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82|回复: 11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我知道纳兰容若是一个著名诗人,是清初宰相明珠的儿子。而且他生活的地区与我生活与工作的地区近在咫尺。但受了现今很多清初的电视剧的影响,对明珠这个电视形象的不好感,也由于忙着别的事,因此一直到现在才去读纳兰的著名《饮水词》。其实只要对《红楼梦》感兴趣,就不能不读纳兰的《饮水词》。

纳兰容若与《红楼梦》的关系,不少先辈都曾提到过。首先乾隆看了红楼梦就说书中写的是明珠家事。赵烈文《能静居笔记》云:“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按指乾隆)末年,和(和?)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钱静方先生在《红楼梦考》一文中赞同纳兰容若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他说:
“是书力写宝黛痴情。黛玉不知所指何人,宝玉固全书之主人翁,即纳兰侍御容若也。使侍御而非深于情者,则焉得有此倩影?余读《饮水词钞》,不独于宾从间得欣合之欢,而尤于闺房内致缠绵之意。即黛玉葬花一段,亦从其词中脱卸而出。是黛玉虽影他人,亦实影侍御之德配也。为录三词于左,以资印证。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洒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走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侍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渡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罩画桥。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面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位尽风檐夜雨淋。 ”

钱静方先生提出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是纳兰容若,但没有说红楼梦的作者是什么人。当然不可能是纳兰本人,因为他在1685年,就去世了,只有31岁,没有时间与精力去为自己创作小说,虽然纳兰的勤奋与创作力的旺盛是惊人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在经学方面,纳兰性德辑刻了一部大型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收录宋元以来解经著作一百四十余种,一千八百余卷。这是一件规模弘大的工作,自然和其父明珠、老师徐乾学乃至康熙帝的支持分不开,但性德在底本的提供与选择,校点和序跋撰写等方面仍做了大量工作。他还撰写了八十卷的《合订大易集义粹言》。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渌水亭杂识》是性德的一部笔记,内容极为丰富,显示了青年性德对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独特的思想个性。其中最引后人注目的三点是:
一、以极大兴趣大量记载了西方科技成就,反映出十七世纪中国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
二、许多有关文艺的条目体现了纳兰性德卓绝的文学观,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重。
三、性德主张社会应容纳各种思想,不能独尊一家一派之学而排斥其他学说。这一点曾得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激赏。

纳兰性德还和朋友合编了《今词初集》、《全唐诗选》、《宋词选》、《明文选》,撰写了《词韵正略》等书,大多未能保存下来。纳兰性德去世后,徐乾学、顾贞观等辑其诗词杂文等遗著,于康熙三十年刻成《通志堂集》二十卷。词是纳兰性德的主要著作。性德在世时曾于康熙十五年刊《侧帽词》,康熙十七年刊《饮水词》。他去世后,徐乾学、张纯修等的刻本已收词达三百余首。三百年来,历代学者曾以《纳兰词》、《饮水词》、《通志堂词》等名称辑刻性德词数十次,收词达到三百四十多首,并已有了四种注本。

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可以说是评论《红楼梦》的最早著作。在文章中他主要是从哲学以及美学的观点评论了红楼梦。他对当时的索隐派把贾宝玉与纳兰容若联系起来提出了批评。他说:
“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善于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今对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越岂不远哉?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

即文艺作品中描写的人物,不能是生活中的某一个人,而是人类的一些共性,置于某一个人的名下就是了。当然对王国维先生说的人类全体性质,需要做一些注解,应该是在某一典型环境中的某一类人的性质。例如贾宝玉,就是生活在一个钟鸣鼎食的公侯之家的一个公子哥儿的共同的性质。

他又说:
“综观评此书者之说,约有二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写其生平也。第一说中大抵以贾宝玉为纳兰性德。其说要无所本。

案性德《饮水诗-别意》六首之三曰:
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又《饮水词》中《于中好》一阕云: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红楼之字凡三见,而云梦红楼者一。

