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31|回复: 3

网络与狂欢:一种文化策略的可能性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1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内容提要:本文粗略回顾了网络研究的里程,指出目前网络研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就是网络与人类类生活本质的联系,进而言之,就是网络给人提供的是何种自由及其可能性。本文从更广泛的文化视角来探讨网络自由的本质、社会意义及其与时代精神的互为观照,主要是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视角,撷取网络社区大量语料作微观考察。认为网络传播具有狂欢本质,它是人类现实自由追求的一种历史样态,它对人的现实自由的实现既起推动作用,又有阻碍作用。
     关键词:网络自由 想象 巴赫金 狂欢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与迅猛普及,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以及在线生存日益成为大众化的日常体验,人类传播开始进入“第二媒介时代”(波斯特)——网络传播时代。这种特别的传播技术与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族群与个人的经验感觉模式、生活方式与类生活本质,其所产生的震荡引起人们毫不间断的关注热情。
     最初,人们不厌其烦地论证网络传播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如:信息流动之快捷,交流之适时、互动与双向,信息之海量,聚集多种传播类型之优势等等,人们普遍为此欢欣鼓舞。这时,关注的重点是网络技术对传播本身引起的革命性变化。
     继之,人们集中关注网络传播对人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影响,人们对此的评价有喜有忧。好的方面如:新型的无障碍的人际传播,知情权的更大可能的保障等等;坏的方面如:长期痴迷于其中对身体与道德主体的败坏,垃圾信息对社会道德风尚的腐蚀,在线生存对现实生活的挤压导致真实人际关系的疏离等等。
     近些年,人们关注的重点有二,一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诸环节、要素进行大量微观研究,二是对网络传播与人类整体生活的关联的思考。微观研究集中于:网络中把关人角色扮演方式,网络议题产生与衰败规律,网络议程与传统大众媒介议程的关系,网络传播的效果,网络语言的特点与流通机制,传播主体的文化社会心态等等。在网络与人类整体生活的关联方面,信息安全与信息霸权等问题一直倍受关注,主要放在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框架中思考。但关联的核心问题还是网络促进民主、自由理想的可能性,处于对立两极的观点立场鲜明,碰撞尖锐。一种认为人类苦郁追寻的民主和自由指日可待,一切尽在“掌”握中,另一种认为这种技术使控制加强,争取民主、自由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者虽然各执己见,但存在的问题却是共同的:一是往往将民主、自由视为不言而喻的实体,以为只要信息公开、交流渠道畅通、表达自由,民主自由就伸手可及,殊不知民主自由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历史运动;二是忽视民主、自由的其它内涵——如:参与、影响决策,行动自由以及与此相关的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夸大网络对民主自由(表达)的贡献或阻碍,把网络变成这个问题唯一的或最大的因素,忽视实现自由民主的多种社会条件。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深刻洞察颇能启迪我们,他认为自由的实现不止需要争取外部条件——书报检查令的废止,内部限制——人们不愿表达、麻木僵化的文化心理状态的解除也殊为关键;三是将自由民主一劈为二,与此相关的公民权利因令人不快而被取消,民主、自由窄化为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又窄化为消费(网络中是符号消费)的自由;四是停留于“在线自由”的表象,而少有对网络自由的本质及其鲜明的时代文化烙印做考察,对这种虚拟自由与人的现实自由追求的关联也鲜有涉猎。
