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73|回复: 0

AI时代下,不鸡娃的普通家庭能做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6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最近“一土学校”暴雷的事情,又一次把“教育”拉到所有家长的眼前。

网上的讨论很多:
有对创始人的质疑,也有很多人依然坚定地支持;
有人在聊教育理想和商业运营怎么平衡;
有人反思合作模式、学校治理,还有家长在其中该承担什么角色。

我是李一诺老师的读者,也算是她的粉丝。真心敬佩她那份做教育的初心和勇气,也相信她可以度过这次难关。

回到和自己相关的事情上,我的感受是——
教育这件事,终究还是要回到一个个普通家庭的日常里。
卷娃,不如卷自己

教育,是每个家长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的话题。
我一直不主张“鸡娃”的育儿模式——与其卷娃,不如卷自己。

我是一位普通工薪阶层、五岁男孩的妈妈。
大概率,我的孩子还是会走九年义务教育这条主路径:
至少当下,还没有足够的财务和时间条件,去读昂贵的“国际学校”,或长期实践“创新教育”。

说到底,父母,或者说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

AI 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如何借助 AI育儿是我近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不鸡娃、不押宝某一套“完美教育体系”的前提下,我能为孩子多做一点什么?
环境即教育,示范重于说教

前段时间,我用“生涯角色饼图”梳理了一下自己的状态。

人到中年,我们身上有很多角色:
职场人、女儿、妈妈、伴侣、创作者……

当自己的角色饼图画出来时,我发现:
在“妈妈”这一角色上的投入,时间不到 10%。

那一刻我意识到:
这一块,真的需要做一些调整。

以前的陪伴,常常是这样的:
    下班已经很累了,人坐在孩子旁边读绘本,心里想着明天的汇报;一边口头上说“妈妈在陪你”,一边手还在刷手机、处理工作;孩子在旁边又跳又闹、搞破坏、大哭,我一方面觉得他“怎么这么难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糟糕”。

我决定把“母亲”这个角色的投入比重提高一些。其实也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改变,只是每天刻意留出一小段时间,真正只属于我们俩:
    放下手机,认认真真讲完一本绘本;一起画一张乱七八糟的画;一起玩我觉得无聊至极的捉迷藏 / 剪刀石头布游戏……

很神奇——
当我以更专注的状态投入到亲子陪伴中,那些在家里常常发生、让我头疼了很久的“坏习惯”:
    随手搞破坏动不动大哭情绪很难收拾……

真的在慢慢消失。

我越来越相信:
孩子在什么样的“气场”里长大,比我们给他讲了多少大道理,更有力量。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本质上是: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安全,让他能感觉到——自己是被允许的、被信任的,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
知识不再稀缺,底层能力更重要

AI 以一种“时代级”的方式闯进了我们的生活。这是一场真实的“工业革命”。

我自己在工作中,已经和 AI 深度融合,有多好用这里就不展开了。
但至少有一点很清楚:在育儿这件事上,“知识”本身已经没那么稀缺了。

信息触手可及,知识随时可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或许可以不必那么执着于“抢跑、鸡娃、押宝哪所学校”,
而是有余力,把精力放在孩子那些真正“带得走”的底层能力上。比如好奇心和同理心 。
unsetunset好奇心:敢对世界说“我想知道”unsetunset

小孩的好奇心,其实是每天都能看到的:

“为什么云会动?”
“为什么你要上班?”
“为什么不能一直吃糖?”

以前我会下意识地想赶快给答案,甚至有点嫌烦:“问题怎么那么多呀?”
现在我会提醒自己,先收一收,哪怕多问他一句:

“那你觉得呢?你猜一猜?”