又其《亡妇忌日作-金缕曲》一阕其首三句云: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葬花二字始出于此。然则《饮水集》与《红楼梦》之间稍有文字之关系,世人以宝玉为即纳兰侍卫者殆由于此。然诗人与小说家之用语其偶合者固不少,苟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人公,吾恐其可以傅合者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

王国维先生举了《饮水词》中三次出现了‘红楼’这个词,一次出现‘葬花’这个词,但说不能凭这些就认为红楼梦的主人公是纳兰容若。他对当时热心于考证主人公贾宝玉是谁,而不去考证作者曹雪芹是谁的现象很不满意。显然王国维先生是正确的,‘红楼’、‘葬花’这样的词汇在古诗词中是不乏出现的,不能因此就判断诗的作者就是红楼梦的主人公。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王国维先生之后,红学已经得到大大地发展,对作者曹雪芹的考证与研究也已经竭尽所能。但在明确了作者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以后,对早期有人认为贾宝玉的模特儿是纳兰容若的提法已经被人忘记了,或是觉得可笑了。因为纳兰容若死于康熙24年,即1685年;而曹雪芹最早生于1715年,曹雪芹出生时纳兰容若已经去世30多年了,很难想象曹雪芹著书时会去用纳兰容若作为主人公的模特儿。但若我们相信曹雪芹是在他的祖父曹寅的初稿上精心创作而成《红楼梦》的话,这个问题就变成为另外一回事了。若相信曹寅写了红楼梦的初稿之一《金陵十二钗》,则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品质必然是既有曹寅本人的部分,也有借鉴于纳兰容若的部分。

纳兰容若生于1654年,与康熙同岁;曹寅生于1658年,比他们小四岁。纳兰的父亲明珠“辩若悬河,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在平定三藩之中因赞襄军政之力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后位及宰相。 容若数岁即善骑射,发无不中。受选为侍卫,出入扈从。曹寅的母亲孙氏为康熙的保姆。少年时期曹寅与纳兰容若都曾为康熙的伴读,后同为康熙侍卫。

康熙17年,开博学鸿儒科时,来京的大批明末文人,对纳兰容若与曹寅两个青年都是倍加欣赏,与这两个人都成为诗词唱和上的忘年交。胡小伟先生在《纳兰词到《红楼梦》--试论满汉文化融合的“青萍之末”》一文中比较了曹寅与纳兰容若后说,‘两人像是用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因纳兰在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去世了,去世时曹寅还只有27岁。因此它们之间的交情只能从很有限的诗词中去发掘。

康熙二年,曹寅父亲曹玺来南京任江宁织造后不久,即“移来燕子矶边树(黄楝)”,手植于江宁织造署(今南京大行宫处)庭院之中,“久之,树大可荫,爰作亭于其下,因名之曰楝亭”。作为偃息之所和课子(指曹寅、曹宣)之堂。曹寅年长时,还把“楝亭”作为自己的名号,他的著作也以《楝亭集》之名梓行。这就不难看出,楝亭在江宁织造署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纳兰容若为楝亭填了一首词:

《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延夕月,承朝露。看手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正绿阴子青盼乌衣,来非暮。”

此词未载入《饮水词》或《侧帽词》,而是在《楝亭图》上面书写的。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时,庐江郡守张纯修来访,曹寅又邀请当时的江宁知府施世纶(即《施公案》中的“施不全”),三人秉烛夜话于楝亭。张纯修即兴作《楝亭夜话图》,然后三人分咏。这年距离纳兰容若去世已经有十年了。显然他们这次夜话他的内容主要是怀念大家的好友纳兰容若。曹寅的诗为:

题楝亭夜话图(楝亭诗钞卷2)
紫雪冥蒙楝花老,蛙鸣厅事多青草;
庐江太守访故人,建康并驾能倾倒。
两家门第皆列戟,中年领郡稍迟早;
文采风流政有余,相逢甚欲抒怀抱。
于时亦有不速客,合坐清严斗炎?。
岂无炙鲤与寒严?,不乏蒸梨兼瀹枣;
二簋用享古则然,宾酬主醉今诚少。
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
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
交情独剩张公子,晚识施君通?缟;
多闻直谅复奚疑,此乐不殊鱼在藻。
始觉诗书是坦途,未防车毂当行潦。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诗中的庐江太守指的就是张纯修,字子敏,号见阳、辽阳人。隶汉军正白旗。累官安徽庐州府知府。有《语石轩词》一卷。见阳与纳兰友善,康熙三十年(1691)见阳于扬州开创《饮水诗词集》,其序云,“容若与余为异姓昆弟。”可见相交之密。他在序《饮水诗词集》中叹道:“谓造物者而有意于容若也,不应夺之如此其速 ;谓造物者而无意于容若也,不应畀之如此其厚。”纳兰在风华正茂之年突然夭折,老天不给如此多才的人物多一些年月,实在是文坛一大恨事。

‘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楞伽山人是纳兰容若的号,曹寅在诗中怀念当年在明光宫当侍卫时,纳兰容若一表人才,马曹、狗监(可能是指一些同在宫中工作的人)常开他玩笑的情景,而现在纳兰已经去世,感到分外伤痛。最后痛心地说出:‘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意思是:虽然大家很喜欢唱优美的《饮水词》,但谁又能真正了解纳兰的思想?现在我已经是斑斑白发,空寂孤独有谁与我同在?寂寞宁静的诗坛也只能如此了。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当我看到曹寅诗中写‘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两句话时,我吃了一惊,似曾相识!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吗?

纳兰词写得很美,很多是痛苦的倾诉,喜欢它的人很多,但争唱饮水词的人却并不理解纳兰,不理解这样一个极尽人间富贵的相国公子,为什么写出来的词会那样的悲苦?读纳兰词的人并不能‘解其中味’。曹寅为没有人能理解纳兰而伤感。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欢乐与痛苦,‘焦大不会像贾宝玉那样去爱林妹妹’,焦大绝不会理解贾宝玉。只有‘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曹寅才能真正的理解纳兰的悲哀的人生。

曹寅被顾景星称赞:‘如临风玉树’(参阅文章3),纳兰容若则:‘楞伽山人貌姣好’;而贾宝玉在林黛玉眼中则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在他父亲眼中:‘神采飘逸,秀色夺人’(见红楼梦23回)。曹寅、纳兰幼年都被誉为神童。贾宝玉的才学,熟读红楼的人谁都清楚,虽然在与众姐妹吟诗时因不忍让姐妹们难堪,常常甘居最后;但他能写出《芙蓉女儿诔》这样的好文章,《??词》那样长诗;虽然常被贾政痛骂,但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神童。

由于张见阳善于作画,每次画兰,容若总要在上面题词。现把纳兰一首《点绛唇 咏风兰》的题画词与张见阳用相同的韵的和词引之如下,可以见到一般。

点绛唇 咏风兰(纳兰性德)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点绛唇 兰、和容若韵(张纯修)
弱影疏香,乍开犹带湘江雨。随风拂处。似共骚人语。九畹亲移,倩作琴书侣。清如许。纫来几缕,结佩相朝暮。

按徐珂《清稗类钞•植物类•风兰》云;风兰,寄生于深山树干上,叶似兰而短,有厚剑脊,夏开小白花,有一二瓣曲而下垂,微香,无土亦可生。也就是说,风兰并不是名贵的花,而是生在深山野外的一种小草而已。

纳兰对这种野草给予无限深情,把它描写成凌波欲去的仙女,而且担忧她叶子太萧条(忒煞萧疏),怕她经不住秋天的萧索,希望她一定要留着冷香半缕,经得住湘江的风雨。张见阳回答:“她虽然‘弱影疏香’,但却是带着湘江的雨刚刚开放,她随风飘摇,像是在与您倾诉。我把她画在纸上,是准备做您的琴书伴侣,与您朝夕相伴。”