     因此,推进并深入研究网络与人类整体生活的关系十分必要,本文拟从更广泛的文化视角来研究网络自由的本质、社会意义及其与时代精神的互为观照,主要是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视角,撷取网络社区大量语料作微观考察。认为网络传播具有狂欢本质,其形式是虚,但其精神气质是实——是进行现实自由追求的一种文化策略。本文持一种辩证的观点,认为网络自由是自由的历史运动的一个阶段,它既是积极的又是消极的,既对人的现实自由起推动作用,又有阻碍作用。这绝不是含糊其词,正如马克思所言:异化和异化的克服走着同一条道路,也诚如黑格尔所言:真理是所有参与者为之酩酊大醉的一场豪饮,阿什德更是宣称:“传播给人更多自由,也允许更多控制和监视”[1 -P163 ]。任何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带给人们无限荣光、增进人的自由的同时,也让人饱尝新的痛苦,绝对的幸福(或自由)与绝对的痛苦(或控制)都不单独出现,关键是有反思的自由,“自我反思能够把人从依附于对象化的力量中解放出来,自我反思是由解放的认识兴趣决定的,以批判为导向的科学同哲学一样都具有解放的认识兴趣”[2-P 123]。
     本文的网络传播是指个体借助网络平台,通过个人主页、网站讨论版、聊天室以及QQ等多种途径发布信息、发表评论和进行文学创作的行为,学术传播、电子商务以及专业机构发布的新闻因其与传统的信息发布模式相似而不做考察,本文所指的自由不仅指表达与传播自由,而与政治解放、克服异化、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合理发展、达到本真生活同义。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巴赫金狂欢理论及其价值

巴赫金在各个学科广受关注,其“狂欢”理论更是引起人们在多学科中进行应用研究。狂欢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反抗霸权力量、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
     (一)狂欢历史及其演变:狂欢是西方世界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狂欢式的节庆生活有史以来就在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罗马的农神节到后来的狂欢节、愚人节,都充满狂欢本质。但这种在中世纪人们生活中尚占有巨大位置(一年中的1/4时间)的狂欢生活在文艺复兴后衰微;17世纪以后,节庆生活被国家化,变成歌舞升平的庆功会,同时被日常生活化,狂欢逐渐丧失了全民性、自由性和乌托邦的向往,人们“自己的世界(狂欢生活——笔者注)成了异己的世界” [3 -P 46];巴赫金认为19世纪以降的时代因感性的狂欢生活的退化与消失更是一个麻木的哑巴世界。
     (二)狂欢的本质与特征: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前提是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敬与恐惧。而第二世界(第二生活)则是狂欢广场式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4 -P321],这是平民大众的世界,打破了阶级、财产、门第、职位、等级、年龄、身份、(也是性别——笔者补)的区分与界限, “国王”也被打翻在地,小丑加冕成“王”,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对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亵渎、嘲弄、戏耍、贬低、歪曲与戏仿。而一切非平民阶层要想在第二世界生活,只有放弃在第一世界的一切权力、身份、地位,才能够为第二世界所容纳。这是“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是暂时通向乌托邦世界之路”。[4- P 295]
     北冈诚司[5- P 13]把狂欢的世界感受概括为:
     1、脱离体制;2、脱离常规,插科打诨,从等级秩序中解放出来,形成人-人间的相互关系的新形式;3、充满对立的婚姻:神圣-粗俗,崇高-卑下,伟大-渺小,明智-愚蠢,国王-小丑颠倒;4、充满粗俗化的降格,狂欢式的污言秽语与动作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模拟、讽刺。
     (三)狂欢的参与者:“是人民整体,但这是自发的、以民间方式组织起来的整体,外在于并违背它所处于其中的整个现存的强制性社会经济制度” [4- P 9],人们生活于其中,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分,“没有舞台,没有脚灯,没有演员,没有观众……这是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任意)的形式” [4- P 11]。
     (四)狂欢广场:是狂欢剧目与狂欢语言演出、展示的舞台,街道、教堂等等都可以成为广场;广场更多是全民性、大众性的象征,那是毫无顾忌的随便亲昵接触的状态与时空,是与他人产生绝对共鸣的场所。
     (五)狂欢语言:不拘形式的狂欢语言是制造狂欢气氛和狂欢感受的关键,包括加冕与脱冕,易位、换装,改变身份、角色,不流血的身体攻击、打嘴仗,各种骂人话,顺口溜、神咒等等,是江湖郎中与商贩式的语言,充满吹嘘与言过其实的“最最最最……”喜剧式的打赌与发誓。巴赫金认为这是这些语言充满狂欢感受,充满对官方世界的反叛。
