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5|回复: 0

[一带一路] 中心副理事长尹毅在第三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发表重要主旨演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3 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11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在北京昌平成功举行。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尹毅在主会场发表题为《让科学的阳光普照艺术的天地》的重要主旨发言。我们择要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w2.jpg

尊敬的各界嘉宾、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很高兴,我们大家相聚于第三届“一带一路”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进行跨越时空的文明互鉴,推动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

今天我发言的标题是《让科学的阳光普照艺术的天地》,这句话曾是202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艺术+科学 尹毅绘画艺术科研作品展”的结束语。我写的这个一句话的结束语,当时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业界的普遍认可和赞同。

w3.jpg

科学与艺术,是人生的两个翅膀。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观察这个世界时,就开始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审美。所以说,每个人的认知和审美都是同步开始的,都是身处各自的时区,伴随着时间的伸延、空间的拓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开始了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认知,这认知是一点点的观察、学习积累的,而且是不断修正与完善的。

不同时区、不同经历的人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因此就必然需要形成跨时空的交流与互鉴,而且这交流与互鉴是在认知与审美两个系统里交叉进行的。审美不是艺术家独自占有的,是人人都拥有的。凡是有视觉功能的人,就不应将其称为“美盲”,审美是有高低之分的,而不应是“盲”与“不盲”之分。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不同人审美的视野、能力、层次、品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所幸,我们这个时代迎来了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曙光,可以让科学的阳光普照艺术的天地。而今我们的艺术天地涌入了诸多的学科知识和科研成果,打破了艺术学、材料学、信息技术学、法学、经济学之间的壁垒,有了越来越多的既懂艺术审美又精通科技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相关的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推动力,艺术品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汇聚而成了艺术的新天地。

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这次深刻的变革,不仅让科学的阳光普照艺术的天地,更让它照亮通往未来的文明之路。

w4.jpg






一带一路·共赢未来

中 心 简 介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是全国政协办公厅业务主管、民政部注册登记的专业性、应用型智库。中心致力于开展“一带一路” 相关重大问题研究、规划推动等工作,是依托专家委员、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融智平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25 10:02 , Processed in 0.14020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