有意思的是,曹寅在《题马湘兰画兰长卷》中对一丛无叶兰花,特别怜惜,专为她写了六首诗(参阅本人文章11);而纳兰又对风兰写得那么情意绵绵。早期的红楼梦评论家明斋主人(抱歉,我不知他真名是什么)曾用花来比红楼女儿,他认为‘黛玉如兰,宝钗如牡丹,…晴雯如芙蓉,…’。那么巧,纳兰与曹寅都对野生的兰花情有独钟。要是风兰这株野草,是绛珠仙草,则神瑛侍者非纳兰与曹寅这两位年轻的侍卫不可。说到绛珠仙草,纳兰还有一首咏‘红姑娘’的词:

眼儿媚(咏红姑娘)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红姑娘为多年生草,高二三尺,叶卵形而尖,六七月开白花,其果实成囊状,色绛红,酸甜可食。杨慎《丹铅总录•花木•红姑娘》引明徐一燮《元故宫记》:“金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络囊,中空有子,如丹珠,味酸甜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

又《饮水词•丛录》云:“按红姑娘一名洛神珠,一名灯笼草,即酸浆草也。元棕搁殿前有草名红姑娘,见《清吟堂集》咏红姑娘题注。”

纳兰好像并不是看见‘红姑娘’这种草后写着首词的,按词中所写,这种草是在元大都的宫中的,据说,明朝建都北京时,把元朝皇宫压在今天的景山底下,也就是说把相当于现在的太和殿这么重要的一个宫殿给它压在山底下了,意思是‘不能让你元朝的社稷再回来,大明江山要开基立业了。’到清朝当然已经看不见这种草了,纳兰只能从有关的记载中才知道有这种草。

词中最后说的是‘至正年间’而“至正”是为元末惠宗顺帝之时。顺帝昏庸,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遂致各地义军蜂起,最后元朝灭亡,政权为朱元璋所夺。纳兰把‘红姑娘’想象成一个翠袖、霞绡的少女,希望她在元末混乱的世道里能安然无恙。

无独有偶,曹寅有一首咏樱桃的诗:

樱桃(楝亭诗钞别集卷1)
上苑新芳供御厨,承恩赐出绛宫珠;风吹杏酪尝初暖,日映瑛盘看欲无。红到十分春始去,香余一滴齿皆苏;柏梁每羡东方朔,七字吟成兴倍殊。

曹寅把樱桃称为‘绛宫珠’,把盛放樱桃的盘子称为‘瑛盘’,把绛宫珠放在瑛盘中,在日光的照耀下,两者几乎融为一体,非常悦目。‘柏梁每羡东方朔,七字吟成兴倍殊’,柏梁是指一种诗体,称为柏梁体。为一种七言古体联句。相传汉武帝筑柏梁台宴群臣时的七言联句,句句押平声韵,称柏梁体。最早提到柏梁台诗的是《东方朔别传》、《汉武帝集》。东方朔大概是最善于做柏梁体的。康熙也喜欢与大臣们联句,可能赐樱桃时也做柏梁体联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将男女主人公写成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转世,对普通作者来说,是一种太出奇的思想,但对曹寅来说,却应该是很自然地会在脑海中涌现的。

曹寅说起做柏梁体诗时,羡慕东方朔,对东方朔的故事肯定是很熟悉的。御览九百六十五东方朔别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所持杖击未央前殿楹,呼朔曰:“叱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箧中何等物?”
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
上曰:“何以知之?”
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楹两木,两木者,林也;来来者,枣也;叱叱,四十九枚。” ’

对十二金钗的命运的很多诗谜,是否也有点模仿东方朔的故事?以敲两次木头喻 ‘林’,以来来喻‘枣’(繁体字枣字近似为上下两个来字相叠而成),而以七七代替叱叱等等。

张见阳爱画兰花,每画兰花纳兰一定要题词,张见阳的兰花与纳兰的题词已经融为一体。曹寅为此写了墨兰歌。

墨兰歌(为见阳太守赋,见阳每画兰,必书容若词)(楝亭诗钞卷4)
折扇鄣风花向左,鸾飘风泊惊婀娜;
巡枝数朵叹师承,颠倒离披无不可。
潇湘第一岂凡情,别样萧疏墨有声;
可怜侧帽楼中客,不在薰炉烟外听。
盛年戚戚愁无为,井华饮处人偏贵;
饧桃敢信敌千羊,孤芳果亦空群卉。
张公健笔妙一时,散卓屈写幽兰姿;
太虚游刃不见纸,万首自跋纳兰词。
交渝金石真能久,岁寒何必求三友;
至今摆脱松雪肥,奇雅更肖彝斋瘦。

