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425|回复: 0

AI人才培训体系:3个月培养合格AI工程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5 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深夜两点整的时候,我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内挑选关东煮,碰到了刚刚下班的实习生小陆,他抱着电脑站在玻璃窗前,屏幕上显示的是崩溃的模型,他的眼神好像被抽走了魂魄。这样的场景我很熟悉,五年前,我在中关村租的隔断间里,朝着报错的代码发泄过不满,把《统计学习方法》翻得页边卷曲,还是搞不懂“为什么我的支撑向量机准确率比随机猜测还低”。后来带了十几个新人,才慢慢摸索明白。打造合格的AI工程师,不是往他脑袋里塞知识点,而是帮他构建起,能解决问题的,底层的逻辑 。。
1. 先“拆”再“建”,别让“全面”变成“全散”

有不少培训课程犯过这样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会带来严重后果,一开始就去讲解Transformer以及diffusion模型,这情形如同把跑鞋塞给才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很厉害且高端,可实际上一旦踩上去就会摔倒。我曾经带过一位应届毕业生,其简历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精通BERT”,当我向TA询问“注意力机制的梯度是如何计算的”之时,TA犹犹豫豫、结结巴巴地声称“论文里没有详尽讲述”;随后让TA去调试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逻辑回归,TA把学习率设定成了0.1,然而结果损失函数却变成了NaN 。

AI工程师的底层能力,是“数学+代码+业务”的三角架。那么数学是啥呢,它是这样一种有能力看清模型底层那种逻辑的事物,代码的意义是得把论文转变为能够运行起来的程序,业务是清晰明确究竟模型应该去解决什么样子是问题哦。这正如盖房子那般,首先要打下可以起到根本支撑作用的地基(那就是数学),紧接着搭建出来框架(此为代码那个部分),最后开展装修工作(这便是业务啦),可要是缺失了其中任何一个要去完成的步骤,房子就会出现倒塌状况的。

刚学习梯度下降那时的我回想起来,把“偏导数”错当成“全导数”,导师当时拍桌子大声责骂,说:“你连方向都完全弄错了,跑得再快又有啥用呢?”随后他给我绘制一幅山坡图形,还说:“梯度是下坡方向,偏导数是各方向坡度——得先搞清‘往哪走’,再思考‘咋走’。”。我直至当下都还记着这句话 ,当下我带领新人之际 ,第一节课始终都是 “重新学习高等数学” —— 这并非是要对他进行考核 ,而是要让他清楚知道 :模型不是黑盒子,每一行代码都有数学逻辑支撑。

w2.jpg

2. 用“项目锚点”代替“知识点堆砌”

去年,我们做了一回试点尝试,把新人培训模式从先前的“理论课 + 实验”换成“全程跟项目”,即让新人投身于一个实际有的电商推荐系统项目里,新人要从起始的爬取数据着手,接着开展标注数据的活儿,随后又对模型予以调试,一直到执行A/B测试阶段,新人得全然仿效跟着老员工一块儿推进工作 。最终呈现出的那个结果,是超出了预先所做的想象的,三个月过去了之后,新人所拥有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之前参与培训的那些人员比起来,提升了40% 。打个比方,有一位才加入的新人,之前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去钻研那个“损失函数”,然而最终还是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调参;在参与项目的这段时间里,他跟着数据团队去梳理了10万条用户行为数据,跟着算法团队对学习率做了五次调整,跟着产品团队开展了三次A/B测试——最终他对我说:“原来调参不是按照论文里所说的那个‘最优值’,而是要依据用户点击率来开展操作。” 。项目不是‘练习册’,是‘把知识点变成能力的转换器’。”

在我回想自己头一回开展项目的时候,出现了把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弄混的情形,从而导致模型过度拟合,到了“哪怕训练集里的噪声都记住了”一样的地步。导师没有责备我,而是叫我再运行一次数据,还说:“你得记住,数据是模型的‘食粮’,要是食粮给错了,就算模型特别厉害也没用处可讲。”。现在我于带领新人之际,会专门给他们进行“设置陷阱”这一行为,举例而言,将标注规则撰写成含混模糊的样子,致使他们自己发觉到“数据标注存在错误,模型肯定没办法准确开展工作”;另外,像把模型推理速度调控得极为迟缓,让他们自己去实施优化 。试错不是浪费时间,是帮他们建立“问题溯源”的思维。

w3.jpg

3. 给“试错权”,别当“标准答案机器”