     狂欢生活是异化暂时消失的生活,它使人们获得战胜对彼岸、对神圣物、对死亡的恐惧的力量,获得抗拒人间权力和压迫因素的勇气;它充满了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表现出强烈的反体制、反权力、反规范的自由的朝气蓬勃。这与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想象的乌托邦,与马尔库塞对“造反功能”的鼓吹,与当代人们所热衷的主体间性不谋而合。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几千年来,严肃文化(官方文化)一直在压抑、消解着大众的诙谐文化,诙谐文化也始终在抗争、解构着严肃文化的一统天下。“狂欢”实际上是平民为了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世界而演绎出的文化策略。因此,“狂欢”有着不朽的生命力量,即便处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内,依然能够唤起反响与共鸣。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在线狂欢

狂欢演变的历史是严肃与诙谐分裂的历史,是狂欢意义狭窄化、庸俗化、贫乏化的历史,也是国家制度加强、现代理性主义逐渐流行的历史,是人的精神与文化生活分裂、异化加剧的历史。现代人虽然还保持着各种节庆,但其官方化和日常生活化远甚于巴赫金时代,节庆成为繁华铺张的各种政治庆典(而官方节日只能“将现有制度神圣化、合法化、固定化”[4- P48],成为报复性消费狂欢的黄金假日;现代理性主义的一统天下与老态龙钟也更严厉地窒息着人的生活,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却不会停止。因此,不变的是反叛,改变的是反叛的形式与策略。
     如果说,十九世纪初狂欢的笑“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怪人在教堂里的怪笑”[4- P175],那么,20世纪后期,人们现实的笑与诙谐则变成了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纵情恣肆,网络技术的特点与人们在网络上的现实表现都显现了狂欢的本质,网络成为人们摆脱各种压制力量与繁琐无趣乏味的日常生活的方式,成为过第二种生活的广场。
     (一)网络狂欢化:现实生活是围绕一个个中心运转的环状结构,人们按体制安排的秩序扮演着他们各自固定的角色,按照体制要求思考、言说与行动,任何出格都将以个人被社会孤立、遗弃、惩罚为代价。而第二媒介时代则颠倒、反转了这一切。在网络社区里,人们实现了“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7-22],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自由自在,不拘形迹的广场式交往”[6-P242],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表达权利与自由,每个人同时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上网的时间与所要加入的社区,发表任何自己想说的话,寻找攻击、嘲弄的对象,不拘形迹地自由地亲昵地接触;在开放的网络里,没有谁拥有天然的霸权,凡人可以说话,弱者尽情狂欢;参与狂欢的人只有一个身份——网民,没有国籍、等级、年龄、性别的区分,现实的管理者、位尊者、灌输者、正统观念的裁判者要加入网络社区也必隐去了身份,遵循网上狂欢的种种游戏规则,否则,难以在网上生活;这时,每个人都有机会受到尊重,现实的物质压迫与精神压抑都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得以宣泄,人们感到放松、自由、平等、安全、无所畏惧。真的是出现了“暂时通向乌托邦世界之路”。
     (二)网络的狂欢语言:网络社区不同于一般的社区,一般社区是由人们通过真实的物理空间进行活动的意义关联体,既有物质互动又有象征互动。而网络社区纯粹是经由传播行为构建的,仅有符号互动,以在线身份生存的赛博人群虽有真实的人类属性,但却很少扮演真实的自我角色。因此,狂欢生活中的作为表现狂欢意义的各种符号——语言、动作和剧目在网络狂欢中仅仅表现为网络(符号)语言,其主体能量释放、个性张扬、严肃消解、加冕、脱冕、易位、换装等等都是通过网络语言来表现的,但这并不妨害其狂欢本质。
     网络语言的产生有技术需要(适应网络传播的快速),但更主要是在网络社区的特殊氛围里对现实大胆直接发言的需要。网络语言种类繁多,这里指网民们上网交流时使用的不同于现实语言的语言,如:网民在聊天室、bbs上以及网络文学上的的常用语言。这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句式、表达方式与语气等方面都与现实语言有巨大差异,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及其意义已有多人讨论过且不是本文的关注点,本文仅处理网络语言的狂欢意义。
     1、 语言布置场景:
     ● 加冕、脱冕、易位、换装:真实的广场狂欢中,这一切的发生都是肉体的人采用物质的道具实现的,而在网络狂欢中,则是通过主体赋名进行的。这种赋名本身就具有狂欢的倒转、戏仿、嘲弄、夸张、颠倒,而不同于现实的赋名,如:芹菜妹妹、看一眼就走、大尾巴狼、怒不可遏、衣着不整、克林顿、冰咖啡、Badfinger、楚留香、飞起一脚、飘721、绿极极、小笨笨、开往春天的地铁82……。网民们在文字做成的面具下恣意扮演英雄、魔鬼、淑女、荡妇、总统、乞丐、贤德者、无耻者等角色,降格粗俗的名、矫揉造作阳春白雪的名都充满自嘲与他讽,对立的婚姻结为一体。