诗的前四句形容画中的兰花,‘潇湘第一岂凡情,别样萧疏墨有声’这两句是从纳兰的‘第一湘江雨’与见阳的‘乍开犹带湘江雨’化来,意思是说见阳画兰花不是普通的感情,萧疏的兰花虽然是墨画的,却能发出声音,好像能说话。侧帽:《北史独孤信传》中说:“信在秦州,常因猎,日暮,驶马进城,其帽微侧。”后很多人都学他样子,侧着戴帽,表示潇洒豪放的样子。

纳兰容若除了《饮水词》外还有《侧帽词》词集。‘可怜侧帽楼中客,不在薰炉烟外听。’侧帽楼中客指的就是纳兰,叹息他已经不再能听到朋友对他的怀念了。井华:明代李时珍《本草 纲目》卷五井泉水《集解》:“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井华饮处人偏贵’,意思是说饮井华水的人群都是高贵的人群。千羊:古语有“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来比喻众愚不如一贤。曹寅却偏说‘饧桃敢信敌千羊,孤芳果亦空群卉’。诗最后说,用诗画来交朋友比岁寒三友更具有深长的友谊。

曹寅与纳兰容若都与清初那一批明朝遗下的诗人有很深的交情。这种交情都是忘年交,曹寅与纳兰都是翩翩少年,而且身居富贵之家,那些诗人很多是布衣,年龄比前者大二、三十岁。关于曹寅与这些诗人的交往在本人前面文章(3)与(8)中已有阐述。现在从《饮水词》来看纳兰与这些诗人的友情。

金 缕 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辎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梁汾即顾贞观(1637一1714),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举人。著有《积书岩集》及《弹指词》。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与纳兰相识,据顾贞观记云:“岁丙辰,容若年二十有二,乃…见即恨识余之晚,阅数日,填此曲为余题照。”(见《弹指词》卷下纳兰赠词后)。这年容若获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并授三等侍卫,不久又晋为一等。他以贵介公子,皇帝近侍的身份与沉居下僚的顾梁汾相识,不但大有相见恨晚之叹,且对其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这首词即是纳兰与梁汾相识不久的题赠之作。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词。‘德也狂生耳。偶然间、辎尘京国,乌衣门第。’他觉得自己(纳兰又名成德,故德是自称)不过是一个狂生而已,偶然生在‘乌衣门第’中。‘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这里引用李贺《涪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平原君死后虽末葬赵州,但他是赵国公子,又是赵相,故称他的墓为“赵州土”。成生也是纳兰自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己愿意学习平原君那样礼贤下士,但谁能理解自己呢?‘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意思是说你我结为莫逆(梁汾时年40,纳兰22),彼此青眼相对,互相器重,而今正当大有可为之年,不须伤悲,应拭去英雄泪,振作精神。下阙‘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意思是由那些小人去造谣中伤,要知这种卑鄙的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别管这些,我们既然相互一心相许,我们要守住信用,下辈子还是好朋友。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缕曲(慰西溟)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姜西溟:康熙十八年(1679)落选“博学鸿词”后,纳兰对他深表同情,因赋此以慰勉之。‘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意思是,既然命运不济,试而不第,那就放开胸怀,任老天爷播弄,不能因此而折磨自己。‘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意谓远离繁华闹市,归隐山林,独自高眠,卧看北斗七星,吹笛自乐。‘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要因求官求仕不得而躁急。正好学作范蠡,扁舟一叶,泛游五湖,消闲隐居,陶然自乐。‘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劝西溟即使要伤心落泪,也要向自己的朋友洒,不要去羡慕那些忙忙碌碌的当官的,还是悠闲地在萧寺中欣赏如雪的花朵。在本人文章(8)中曾说到姜西溟是一个“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心灵充满矛盾的人物。心情高傲,但又热中功名,最后受诬冤死狱中。纳兰对这个好朋友极尽劝解,在劝解对方中,也吐露自己的梦想,自己正是很想过扁舟一叶,泛游五湖,身居萧寺,仰看北斗,吹笛自乐的日子。