在刚刚过去的上一个月期间,有一位新近才加入进来的新人,那时正在开展图像分类工作,他却把“橘猫”错误地标注成了“狗”,当时所运用的那个模型,其准确率竟然仅仅只有50% 那时他着急得差一点就要哭出来了,然后赶忙跑过来找我,还问:“是不是我自己太过愚笨了呀 ?” 我并没有对他进行责骂,而是反过来让他去查看那些已经标注好的数据 ,随后发现在“标注规则里面,并没有清晰明确地写明‘橘猫’的特征” 。咱们一道再次进行了1000张图片的标注,把“橘猫”的特点写成“毛色是橘色的、带有条纹、体型属于中等程度” ,模型的准确率猛地就提升到了85% 。他之后对我说:“原本不是我笨拙,而是我没搞清楚‘数据标注是模型的基础’这个道理” 。

AI工程师不是“调参工具人”,是“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人”。你要允许他犯下把橘猫错当成狗那样的错,还要允许他对不符合论文最佳数值的参数加以调整,并且必须允许他花费时间去尝试犯错,因为这些错,都是他未来解决问题的经验储备库呢。

去年那时的一位新人,被我忆起,在做推荐系统期间,把“用户点击量”当作唯一指标,所以推荐的全是“标题党”类内容,业务方斥责他“没脑子”,他委屈到极点,几乎生出辞职想法,我带他去和用户交谈,听用户说“我想要的是‘我可能真的需要’的东西,不是‘我好奇点了一下’这类东西”,他突然领悟:“原来模型指标不是‘点击率’,是‘用户的长期满意度’。”。往后他针对指标作出调整,加入了“用户停留时间”、“复购率”,推荐效果进而提高了25% 。试错权不是“纵容”,是帮他建立“业务感”——AI不是单纯单纯只是“为了构建模型而去构建模型”这般简单,而是带有具备特定目标的“为了切实解决业务有关方面的问题才去构建模型” 。

w4.jpg

4. “业务感”比“模型参数”更重要

我眼见了数量不少并呈现出被叫做“高分低能”情形的AI工程师,他们所制作的模型,准确比率已于达到百分之九十九这般程度,可是业务方却清晰表明“这模型一点用处没有”,这是因何缘故呀?缘由是他压根就没搞清楚“业务的核心需求”到底是啥 。就以医疗AI来讲,医生期望得到的是,在3秒内得出结果,而绝不是那种,虽有99%的准确率,却要历经10分钟漫长等待的情形;再如客服AI方面,用户所需的是,切实能解问题,而绝非只是,仅会巧言善辩,却老是答非所问的这般表现。AI工程师的终极能力,是“把模型翻译成业务价值”。你得明白,你所调节的每一项参数,都跟业务方的某一个需求相互对应,你所撰写的每一行代码,对该用户的某一种体验都产生着影响 。

我回忆起自己刚开始搞医疗AI的时候,把“肺癌识别”的准确率实现到了98%,但医生讲“这模型没什么用”,原因是“病人承受不了10分钟的推理时长”。之后我们对模型构造做了优化,把推理时长从10分钟减少到了2秒,准确率降到了95%,可医生却说“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就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AI的价值,不是“模型有多准”,是“能解决业务的痛点”。现今于带领新人之际,我会运用如此方式,让他们与业务方开展交流,针对用户进行调研,此处所讲的并非是要他们刻意去讨好业务方,而是要他们切实明白业务所面临的痛点 , 。

w5.jpg

凌晨三点这个时候,小陆给我发了消息,消息写着:“哥,我把模型调通了,用户点击率提升了百分之十五!”,消息后面跟着一个蹦跳的表情。我回想起五年前的自己,也是凌晨三点,给导师发过同样的消息,而那时感受的喜悦,不是因为“模型准了”,是因为“我终于能解决问题了”。

培育合格的AI工程师,情况是这样的,不是那种能在3月之内教出只会调参的机器,而是要在3月之内助力其搭建出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底层逻辑:因为懂数学,所以能够看懂模型;因为懂代码,所以能够实现模型;因为懂业务,所以能够让模型发挥效力;因为懂试错,所以能够把问题予以解决 。

仿若是小陆讲的那样,原本AI不是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东西,而是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工具,这话,比任何宣称模型准确率99%都更珍贵。

w6.jpg

图片来自网络或AI生成,请注意甄别,侵删,谢谢!

往期回顾

◆电动汽车增长“踩刹车”:与燃油车的“胶着战”进入“相持局”

◆AI专利布局策略:保护核心技术的正确姿势

◆AI并购潮来临:大公司收购逻辑揭秘

w7.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27 09:48 , Processed in 0.13102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