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我就很坦白地说:

“这件事妈妈也不懂,我们一起查一查,可以翻书,也可以去问小 C(ChatGPT)或豆包姐姐,看它怎么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他当然是在“输入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他慢慢体会到:
    提问是被欢迎的,不是讨厌的;不知道没关系,可以去找方法;AI 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标准答案机器”,
    而是一个可以一起探索的小伙伴。

我越来越相信:
好奇心,是一个人一生的“内在发动机”。
在一个变化这么快的时代,工具会更新、行业会消失,
但只要他还愿意问“为什么”“要不试试”,
他就总有机会找到新的路。
unsetunset同理心:在关系里不迷路的“导航仪”unsetunset

同理心听起来很大,其实藏在很多小场景里。

孩子不愿意分享最喜欢的零食,只想自己一个人吃;
玩具被抢了,就大哭,哭到停不下来。

以前我会急着纠正:“宝贝,我们要分享哦。”
现在我会先承认他的感受:

“我知道你很喜欢,这是你的宝贝。”
“被抢走你一定很难过,对不对?”

等情绪稍微缓一点,我会再多问他一句:

“如果今天是你没有拿到,你会不会也难过?”
“下次别人这样推你,你可以怎么保护自己?”

我不指望他立刻变成一个“高情商小大人”,
我只希望,在一次次冲突里,他能慢慢习惯:
    我能感觉到自己在生气、委屈;我也能稍微站在别人的位置,看一眼他在经历什么;我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尽量不故意伤人。

在这个到处强调“效率”和“能力”的时代,
同理心,是一个人最难被 AI 替代的部分。
它决定了他未来能不能建立稳定、滋养的关系,
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温度、能合作”的人,而不是孤立又僵硬地活着。
从内容消费,到内容创造

最后,还想谈一谈“内容消费”和“内容创造”。

作为“学习”才干和“搜集”才干突出的终身成长者,我自己非常容易陷入“知识消费”不可自拔:
刷育儿号、看课程、听播客,收藏夹满满,真正说出来、写出来的很少。

其实在育儿上也是一样:
    我们大人不停输入:各种育儿理念、方法论;孩子那边也是:看动画片、上兴趣班,被安排各种输入,但属于他的声音、他的表达并不多。

与其只教孩子“吸收”,不如从小就引导他成为一个表达者、创造者。

比如,我们读完一本绘本,我会请他当讲故事的人:

“你来讲讲你版本的这个故事,好不好?”

我们问完 AI 一个问题,我会接一句:

“那你用你的话,再讲给妈妈听一次?我们可以画出来 / 演出来。”

有时候,我也会把自己写的东西、录的小音频放给他听,告诉他:

“这是妈妈今天的一个小创作。”

我想让他看到的是:
    信息不是只用来“装”的,而是可以被玩、被改、被说出来;AI 不是来替代我们,而是可以和我们一起做东西的伙伴;妈妈也在学习,也在表达,也会恐惧困难和挑战,但依然愿意试一试。
05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我并没有一个完美的育儿答案。

我只是越来越确定一件事:

在这个既激烈又充满可能的时代,
我们当然可以认真去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课程、路径,
但家庭教育永远是第一顺位——

是我们每天怎样和他说话,
怎样回应他的哭闹和好奇,
是每天在琐碎的生活里,一点点教会他:敢问、敢感受、敢创造。

孩子的路,终究还是要交给他自己去走。
作为母亲,只希望自己能一直做那个——
愿意听他多问一个“为什么”,
也愿意陪他多试一次“我们一起想想看”的大人。

做个推荐,交个朋友

我能提供


    盖洛普优势测试
    官网价格445元,教练内部优惠价格399元,官网直测,正版保证。
    首次体验提供一次60min优势报告解读。你值得拥有人生答案之书——盖洛普优势测评

    1v1个人发展咨询
    限时体验价:99元/次(原价699元)
    我将帮你澄清当下卡点,走出职业倦怠;结合你的天赋优势,拿到一份可落地的行动建议报告。

    陪伴社群
    公益内测阶段,不定期主题分享+互动,每月1期行动陪伴(运动/AI写作方向)。
    一个人成长太孤单,一群人结伴同行更有力量。
    让我们一起绽放优势天赋,活出理想人生。


加我好友,欢迎围观朋友圈

领取一份精选成长书单和优势觉察工具包。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23 08:41 , Processed in 0.09680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