纳兰容若与张见阳有很深的友情。在《饮水词》中有很多篇是写给张见阳的。

瑞 鹤 仙(饮水词)(丙辰生日自寿,选用弹语句、并呈见阳)
马齿加长矣,枉碌碌乾坤,问女何事。浮名总如水。拼尊前杯酒,一生长醉。残阳影里,问归鸿,归来也未。且随缘、去住无心,冷眼华亭鹤唳。 无寐。宿酲犹在,小玉来言,日高花睡。明月阑干,曾说与,应须记。是蛾眉便自、供人嫉妒,风雨飘残花蕊。叹光阴、老我无能,长歌而已。

菩 萨 蛮(饮水词)(过张见阳山居、赋赠)
车尘马迹纷如织,羡君筑处真幽僻。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 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

这里只引了两首,《瑞鹤仙》是纳兰22岁生日写的。怅惘之意笼盖全篇,感慨自己碌碌无为。但愿意随缘自适,不逐俘名,愿意一生长醉。说心绪不佳唯借酒解忧,疏懒度日。并与见阳回忆,在月明凭轩之时曾共语人生常是高标见妒,犹如风雨摧残花蕊,故不须为此而添愁增恨。《菩萨蛮》是见到了张见阳的山居,表达了心里很羡慕,很想抛开红尘,与张见阳着好朋友一起在山间隐居。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替周围的女儿们担忧的人;正如鲁迅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他不但为知己黛玉担忧,为晴雯被迫害而伤心;替鸳鸯不平,为香菱担忧,甚至为平儿抱屈。通观红楼梦,凡是贾宝玉出场,都是处处为别人着想,从不管自己是否委屈。他不管自己手被烫了,还要问别人疼不疼;自己被淋得成为落汤鸡,还在担心别人被淋。因为他认定“山川灵秀”只钟于女子,而自己只是“渣滓浊沫”而已。贾宝玉不是一个革命者,他万分厌恶那个迫害‘清净女儿’的污浊世界,但他却又依赖着那个世界;他不敢反抗那个世界,他爱着林黛玉,却不敢明着给老祖宗贾母讲;晴雯被冤枉,明明贾母是颇赏识晴雯的,他只会在怡红院哭,以自己的一腔情怀去探望他,却不会去求求贾母。这一切与纳兰容若的情况又是多么神似!

纳兰容若的父亲名叫纳兰明珠,官至太傅(相当于宰相),可说是位极人臣。但此人庸俗卑鄙,而且贪财,和纳兰容若那种清高绝俗的性格,正是极端相反。他父亲的所作所为,都令他听不惯,看不惯,可是在封建的压力下,他又不能公开地反抗父亲,他的精神上的郁闷大概就是从此而来。

另一方面,纳兰是个多情的人,但在爱情方面也有很多不幸。他与妻子卢氏感情很好,纳兰容若在十八岁的时候曾写了一首《浣溪沙》
浣溪沙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权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这大概是新婚时写的词,描写了妻子的可爱,并把爱情都付给了自己。但不幸妻子在纳兰23岁时去世。纳兰写了不少催人泪下的悼亡词,前面在引‘钱静方先生在《红楼梦考》一文中’中已经引了其中三首。纳兰的爱情词,既有他思念妻子的描述,也有想象闺中女子想念他的描述。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纳兰的词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年轻时有一青梅竹马的恋人,有人猜测该女子是纳兰的表妹,与之曾有婚约,后被选入宫中,但情深不泯,纳兰未入值侍卫时,曾乔装僧人入宫探视等等。当然这些传说并没有史料可以证实。但从古代男女社交并不能公开的情况下,少年男女能够来往的只能是自己的表亲。

