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33|回复: 0

AI为笔,文明互鉴:中欧青年共绘AI长卷活动在北大拉开帷幕 | 暨中欧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2025年,中国与欧盟迎来建交5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半个世纪的携手并进,见证了中欧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丰硕成果。2025年11月1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欧青年共绘AI长卷”线下共创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   

     本次活动作为中欧建交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由爱乐社(AIGCxMusic)、爱文社(AI4Culture)等机构发起,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共同支持。活动以“AI为笔,共绘中欧50载友谊”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欧20多个国家的青年学生、艺术家与学者。他们以人工智能AIGC这一前沿技术为“画笔”,共同描绘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为中欧友谊献上了一份独特的时代礼物。
     东方旋律与西方回响:
以艺术为桥梁的跨文化对话


     活动在跨越国界的音乐声中拉开帷幕。艺术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成为连接中欧青年的第一道桥梁。

     “中国艺术歌曲的美,不同于西方追求的戏剧性力量,它是一种含蓄、诗意、如清晨阳光般安静而饱满的美。”

     活动伊始,声乐博士、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李历教授受邀分享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美学”。她从“诗歌的意境”、“细腻的声乐美学”、“钢琴与歌声的对话”以及“汉字音调语言的魅力”四个维度,深刻阐释了中国艺术歌曲如何通过自然意象和含蓄表达,传递出“表面克制,内心深沉”的东方情感。

w2.jpg

    如果说李历教授的分享是“声”的艺术,那么来自北京民族乐团的青年琵琶演奏家沈润墨的分享,则是“弦”的共鸣。沈润墨不仅现场演绎了琵琶曲目,更生动地拆解了琵琶的演奏技法。他邀请全场中外青年一起学习琵琶的“弹跳”指法,并分享了他在南美巡演时学到的一个有趣口诀——“你真棒”,这个简单的手势和口号瞬间拉近了中外青年与古老民乐的距离。

   
w3.jpg

沈润墨进一步阐释,琵琶艺术分为“文曲”与“舞曲”,前者如《春江花月夜》般典雅,后者则如《十面埋伏》般激烈,展现了战争的宏大场景。活动主持、著名跨文化学者赵振清先生更补充了关于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为电影《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弹奏片段配乐的经典往事,展现了中国音乐深厚的叙事能力。

     尤为深刻的是,沈润墨从艺术史的角度,将当下的AI艺术追溯至人类文明的源头。他提到,在距今数万年的西班牙溶洞壁画中,著名的“受伤的野牛”便是原始人利用动物骨管和血液颜料创作的“喷枪”艺术。“从原始社会到今天,艺术与科技从未分离,它们始终共融共存。”

     这一观点,为整场AI共创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历史与哲学基石。
     跨越赛道与屏幕:
体育、心理与AI科技的多元互鉴


     如果说音乐是流淌的情感,那么体育则是跃动的激情。本次活动特邀嘉宾、来自波兰的Sandra Radzimska教授以“跨文化视野下的冬季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为题,分享了体育作为另一种“全球通用语言”的独特魅力。

     Sandra教授指出,波兰人民对冬季运动,特别是滑雪,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热情,并涌现了像Adam MALYSZ这样的国家英雄。体育不仅关乎竞技,更关乎“坚韧(Resilience)”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w4.jpg

     她进一步从体育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分析了竞技背后的动因。她提到,体育心理学在波兰正日益受到重视,尽管目前波兰国家足球队仅配备两名心理支持人员。她的研究探讨了自尊水平与多巴胺分泌对运动动机的影响,揭示了运动与大脑化学物质间的紧密联系。她还提及了巴黎奥运会上关于性别转型运动员的争议及其后续影响,引发了全场对于体育“规则”与“变革”的深入思考。

     从赛场到屏幕,科技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活动的“特别放映”环节,展示了央视数字人“超级马可”的影片,提出了“哪些AI技术将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 的时代之问。

     随后,一位特殊的创作者——“游吟猎人”,通过腾讯会议远程连线,实时分享了她的AI艺术创作。作为一名国画专业学生,“游吟猎人”的分享呼应了沈润墨的观点:AI是艺术家的“辅助工具”。她认为,无论中西艺术在技法(如透视与留白)上有何差异,艺术的最终标准是相通的,那就是“好看”。

w5.jpg
     她向观众展示了令人惊艳的AI融合作品:   
     • 将敦煌“飞天”与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壁画”结合;   
     • 将“青花瓷”的纹理融入莫奈的“睡莲”;   
    • 将德国浪漫主义画作“雾海上的漫游者”置于中国山水画的“留白”意境中。
     她还分享了一个宝贵经验:“在AI创作时,最好先手动绘制草图或示意图,这样AI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图。” 她的分享,生动诠释了AI如何成为跨越文明、融合创意的强大桥梁。
     AI长卷共创:
中欧青年的奇思妙想与未来图景


