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871|回复: 0

有本书不可不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22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版权所有:风之末端



有本书,昆明人不可不读!
在海外和港台,如果要问华人是怎么知道云南昆明的,很可能十之八九的华人会告诉你:《未央歌》!

《未央歌》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鹿桥。鹿桥本名吴纳孙,一九一九年生,原籍江苏武进,卒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先后就学于西南联大及耶鲁大学,系美术史专业博士,以后就教于美国几所大学。著有《未央歌》(长篇小说)、《人子》(短篇小说集)、《忏情书》(早年作品集)、《市尘居》(近期作品及评论集)等文学作品,其学术论文多以英文出版,部分译成其他文字,曾被列入美国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二零零二年三月十九日病逝于美国。《未央歌》写于一九四五年,但直到一九五九年才在香港出版。出版后大受好评,八十年代,在海外华人青年最喜爱的中文小说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在今年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评选中排七十三位,在戴厚英《人啊人!》、王小波《黄金时代》之前。

《未央歌》在整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奇怪的,一方面获得过很高的评价,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和鹿桥的《未央歌》看作是抗日战争和战后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而《未央歌》“尤使人神往”,他说:“从某种意味说,《未央歌》使中国小说的秧苗,重新植入《水浒传》、《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土壤,因此,根舒技展,叶绿花红,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

一方面该书又在大陆被打入另册或彻底遗忘,在一九八五年版赵暇秋、曾庆瑞《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荡涤小说创作中的各色逆流”一节中曾提到《未央歌》短短几句。看看这一节的标题就知道作者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了。

那么,《未央歌》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呢?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昆明西南联大的几个年轻学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恋爱、学习、救助难民、为国出力的故事。用赵暇秋、曾庆瑞《中国现代小说史》里的话说就是:“抗战加恋爱的新式传奇”。

反映西南联大的文学作品是很多的,如宗璞的《南渡记》、汪曾祺的一系列散文小说。但是,《未央歌》之所以同样值得推崇,是因为它历经岁月沧桑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可视之为永恒的东西。

大学时代的生活,是每一个人永远不能忘怀的。它活力四射、充满幻想、纯洁而单纯。即使是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青春仍然是激荡飞扬。《未央歌》里的主人公们,有着和今天年轻人一样的热情或憧憬,完善着自己,探求着人生的真谛。一个个在作者的笔下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可以这样说,《未央歌》一书中融合了作者对爱情、哲学、人生的思考和探讨,并将这些思考和探讨发挥到了一个高度。曾有评论家这样评论过:“这部写成于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是能够体现我国新文学在那个年代的艺术成就的,它是属于“五四”开辟的我国不断丰富壮大的新文学的序列中的。这种继承关系我以为首先是体现在小说中表现的人的觉醒和人对自身的探索。《未央歌》是一部人道主义的杰作,它对人的生存现状,对人格完善的探讨,对人的心灵痛苦的关怀和抚慰,对人生艰辛的浩叹,都进入到一个较深的层次。”

这并不是说《未央歌》是一本充满说教的理论书。在小说的语言叙事方面,《未央歌》也起得了惊人的成就。无论从故事的曲折,文字营造的气氛、对老昆明风光及民俗的描写,“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下创造了一种优美自由的文体。这种文体以古朴典雅、庄重祥和的文言节奏、韵律为基调,吸收严密、细腻的欧化句式长于表现雍容华贵的优点,以风清云淡或急管繁弦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来,便能左右开弓,张弛适度。”

作为一个昆明人,在《未央歌》里可以找到大量亲切的记忆。因为整个故事就是在老昆明的街道、地名中进行发展。我这里节录几段:(望各位不要说我是灌水)

“昆明的九月正是雨季的尾巴,雨季的尾巴就是孔雀的尾巴,是最富于色彩的美丽的。新校舍背后,向北边看,五里开外就是长虫峰,山色便是墨绿的。山脊上那一条条的黑岩,最使地质系学生感到兴趣的石灰岩,是清清楚楚地层层嵌在这大块绿宝石里。山上铁峰庵洁白的外垣和绛红的庙宇拼成方方正正的一个图形,就成为岩石标本上的一个白纸红边的标签。四望晴空,净蓝深远,白云朵朵直如舞台上精致的布景受了水银灯的强光,发出眩目的色泽。一泓水,一棵树,偶然飞过的一只鸟,一只蝴蝶,皆在这明亮、华丽的景色里竭尽本份地增上一分灵活动人的秀气。甚至田野一条小径,农舍草棚的姿势,及四场上东西散着的家禽、犬马,也都将将合适地配上了一点颜色。一切色彩原本皆是因光而来。而光在昆明的九月又是特别尽心地工作了。

 那么石壁下的昆明湖呢?湖上的风帆渔舟呢?是不是湖水别离了阳光,换却了明净的水波而映着渔火,闪着一条条金色的飘带了呢?渔船也借了红布灯笼一点点微光,照着汊港芦苇 间的水路缆到老柳堤下了?人也上岸到村店去饮三杯解乏的酒去了罢?