大观园中能与贾宝玉交往的异姓女子也只能是他的表亲。并且从元春被选入宫中去做女史,薛宝钗到京城来也是为了应选才人善赞之职的情况来看,纳兰的表妹被选入宫中也是有可能的。看上去纳兰与这个恋人在婚后还碰到过多次。看他写的《虞美人》词:

虞美人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粉秋跫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曲阑’或‘回廊’正是纳兰与恋人在青梅竹马时在一起玩耍的地方,‘曲阑深处重相见’‘回廊?寸相思地’,词中一次又一次提到这地方。还有第二首中的银床,指的是井架。好像纳兰与恋人也常在井架旁玩耍,后又在井架旁重逢,如另一首《如梦令》所说的。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由于对现实的看不惯,自己婚恋上的挫折,纳兰深深感到人生的苦闷。他的词《东风齐着力》充分表达了这种情绪。

东风齐著力
电急流光,天生薄命,有泪如潮。勉为欢谑,到底总无聊。欲谱频年离恨,言已尽、恨未曾消。凭谁把,一天愁绪,按出琼箫。 往事水迢迢,窗前月、几番空照魂销。旧欢新梦,雁齿小红桥。最是烧灯时候,宜春髻、酒暖蒲萄。凄凉煞,五枝青玉,风雨飘飘。

电急流光,是指光阴如间的意思;青玉,指燃烧的灯。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无可奈何,无法消除的愁思的情绪。

一般人很难想象,一个相国公子会有这样满腔的愁绪。这与一般人很难理解贾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似狂。”类似。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纳兰容若有明显的离世思想,有关这方面的词不少,他把跟着皇帝出巡看成是不能忍受的苦差。在随驾外出时写的诗,都是充满忧伤的,如:

临 江 仙(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曾记鬓边抖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秋海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秋海棠科。此花叶大棵矮,背有明显的红丝,花小,聚生、粉色。又称“八月春”.“断肠花”。据传说云:古代有一痴情女子,被遗弃后,伤心落泪,其泪水落地。即生出此花。作者或护驾塞上,或奉命出使,于塞外得家书后感到自己与秋海棠一样已经断肠。又如

如 梦 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这里穹庐即毡帐。狼河又名白狼河,即今辽宁省之大凌河。纳兰睡在毡帐中,看着摇摇星空,耳听涛涛河水声,短短几句,写尽了夜不能寐无可奈何。

纳兰盼望着过远离人世的幽静的生活。康熙二十三年(1684),纳兰的好友顾梁汾南归三年整,纳兰特修建茅屋三楹招他回京。写了《满江红》一词记此事。词中充分表达了纳兰淡泊功名,欲效陶渊明等先贤的心情。

满 江 红(茅屋新成,却赋)
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尘土梦,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闲?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

这里,尘土梦,蕉中鹿有一典故:《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被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被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被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辩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信任)士师之言可也。”后以此典成“蕉中鹿”“蕉鹿梦”等词语,形容世间事物真伪难辨,得失无常等。

康熙二十一年(1682),纳兰随皇帝东巡,在山海关停留,写了《浪淘沙(望海)》:

浪 淘 沙 (望海)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鳌无? 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莲壶?

词中以惊喜的心情,豪迈激越的笔调,又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铺陈渲染,写出了对海外仙山无限的神往。有人认为这首词一改原来词中充满伤感的基调,其实这正是反映了纳兰厌恶世俗世界,对虚无缥缈的神仙幻境的追求,这与曹寅写的《游仙诗》具有很类似的心态。

红楼梦中,那位含玉而生的、在贾母等人的心中像金凤凰一样的贾宝玉,虽然有一个可供他与姐妹、丫环等玩乐的大观园,但是他没有出路,他的心是苦的,他的希望只能是:“…只求你们守着我,等我又一日化成飞灰,── 飞灰还不好,会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又说:“…比如我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体飘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无法摆脱世俗的困扰,只能以化灰化烟来解脱自己。最后除了跟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到大荒山去的还能有什么呢?