     ● 狂欢的感性动作与身体性接触:网络的线性平面难以实体地呈现狂欢节中人们肉体的亲昵接触与不流血的身体攻击与战斗,但创造性地采用各种符号来逼真模仿这些场景,如:一些具有攻击性的动词的转用,“涮”、“开涮”、“对着涮”、“掐”、“掐到底”形象地表示损人与相互损害的粗鲁;“拍砖”、“灌水”形象地表现挖空心思创造与高声宣讲无聊浅白之语的恶作剧。还大量创制使用表情与表意符号来模拟现实人们的感官动作与身势语,如:*∧挤眉弄眼,ィ骸)笑,:—p吐舌头, (o)(o)非常吃惊等等,这些卡通式的脸庞,增加了互视、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增添了动作性、在场感、即时感。
     2、不拘形迹的广场语言:巴赫金不满意语言学把活生生的语言排除在外的做法,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 [4- P214],“所有诸如骂人话、诅咒、指神赌咒、脏话这类现象都是言语的非官方成分”[ 4- P182],“言语的等级和客套(即官方交往中的言语标准)并未波及到广场吆喝的言语” [4 -P214],广场言语摆脱了“规则与等级的束缚以及一般语言的种种清规戒律,而变成一种仿佛是特殊的语言,一种针对官方语言的黑话。与此相应,这样的言语还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不拘形迹地进行交往的群体,一个在言语世界里坦诚、直率、无拘无束的群体” [4-184]。从巴赫金的判断来看,网络语言是标准的、最彻底的狂欢语言,是传统语言的“造反者”;它也具有行话、俚语、黑话的典型特征,看不懂它就难以加入这种狂欢仪式,这正如国王如果不放弃刻板的语言规范与严肃的言说方式将无法加入狂欢仪式一样。笔者有过多次这样的体验——用规范词汇、句法、语法、句式上网交流,通常无人理睬或被人嘲笑。
     网络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有个性、呆板套话少、人情味浓、亲和力强;它们或幽默,或嘲讽,或骄情赞美,或言不由衷地咒骂,打情骂俏、吹嘘、炫耀、插科打诨无所不用其极;它们思路跳跃、语意断裂、滑转任性,却又可能机巧横生;不那么正经,也从不高尚,但却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自由。
     (1)语言形式的狂欢性:网语的形式绝不循规蹈矩,充满对规范的嘲弄,扰乱了传统语言的秩序。
     ● 不遵循现实每一种符号的使用场景与组合要求,而是文字、图片、照片、数字、英文、拼音、图形、标点、运算符号任意组合与表意,随便链接和镶嵌,自由粘贴和插入,怪词、错字、别字、病句变成了幽默与调侃,从以下这道网上流行的“网语扫盲班入学考试”的试题可见一斑:“泥表酱紫PMP,小心偶给泥彩色笔。8147,偶只是粉想让泥开心。偶有事,==。”,这段文字的准确意思是:“你不要这样子拍马屁,小心我给你点颜色瞧瞧。不要生气,我只是很想让你开心。我有事,等一等”。
     ● 对常规语法、句式的突破,不讲究词性搭配,不注重结构完整,如:常在一句话或文章的标题末尾添加并无实在意义的成分“……的说”,“今天晚上谁去听音乐会同去的说”;还在句末常用“喔、噢、的噢”等娇弱嗲气的语气词语缀,如“这是这次压轴的好东东,一定要看看哦!”,还有“貌似……”,或单独用或与别的词合在一起用,“:-)貌似不错”,表示有保留的赞同。
     ● 对话文体散文、诗歌、戏剧不拘一格,多用短而口语化的句子,句子缺略、语义断裂跳跃现象极其普遍。
     (2)语言内容的狂欢性:
     ● 对白插科打诨:欢迎酸菜鱼,酸菜鱼,酸菜鱼,我最爱吃!(某网友深情地写道)/我有狐臭,你也敢吃?(酸菜鱼回答)
     ● 反讽:“菌男”、“霉女”与“俊男、美女”谐音,“菌”“霉”使人想到过期、变质,反其义用之,指相貌丑陋的男女,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也有采用粗俗、恶毒、诙谐的文字组成大白话的,无情地针砭社会时弊,“黑板报”网站主编红心杀手有一篇著名的网上文章叫《猪.com》:“蹄及生活每一天,将养猪进行到底,上猪.com送猪圈。今天你有否上猪.com?你不上猪.com说明你是猪,谁不上猪.com谁是孙子”,对各网站的市场宣传口号予以辛辣讽刺。
     ● 对骂互损:这是个恐龙横行的时代,7456!(恰似你的温柔)/青蛙更多,你这个286。(风中玫瑰)
     ● 表示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亲昵:网上多用表示亲如一家的称谓,如: JJ(姐姐),GG(哥哥)DD(弟弟),“东东”(东西),YY(衣服)等。
     ● 文风矫情、浮华,辞藻精美,情感汹涌,咏叹不尽,充满夸张、无病呻吟、骄饰、喜剧式的打赌与发誓、江湖郎中、商贩式的吹嘘、炫耀:
     例1:“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例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I服了U!”