     “AI正在重新定义创业和未来。”

     活动的核心——“AI艺术长卷共创”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该环节由爱奇多梁翃老师主持,她分享了自己用AI绘制十万张画作、并带领三千多名儿童探索AI绘画的经验。现场的国际学生与几位受邀的小朋友被分成五组,在15分钟内,围绕主办方提供的中欧文化主题素材库,共同激荡创意。

w6.jpg

     短短15分钟,一幅幅充满想象力、融合东西方元素的AI画作诞生了。各组代表的分享,展现了中欧青年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与深刻思考:
    •第一组 带来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他们构建了一个“跨时空的宿命纠葛”:在画面中,波兰的肖邦(Chopin)望向中国的花木兰,而希腊的宙斯(Zeus)则锁定了肖邦,构成了一场“三角恋”;与此同时,波兰的居里夫人(Marie Curie)与中国的孙悟空(Sun Wukong)则“自成一对”。这一充满戏剧性的奇想,探讨了“爱与宿命”的哲学主题。•第三组 将中国长城设定为战场,让花木兰驰骋其上,而天空背景中赫然出现了一枚现代火箭,展现了古今科技与英雄的震撼对话。

w7.jpg

    •第二组 创作了“哪吒大战宙斯”的画面。但该组的中外学生代表特别阐释:这并非一场胜负之争。他们的创作理念是“我们的答案不是谁赢了,而是他们是平等的”。在他们的作品中,两位神祇在象征东方的塔和西方的帕特农神庙环绕下,展现了“友谊”、“理解与合作”的美好愿景。•第四组 则将场景搬到了活动所在地——北京大学。在他们的画作中,音乐家贝多芬(Beethoven)正在冬天的未名湖上滑冰,手里还拿着中国的烤串,背景是博雅塔,充满了跨文化的生活意趣和幽默感。

w8.jpg

    •第五组 呈现了两幅极具诗意的场景:一幅是中秋佳节,西方的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与东方的女英雄花木兰围坐赏月,共食月饼;另一幅则是孔子(Confucius)与柏拉图(Plato)两位东西方哲圣,在中国长城上把酒言欢,论道哲学。•第六组 也展示了精彩创意,如熊猫骑着中国龙,翱翔在西式宫殿前,整幅画作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厚重风格和“Maximalism(极繁主义)”的美学,视觉冲击力极强。
     文明扎根未来:
AI开启全球青年共创“新文明”


     青年们的创意成果获得了在场专家的高度评价。

     作曲家、导演李少璐表示:“我们欣喜地看到,中欧青年正利用AI这一新‘乐器’,突破传统作曲和绘画的边界,共同谱写文明互鉴的新乐章。我们古典音乐界,比如中央音乐学院这几年也在积极和人工智能、脑科学、机器人一起,探究音乐艺术的更多可能与融合!”

     在热烈的创作分享后,活动走向尾声。北京大学研究员、AIGCxChina秘书长张有鱼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这种跨越国界的即时共创,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艺术行为。今天我们共同创作的成果,将汇入‘中欧青年AI长卷’的最终作品。感谢所有支持单位,特别是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等高校与社群的支持。希望我们后续能有更多基于AI、基于共创的机会,共同促进文明的交流。”

w9.jpg

     中欧建交50周年是回顾历史、更是展望未来的契机。AI技术的发展,正让不同背景的青年得以“云端共创”。

     正如“游吟猎人”在分享中提到的:“AI让我们或许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种文明的方式方法。”

     这幅仍在不断生长的“AI长卷”,不仅是献给中欧建交50周年的礼物,更是一个有力的象征:它象征着中欧青年正以AI为笔,以友谊为卷,以互鉴为色,携手描绘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繁荣与和平的共同未来。

     此次“AI为笔,文明互鉴:中欧青年共绘AI长卷”节目,与由中央音乐学院小号教授 Eloy Marqués Guardia、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曹慧教授与北京化工大学小提琴樊倩仪副教授共同演绎的《致未来》节目,将于12月在中央电视总台CGTN播出。



w10.jpg

关注「北大AI鱼博士」
AI for Good · Culture & Tech

#AIGCxChina #北大AI鱼博士 #AIGCxMusic #高温青年 #火花公开课 #AI大伽百人谈 #AI4Cluture #AI音乐盛典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22 22:09 , Processed in 0.1427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