只要略加比较,就可以看出,贾宝玉这个文艺形象是多么像是为纳兰容若写的。把纳兰容若转化为贾宝玉这样一个文学形象的作者是谁呢?

孙桐生 (1824--1904 )字筱峰,四川绵州(今绵阳市)人,晚清著名的红学家、著作家、刊刻家,即在《甲戌本》上有不少眉批的左棉痴道人。认为红楼梦可能是康熙年代的梁佩兰(1632-1708),姜宸英(1628-1699),顾贞观(1637-1714)等人写的。因为这些人都是纳兰的好友,当时假馆容若。这些人都是有名的诗人,很有文才,生于明朝,可以说是明朝遗老。这些人有没有可能会把他们英年早逝的好友纳兰描写成贾宝玉呢?

关于姜宸英与顾贞观前面已经作过介绍。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郁洲 。广东南海捕属(今广州市荔湾区)人,清初广东名诗人 ,.岭南七子”之一 。梁佩兰亦善作词、书法、绘画 。词作被誉为清初粤词大家 。书法合李邕、苏轼、米芾三家为一体而自成风格。梁佩兰则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得授翰林之职。这些人虽然与纳兰很友好,但都是热衷功名的人。他们与纳兰是完全不同的人,不可能理解纳兰的苦闷。文学创作中的主人公,必然与作者有某些共同之处。因此以纳兰的某些思想、品质作为素材创作贾宝玉只能是曹寅。

曹寅与纳兰一样都生在富贵之家,曹寅与纳兰一样厌恶官宦生活,曹寅与纳兰一样喜欢结交那些从明朝遗留下来的诗人,曹寅与纳兰一样有出世的思想。曹寅在其《恒河》一诗的小序中曾有:“因悲世路之险,嗟行役之苦,”强烈思想,见到在深山环绕中的一户人家,感到‘恐是秦时避世人’像是到了世外桃源,很想过这样安静的生活。

是不是曹雪芹也能根据纳兰的素材创造出贾宝玉来呢?要是没有曹寅的初稿,曹雪芹不可能有这样的动力与想象;假如有了曹寅的初稿,曹雪芹是有可能去熟读纳兰词,完成贾宝玉的形象。我有这样的想法,曹寅写下的《金陵十二钗》只是确定了贾宝玉、林黛玉等等主要的人物性格与轮廓,写的大概是笔记式的,或传奇式的。类似《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而且用的是文言文,或半文言。曹雪芹虽然年轻,但经历了曹家的败落过程,被抄家的痛苦。他拿到了祖父的《金陵十二钗》与洪升(?)的《风月宝鉴》,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大力修改、综合、写成(只说批阅增删是自谦)现在的红楼梦。他尽量去掉一些《风月宝鉴》中太淫猥的描写,把秦可卿、王熙凤都去掉一些糟粕,(像王熙凤与贾蓉、贾蔷的暧昧关系),放到十二钗中去。将《金陵十二钗》与《风月宝鉴》中的两个大家庭,合成为荣、宁两府。这样赋予了红楼梦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用通顺的白话文、口语改写了很多情节。

我估计后四十回没有任何初稿,完全是曹雪芹写的,因此写得很慢。也许《风月宝鉴》有一个主人公穷愁潦倒的结尾。但曹雪芹不要这个结尾,因为它不符合以纳兰容若为模特的主人公的意志,也不符合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许有人以为曹雪芹很穷苦,应该写什么‘要饭’或‘看街人’‘打更人’之类的情节。其实他按照自己清高的气质,决不会写这样的贾宝玉的下场;何况贾宝玉是纳兰容若的化身,他只能抛弃一切,撒手人寰,回到灵河畔去找绛珠仙草。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索隐派的鼻祖是乾隆, 因为他的一句: 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看过3种关于纳兰容若的爱情故事. 但都不外乎青梅竹马的恋人入了宫. 因此他一直抑郁不已. 他的恋人, 很有黛玉的影子 (或者其实是黛玉有她的影子)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4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5-16 07:59 , Processed in 0.10478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