  透过了苍郁的古木枝条,看见天色宁静极了。晚霞,山水,花草,一切因日光而得的颜色又都及时归还了夕阳。什么全变得清清淡淡极为素雅的天青色。西天上那些不许人逼视的金色彩霞完全不见了。他们幻为一串日落紫色的葡萄也溶在朦胧的一片中了。这醉人的一切是昆明雨季末尾时每晚可得的一杯美酒。为它而沉醉的人们会悄立在空旷的地方,直到晶晶的星儿们眯着眼来笑他的时候才能突然惊醒,摸着山径小路,漆黑的夜色里,跄跄踉踉地回家。

  ……昆明的气候就是这样,早上天初明时,夜晚日刚落后,不管白天是多热的天气,这一早一晚,都是清凉凉地。这两道寒风的关口,正像是出人梦境的两扇大门。人们竟会弄不清,到底白天还是夜晚,他们是生活在梦幻里!怎么才因这阵寒风惊醒了这个梦而发现身已又在另一梦里了呢?正像话剧舞台开场与闭幕两度黑暗一样,叫人弄不清哪一个阶段里他才是真正不在戏里。

  夜当真来了。她踏着丘陵起伏的旷野,越过农田水舍,从金马山那边来,从穿心鼓楼那边来,从容地踱着宽大的步子,飘然掠过这片校园,飞渡了昆明湖,翻过碧鸡山脊,向安宁,祥云,大理,保山那边去布她的黑纱幕去了。夜当真来了,一阵冷风,枝上返归的小鸟冻得:“吱——”的一声,抖了一下柔轻的小羽毛,飞回家了。到处都是黑的。牧猪人赶了猪群回来,前面的牧猪人嘴里“啰,啰,啰,”地唤着,后面的用细竹枝“刷,刷,刷,”地打着。一群黑影子滚滚翻翻地从公路边,成行的树干旁擦过去了。公路上还有车辆,还有人马,也都看不见了。只听得“索索”声音,大概全想快点走完一天的路罢?

  这夜景是一个梦开始的情形呢?还是一个梦结束的尾声?这是才落下的一幕呢?还是将开的一幕?那些走动的声音就是舞台幕后仓忙布景人的脚步罢?这无时间可计算的一段黑暗就是幕前的一刻沉默罢?”


再比如这一段:

 “只要是在云南省就不论在哪个小县份、小乡村里都不难吃到三样用米粉作的食品。依本地土名叫来是:“米线”,“饵饣夬”,“卷粉”。饣夬字读“块”,吃食店里都用这个“饣夬”字。“卷粉”读“剪粉”。这是方言的关系。三样东西的做法在起初都差不多,先把白米淘净,煮一过,只要煮熟,不必煮烂,抟在一起,成了软软的一团。做米线时,只消把它从有筛孔的板中压过,那有平常粉丝泡开了那么粗细的一条条的白线,就是米线。不做成线,把它整个像做豆腐干那样压成砖样大一块整的,也差不多有砖那么硬的东西,就是“饵块”,饵块平时要泡在清水里,吃时再取出来切成片,或丝。不用时一定要泡在水里。切好的也至少要用湿布盖上,否则它失去水份就会干裂开来。卷粉是把已成米糊摊成薄薄一片有一个蒸笼那么大的一张饼。再蒸一下,然后卷成一卷。用时横着切下一截截的来。三种东西都可以有各种吃法,放的作料却差不多。有肉末的,叫川肉,有焖鸡的就叫焖鸡,这两种吃法最多。比方川肉米线,焖鸡卷粉之类,都是有汤的。此外炸酱的,红烧羊肉的等等不一而足。饵块因为是硬的,所以还有炒饵块的吃法,味道不让炒年糕。这些吃法全有很多辣椒在内。初来云南的沿海省份的人多半有点不习惯,但是用不了多久,他也会由了两腿走进随便一家小米线馆:“来碗川肉米线!”看大师傅用手抓作料就说;“少放辣椒。”大师傅若听不清楚,小伙计帮忙喊;“免红!”“免红”就是免辣椒的意思,他就要抗议:“要辣椒!”很自负地,又顺便饶上一句:“多青!宽汤!”那“宽汤”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汤多点,有辣椒也不怕!”“青”是说青菜,这菜则要看季节而定,春秋是豌豆尖,夏冬是菠菜,什么都没有时,韭菜是一定有的。云南青菜是四季皆多的,在冬季吃一碗鸡丝豌豆是一件平常的事。

