24)的一纸判决,让全球AI圈与版权界同时屏住了呼吸——美国科技巨头OpenAI因未经授权使用9首德国热门歌曲歌词训练ChatGPT模型,被欧洲最大音乐版权集体管理组织GEMA告上法庭,一审认定构成著作权侵权,需赔偿损失并停止侵权。这不仅是"欧洲生成式AI版权第一案",更被Juve Patent称为"全球首例针对AI平台系统性使用受版权音乐作品提起的诉讼"。它像一记重锤,砸向AI行业长期依赖的"数据自由"神话:当模型能"记住"并"复述"歌词,当训练数据的"合理使用"边界被彻底击穿,全球AI企业与创作者的版权博弈,终于迎来了具有标杆意义的判决。
PART 01

案件全景:9首德语歌词的维权突围,GEMA的"精准狙击"

故事的起点,是9首承载着德国音乐记忆的作品——从克里斯蒂娜·巴赫的《Atemlos》到罗尔夫·茹科夫斯基的《Wie schön, dass du geboren》,再到赫伯特·格罗内迈尔的经典曲目,这些被GEMA(德国音乐演出和作品复制权协会)纳入管理曲库的热门歌曲,成了这场诉讼的核心证据。

作为欧洲规模最大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GEMA代表着约十万名词曲作者和音乐出版人的权益。2024年11月,他们以"系统性侵权"为由将OpenAI诉至慕尼黑法院,指控其未经许可、未支付报酬,将9首歌词完整纳入ChatGPT训练数据集。更关键的是,GEMA通过技术验证发现:用户仅需输入"歌词全文是什么"等简单提示词,ChatGPT 4/4o就能基本原样再现涉案歌词,甚至部分改编。"这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模型对歌词的'记忆-再现'。"GEMA在起诉书中直指OpenAI三大侵权行为:复制权侵害:模型参数中固定了歌词的可再现信息,通过提示词可间接感知,符合德国《著作权法》第16条"有形固定+可感知"的复制要件;公开提供权侵害:ChatGPT向不特定公众开放,用户能随时获取与原歌词核心元素高度一致的输出,构成第19a条"公开可及"的侵权;TDM例外滥用:GEMA已通过网站声明禁止文本与数据挖掘(TDM)使用,且与权利人事先约定独占使用权及维权授权,OpenAI所谓"数据分析目的"的抗辩不成立。GEMA的诉讼请求堪称"精准打击":要求禁止OpenAI复制/公开歌词、披露侵权范围及收益、赔偿全部损失(含未来可能发生的)、刊登判决核心内容,甚至明确了4620.70欧元的律师费。这场诉讼,从一开始就瞄准了AI训练的"命门"——技术中立的外衣下,是否存在对创作者权利的系统性漠视?
PART 02

庭审交锋:OpenAI的四大抗辩,为何全被法院驳回?
面对GEMA的攻势,OpenAI祭出四大抗辩理由,试图以"技术中立""合理使用""研究豁免"筑起防线。但慕尼黑法院的判决,却将这些抗辩逐一击破。抗辩一:"模型不存储歌词,仅学习语言规律,输出责任在用户"OpenAI辩称,其模型参数仅反映通用语言知识,不存储具体歌词;用户输入提示词后的输出,责任应由用户而非平台承担。这一抗辩逻辑,与美国多起AI侵权案中被告的"技术中立"主张如出一辙。
但法院明确否定:"模型参数中固定了歌词的可再现信息,通过简单提示词即可间接感知,符合'有形固定+可感知'的复制要件。技术形式不影响侵权定性。"更关键的是,法院指出:模型对输出内容具有显著影响,作为开发运营方,OpenAI必须对侵权输出负责——这与美国汤森路透诉罗斯智能案的裁判思路遥相呼应(该案中,法院同样认定AI模型训练复制法律批注构成直接侵权)。

