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88|回复: 0

AI芯片机构交流核心观点(附AI芯片概念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6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div class="rich_media"><div class="rich_media_inner"><div class="rich_media_area_primary"><div class="rich_media_area_primary_inner"><div class="rich_media_wrp">
w1.jpg
<div class="rich_media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1、AI芯片市场空间与厂商出货量

2024-2029年市场空间预测: 从时间序列看,2024年AI芯片市场营收空间为1400多亿,数据中心级AI芯片出货量约230万片,其中国产芯片总计约90万片。2025年整体出货量预计达320万片,平均增速70%以上,国产芯片从2024年的90多万片增长至约170万片。2026年预计实现100%增长,出货量达450万片以上。长期来看,2024-2029年AI芯片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约60%,到2029年市场空间预计达到1.4-1.5万亿。技术趋势方面,GPU占有率将从当前的70%左右,在未来5年内逐步提升至75%-80%,但受华为NPU架构变化等因素影响,不会过度升高。

2024-2025年厂商出货量占比: 2024年数据中心级AI芯片出货量分布中,运达以130万片居首,华为60万片,昆仑芯7万片,平头哥约6万片,海光(DCO)5万片,天数4万片,寒武纪约3万片,其他如摩尔线程等不足1万片,国产芯片总计约90万片。2025年各厂商出货量显著增长:英伟达以H20为主(Q3上半年主要出货),预计110万片;华为增长至90万片;昆仑芯、平头哥、海光总计约12 - 13万片;寒武纪预计15万片;天数7万片;沐曦4 - 5万片;摩尔线程纯智算类(S5000、4000)出货量约1.5万片(为去年的两倍)。国产芯片整体从2024年的90多万片增至2025年的约170万片。

w2.jpg

行业需求分布格局: 当前AI芯片行业需求分布中,互联网需求占比最大(45%-50%),三大运营商占比约25%,算力中心(含政府及第三方)占比约15%,剩余15%来自金融、自动驾驶、能源等千行百业。未来三年,互联网需求比例可能微调至40%,下降部分主要由C端Agent算力需求、大模型商业化应用(如阿里千问、Kimi等大模型公司)等新需求填补;自动驾驶和能源需求比例预计上升约5%,成为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

2、AI芯片竞争格局分析

三大竞争阵营划分: 当前AI芯片竞争格局主要分为三大阵营。第一大阵营为背靠互联网的AI芯片公司,以百度昆仑芯、阿里平头哥为代表,其核心特征是在软件优化、模型适配及工程化方面具备基因优势,形成了从框架、模型、算力到云业务的闭环支撑。第二大阵营为NPU创业公司,主要包括华为昇腾和寒武纪,这类公司的核心特征是对AI技术、模型趋势及技术理解具有与生俱来的基因。第三大阵营为GPU架构公司,涉及企业较多,包括海光、沐曦、摩尔线程、天数等,其核心特征是主要跟随英伟达架构发展,属于跟随型业务。

各阵营优劣势及龙头预测: 互联网阵营中,阿里因对AI技术投入及当下成果较好,在软件优化等方面有强大闭环支撑,可能成为该阵营龙头。NPU创业公司阵营中,华为凭借人员投入、行业方法积累及昇腾系列等规划,在专用芯片领域被视为未来龙头;寒武纪有AI技术理解基因,但客户单一,短期优势可保持,长期需产品迭代和分散客户,否则优势或减弱。GPU架构公司阵营中,海光短期因高性能计算等资源积累及综合生态有优势,但DCU在AI芯片性价比等方面不突出,增长依赖生态,长期需转化为产品优势;沐曦软件性能和AI模型适配有劣势,依赖金融领域;摩尔线程技术沉淀不足,靠市场和产品综合能力,未来需聚焦产品长久优势;天数技术积累弱于其他GPU公司。整体看,互联网阵营或出1个龙头,NPU阵营可能有1 - 2个龙头(华为确定,寒武纪要观察),GPU阵营是跟随者。

竞争关键影响因素: AI芯片竞争关键因素分短期和长期。短期制约因素是产能受限,受BRS实体清单影响,摩尔线程、毕恩、寒武纪前两年市场占有率受限。长期来看,市场策略有差异:部分公司产品好就不降价,满足现有市场;部分公司通过降价、免费培训等策略快速占领市场,更利于生态长远发展。长期竞争核心还包括生态发展、现金流支撑的软件投入及新架构AI架构适配能力,能力不足企业优势或减弱。综合判断,5年内三大阵营或各出1 - 2个龙头,5年后看生态发展及投入,最终可能形成三家左右的国内芯片竞争格局。

3、AI芯片技术发展趋势

NPU与GPU架构融合: NPU与GPU的架构融合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从技术特点看,GPU的计算核将越来越偏向专用化,服务于AR场景,如当下英伟达GPU中的Tensor Core及创业GPU公司的专用矩阵计算单元,发展方向与NPU模块趋同;而NPU为实现生态通用性,将融合GPU特性。时间节点上,2026年是分水岭,2025年及之前行业更多讨论各自架构优势,2026年起将进入融合阶段。企业实践方面,华为950产品率先做出改变,其NPU架构将融入GPU特性,包括编程模型、指令方式等;昆仑芯、寒武纪等也将跟进这一趋势。未来3 - 5年内,NPU与GPU将实现跨兼容,NPU会融入GPU的SIMT编程方式(支持通用计算中更细颗粒度的标量和向量处理)、更完善的重叠机制及自动化内存层级管理等特性,最终推动两者架构进一步融合。

芯片与计算节点堆叠技术: 芯片技术发展需应对摩尔定律极限问题。当前工艺已发展至3纳米、4纳米,未来将逐步推进至2纳米、1纳米,1纳米后工艺提升对性能的促进作用将耗尽。为弥补这一缺陷,技术路径转向多代封装堆叠:芯片层面,英伟达B200已实现双Die拼接,国内工艺从7纳米转12纳米后性能损失较大,也通过双带拼接提升性能,未来可能实现4代、8代甚至更多代的堆叠,以实现芯片性能每年半或一年翻一番;计算节点层面,超节点成为热点,通过增加单节点GPU数量提升性能,当前主流为8卡节点,未来可能发展至16卡、32卡、64卡。2025年量产的超节点案例包括华为384卡、曙光600多卡、百度500多卡等,其核心技术依赖总线互联(如总线带宽、总线协议)、光模块、全光互联及光计算等技术。

软件与数据的重要性: AI芯片本质是对数据的处理与加速,核心涉及数据的推理、学习与总结。未来AI芯片性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数据的掌握,尤其是私有数据、垂直行业数据,这些数据对芯片优化和模型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w7.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18 08:17 , Processed in 0.11253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