  吃法原则是如上述,在实行上也很有改变,有的学生爱出新鲜主意,他硬逼了人家炒米线来吃,结果炒成一锅碎米粉,并且有许多干糊了贴在锅底上。这当然不便算做一种吃法。另外有一种冰糖饵块,或牛奶饵块,这也没有什么特别。三种吃法,原料差不多,故其不同之点实在是在感觉上,米线松软,滋味易入,卷粉稍有韧劲,卷成的卷儿煮开了便如宽面条儿。饵块最难嚼,可是也就是爱吃它那股子硬劲,觉得这才有个嚼头儿。另外有一种饵丝。做就的丝,细得很,偏有饵块硬!是鹤庆地方名产。就比较难得要算珍品了。

三种吃食都是很便宜的。而且几乎每条街都可以买到。文林街上有一家,原是在文林街一个叉路往南的钱局街上的。有一次大轰炸,毁了他的店,他马上在文林街口又开一个新的。 学生们喜欢照顾他,他也就特别讨好。于是生意鼎盛,而有了 米线大王的绰号。另外一家在南院东面,文林街,府甬道路口 上。也有人捧,便是米线二王。为了地点偏了些,吃的人总不 及这边多。其实学生们正在年青的时候也闲不下来去问什么烹调术。无非是谁肯多放调味粉,谁的米线就容易吃得口滑,就爱吃谁的。

  这些东西全是由一种小作坊制备好了,送到店里去煮售的。一斤米好做斤半饵块,或一斤十两左右的米线,卷粉。利钱全在生米和成品的差价上。小吃店就专在配料上打主意,这些年来物价日高,焖鸡之中难得有鸡骨头,多半是肉,且是牛肉,不过蒜瓣是不少的。川肉则乱七八糟的肉全放进去。好在学生伙食中根本不见肉,所以米线大王生意依然兴隆。而因此,他的炭火也更划算了。”

在描写昆明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凡是曾在过西南联大的作家,后来回忆昆明时,总是把最美好的记忆留给昆明。鹿桥亦然,在他的笔下,昆明是一个如同伊甸园的地方。看看吧,还在几十年前,海外的华人就凭着这本《未央歌》知道了昆明的美丽!

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知道了这本《未央歌》。当时只看到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以及一些段落。从这些零星的认识上,我意识到此书对于昆明的重大意义。那时我和几位朋友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此书改编成电视剧本,在昆明拍摄,然后发行到海外,保证能够轰动。(赚钱!)

但是当时连本完整的《未央歌》都找不到。改编从何谈起?直到前两年我到了香港,与一位文化界的前辈谈及此书,才知道早在九十年代初内地就正式出版了《未央歌》。而那时,我已经在西藏开始了数年的援藏生涯,就这样和这本书失之交臂!

等得到这本书的那一刹那,我好像觉得自己终于见到了一个多年前传说中的美女,她依然是这样的青丝红颜,而我,已经是一脸沧桑……

在香港,我终于了解到一些关于作者鹿桥的事情:鹿桥一直不愿意把《未央歌》改编成影视,他甚至要求《未央歌》这本书不能用简体字来出版。台湾歌手黄舒骏曾出过一张自己创作的专辑,这张专辑是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大作作为歌唱的主题,其中就有一支是《未央歌》,得到鹿桥的认可。后来黄舒骏向鹿桥提出了自己想把《未央歌》改编成电影的要求,鹿桥同意了。 但改编工作还未开始,鹿桥溘然而逝。内地歌星黄磊的一张专辑里翻唱过黄舒骏的《未央歌》。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我这篇文章不是专门介绍《未央歌》这本书的内容的,的确如此。《未央歌》的优劣,还是请大家自己去评判。在这里,我只是想揭开新文学史上被尘封了很久的这一页:曾有这样的一本巨著,它与昆明是这样的密切相关,可是作为昆明人,我们忘记它太久太久了。

天正在下雨,在昆明市区喧哗的声浪里,你是不是能关上窗,泡上一壶清茶,打开发黄的书页,听听这一曲悠长、悠长的《未央歌》?

…………
风之末端
于2003年5月21日凌晨雨中。昆明。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6 09:46 , Processed in 0.059089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