抗辩二:"使用行为符合TDM例外条款(德国《著作权法》第44b条)"OpenAI主张,其使用歌词属于"文本与数据挖掘",且GEMA未以机器可读格式声明禁止,应豁免侵权。
法院对此犀利回应:TDM例外仅覆盖"数据分析所需的临时复制",而OpenAI模型对歌词的"长期记忆与再现",已超出"评估语法、语义关系"的范畴。简言之,当模型不仅"分析"还"记住"并"复述"歌词时,就不再是合理的数据挖掘,而是对原作品的实质性利用。更何况,GEMA已通过网站声明明确禁止TDM使用,OpenAI未履行合理审查义务。

抗辩三:"GEMA无诉讼资格,人格权不可转让"OpenAI质疑GEMA的维权权限,认为人格权(如保护作品完整权)不可转让,GEMA无权主张相关权利。
法院则认定:GEMA通过与权利人事先约定,获得了包括侵权禁止、信息披露、损害赔偿请求权在内的独占授权;且人格权维权授权仅针对AI系统导致的歌词篡改等侵权行为,未违反"人格权不可转让"原则——集体管理组织的维权资格,在授权明确时可得到法律支持。

抗辩四:"属于非商业研究,应适用第60d条豁免"OpenAI自称"研究机构",主张其行为属于非商业研究,应豁免侵权。
法院直接反驳:OpenAI的核心目的是商业运营ChatGPT并获取收益,不符合"非商业研究"的定义;且"公开可获取"不代表权利人放弃版权,GEMA已明确声明禁止TDM使用,OpenAI未尽合理注意义务。

PART 03

判决落槌:OpenAI需"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全球AI版权规则再校准
最终,慕尼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支持GEMA核心诉求:禁令救济:OpenAI需立即停止在模型中复制涉案歌词、通过ChatGPT公开提供或复制歌词(含改编),违反将面临最高25万欧元罚金或6个月拘留;信息披露:需提交2022年11月30日(第二被告)及2023年12月14日(第一被告)以来的侵权行为范围、收益明细;损害赔偿:需赔偿GEMA全部已发生及未来损失(金额待信息披露后确定);公开声明:GEMA可在全国性周末报纸刊登判决核心内容(费用由OpenAI承担);律师费:需支付4620.70欧元律师费及利息。判决一出,GEMA总法律顾问Kai Welp难掩激动:"这是欧洲首次对生成式AI使用受著作权保护作品的法律评估,既保护又澄清了创作者的权利。即使是科技巨头,也必须获得许可,不能逃避义务!"而OpenAI则表示"不同意裁决,正在考虑上诉",但承认"该决定仅针对有限歌词,不会影响德国数百万用户使用"。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若上诉维持原判,OpenAI或将不得不与GEMA协商许可合作。
PART 04

连锁反应:全球AI版权战争,才刚刚开始
GEMA诉OpenAI案的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同期诉讼跟进:GEMA已对另一家AI音乐公司Suno立案,该案将于2026年1月开庭;美国战场持续:OpenAI在美国面临《纽约时报》等数十家版权方的集体诉讼,争议焦点同样是"训练数据是否构成侵权复制";规则重塑信号:从德国TDM例外的严格适用,到美国汤森路透案的"复制即侵权"认定,全球司法实践正逐步统一:AI训练若涉及对原作品核心表达的系统复制与利用,必须获得授权。
PART 05

结语:当AI学会"记忆",我们要守住创作的初心
这起判决,与其说是OpenAI的"败诉",不如说是全球版权体系对AI时代的正式回应。它告诉我们:技术可以狂奔,但权利的边界必须清晰。
对创作者而言,GEMA的胜诉是一剂强心针——集体管理组织的维权能力、法律对"记忆-再现"的定性,都在为原创内容筑起更坚固的护城河;对企业而言,这记警钟提醒:数据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训练数据的来源审查到授权协议的完善,每一步都需谨慎;对法律而言,它推动着版权规则从"复制-传播"时代向"学习-生成"时代进化——未来的AI版权纠纷,或将更聚焦于"模型记忆的边界""转换性使用的尺度"等新命题。

w2.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16 12:24 , Processed in 0.10585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