     例3:“如果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例4 :“我寻名山访高友,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神功告成,习得小挪移的无上武功心法一套,从此以后无论何时都可以享受3kb/s左右的高速度下载的快感了。”
     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语段与巴赫金列出的典型的广场语言(拉伯雷《大事记》的前言与序言的结尾)惊人相似,充满打赌、发誓、咒骂与唠叨:“难道这什么也不算么?你们去给我找一本书,不管是哪种文字,不管属于哪类学科,只要他能有这种功能,这种特性,这种笑里就行,我情愿出半品脱肠子。没有,先生们,没有这种书。我这本书是找不到的第二本,无可比拟的,独一无二的。即便把我送进地狱的火里,我也是坚持这个说法。不过不是随大溜,而是“专门”这种做,假使有人说有的话,你们可以直截了当地把他们当作骗子,宿命论者,虚伪骗人的诱惑的人”[4-176]。
     ● 文风刻薄、语言粗痞:网络里充满骂人的脏话,这是肮脏对崇高的胜利,如:“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这种 为许多语言文字专家与社会教育工作者忧心不已、要求纯净的肮脏话却是巴赫金分外看重的广场狂欢语言,真是极致的颠倒!
     再来对比巴赫金称为典型的狂欢语言的一段话(拉伯雷《大事记》的序言
     结尾):“如果我在故事里说过一句瞎话,我情愿把灵魂、肉身、五脏、六腑全部交给十万篮子小魔鬼。同样,假使你们不完全相信我在这本《大事记》里所述说的,就叫圣安东尼的火烧你们,羊痫风折磨你们,闪电劈你们,腿上生疮瘸着走,拉痢疾骨瘦如柴,浑身颤抖,肛门发炎,线所多玛、蛾摩拉那样被硫磺、大火、深渊吞没”[4-187]。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想象的自由与自由的想象

在西方六十年代的激进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走出书斋,将学术政治化,节庆的恢复成为许多人的斗争策略。譬如:鲍德里亚的老师列斐伏尔强调节庆性的恢复对人的解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认为只有风格化节庆的恢复才能使人摆脱日常生活的平庸、乏味、劳苦和畸形怪状的消费现状,才可使人们重新体会到自由平等,恢复创造力、想象力。因此,当时的学生造反运动被视为节庆恢复而为知识分子所赞赏。然而,当人为地煽动和发起这种带有狂欢性质的运动的结果仅仅成为一种生活恶劣情绪的发泄或成为政治利益争斗的工具时,则给现实生活带来了灾难性后果,谈不上任何解放作用。列斐伏尔晚年对节庆问题作了深刻反思,对中国文革这种众人狂欢、打倒一切的节庆活动的态度摸棱两可。
     现时代已远不同于六十年代,这是一个政治学术化继而政治虚拟化的时代,是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武器的时代。“在线狂欢”所达到的自由似乎为鼓吹节庆恢复的解放作用的人们所遇到的理论与实践分裂提供了完美的弥合答案——既造了反,达到暂时的解放的目的,又对现实毫发无损。
     确实,网络狂欢消解了道德、法律原则,使人们达到了自我解压、情绪宣泄的目的,张扬了人的自由个性,这对现实中难以找到宣泄出路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必要的自由;同时,在后现代的奇妙景观中,网络又是无路可去的人们最现实的乌托邦。
     然而,这种虚拟的自由越是现实,现实的自由越是无望。这种自由起到的持续不断的减压阀作用,又恰好是现实控制永久性最安全、最经济的策略(解除控制恰好成为控制的最好策略)。马克.波斯特在《网络与民主:互联网与公共空间》中指出:“当今的民主形式肯定不会履行自由和平等的诺言。” [8]
     从单纯的交流来说,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作为社会合理化的前提,认为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必满足理想的言语情景,即: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网上自由传播对话的背景却是虚拟的,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理想的言语情景不具备,交往行为与社会合理化无从谈起。
     在文化的意义上,这种自由只能暂时充饥,无论怎样狂欢,也是平面的、线性的。不但征服的结果是虚拟的,而且征服的场所、目标、手段都是假想的,充满了唐.吉科德式的悲剧。鲍德里亚揭示了这种自由出现的社会与时代场景,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功能物的功能性社会,人们只有功能性动作,而非象传统社会人的动作那样充满体力与能量,“功能性因此不再是真实工作的施与,而是一个形式对另一个形式的适应,并且是经过此一程序,成为真实各种程序的省略、忽略” [9- P53],“形式的完成将使得人成为它的力量的纯粹关照者” [9- P55]。马克思也早已感叹道:“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10-P4]。网络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成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并只产生功能性动作的技术之一,因此,这里“充满满足和失望。它有问题地隐去了威胁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真正冲突”[9- P152]。
     由于在网络上缺乏报复的具体目标,人们对网络上的一切象征性敌人和目标可以展开火力猛烈地战斗,这种战斗产生的快感也是虚拟的。那个投射着真实自我的虚拟主体不断地尖叫与狂笑:看!我呐喊了,看!我流血了,看!我胜利了。对自由的想象力的强大无边和精神历险的无往不胜是以自由行动的萎缩为代价的,因为,“存有的自由是危险的,因为它会使个人站起来反抗社会。但是拥有的自由(网络自由为此种——笔者注)则没有攻击性,因为这样的自由可以进入(体制的)游戏中,它自己却不知情”[9-P207]。
     网络自由其实是后现代符码场景中自由的表现形态。这场景是“虚幻的欣快症和闪亮的、无深度的后现代城市景象的光泽,反射出一个被剥夺了感觉的世界”[11- P286],“符码无所不在,它将告发、压制并最终破坏为处理当前的社会问题所做的任何努力”[12- P233]。这时,符号,只有符号!物品、关系、革命都被作为符号消费。在网络社区里,我们看到批判与革命成为文字游戏,成为无所指涉,“革命的要求是有活力的,但是无法在现实中自我组构,它便在革命的理念中自我消费 ……,革命这时便在一种排列组合的术语中,在一种未经中介的词汇中被指涉,在其中,它被当作已经完成,在其中,它“自我消费”[9- P226]。网络社区本身 “缺乏过去那种曾是民主政治母体的交互式实践的一个基本层次” [12-P235],政治实践变为精神历险,社会变革成为虚拟活动,自由成为想象的异邦。而现实社会虽然存在一个交互式实践空间,“但不再用做政治讨论和行动的组织中心”,电子传播方式“取代了老式的政治场所” [12- P235]。
     在鲍曼看来,社区(共同体)是一个为人们遮风避雨的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使人们相互依靠,诸种情感体验共享、互助、共勉。网络社区具有这种理想情景的表象,但是,实际却是一个“妄称为共同体的集体”[13- P6 ],不过是“一个人们还希望能找到的天堂”。它假装正义、梦想已经实现,要求人们无条件忠诚。网络共同体虽是避难所,但人们在这里却难以“培育出相互尊重”[13- P151],其结果反而是隔离区,“成了社会分裂、社会碎片化和社会沦丧的实验室” [13- P152]。这,恰好意味着共同体的不可能。我们梦想理想的共同体,但它并没有让我们离它的现实更近一些,因此,“我们就继续梦想,继续努力,继续失败”[13- P179]。
     因此,网络虽然狂欢,但却是孤独的狂欢;在线虽然自由,但却是暂时的、不稳固的自由。因为主客体关系扭转,主体被客体、被符号吞噬,主体的反思力已不存在。下面的段落是一个网友的内心独白,这反映了许多人的代表性心理:“网络自由来自我们的虚空(无味的生活),也存在于虚空(这么个王八蛋叫网络的东西)。想象着网络的自由,然而,网络的自由名存实亡,因为其充其量仍然属于自言自语(我认为自由应是集体中个人位置所得到的尊重,而非自我独立的自在;也就是说,我所要的是自由主义,而非“自在主义”),它不能带给我们任何物质的帮助和精神的抚慰;它的最大贡献就是拓展了我们的虚空与空虚,……其本质接近于僧侣和旷妇怨女的境界。我们敲击键盘就如同他们手拈佛珠、夜数铜钱。可以自封为“大师”、“天才”,面对现实强加于我们的势力时,我们却流露出虚弱。……,是现实失败后的替代性快感,但却是自欺欺人的”。
     就用弗洛姆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吧:“唯有当我们有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时,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力才有意义;唯有当内在的心理状况能使我们确立自己的个体性时,摆脱外在权威性控制的自由才能成为一项永恒的收获” [14- P170]。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1 02:34 , Processed in 1.694183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