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鲁迅时代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中国要走何种道路?有三种方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走俄国人的路”。代表人物-李大钊,毛泽东。
军政,训政,宪政,德、意、日的路。代表人物-孙中山,蒋介石。
“少谈些主义,多研究问题”,一步步来,“取法其上”,学英、美,希望能收“得乎其中”之效。代表人物-胡适。
有两个特别的边缘人-孙中山,陈独秀,须说一说。
孙中山心慕英、美,可是,中国的事,一办起来,“一盘散沙”,非“法西斯”不可。因此,在“军政”、“训政”后,加上“宪政”,作为最终目标。而蒋介石是实干家、急性子,一办中国的事,径直就组织“蓝衣社”了。
陈独秀早年留学法国,以为取到真经,鼓吹民主、科学。但民主、科学底事,他实在不甚了了。后经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说,科学社会主义乃真科学,普罗民主方多数人之民主。于是,服膺马列。“清党”后,成了“第三国际”-苏联政策的替罪羊,入了托,座了狱。后骂斯大林与希特勒为一丘之貉,成为自由主义者。王昭君终于嫁了胡。
鲁迅于中国应走何路?全未论及。他只说:“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颇有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之味。“五四”间作-狂人日记-指旧社会全是“吃人”;“清党”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受他感染的青年,都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中坚。比诸俄国的托尔斯泰、高尔基,他是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鲁迅对“铜板换角子,角子换大洋”的经济学,毫无兴趣。对辛亥革命的不能成功,认为是没有“痛打落水狗”的原故,所以“费尔泼赖”应该缓行。后读曹聚仁文-杀错了人-又说,与其说杀错了人,不如说是看错了人。类似于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鲁迅于中国近代史之演进过程,并未看透,这是他终生苦闷的原由。鲁迅早年曾参加革命党,属徐锡宁、秋瑾一派,说起话来,总是气势汹汹,有革命家气质。但于如何建国,他所知甚少。“五四”中,他希望胡适能多说两句,看见胡适等人都去“整理国故”了,且反对激烈的革命,才灰了心,终与胡等人分道扬镳。鲁迅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佥事,在数所大学里任讲师,职卑薪少,常有饥渴之忧。与胡适之等人,不属一个阶级。言辞上,自然激烈些。
鲁迅于“五四”前,饮酒无度,烂了肠胃,“五四”中不得不天天喝盐酸;“清党”后烟瘾奇大,烂了肺。这也是他早逝的原因。对中国之前途,他曾引裴多菲诗“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语近颓废。
鲁迅一生秉达尔文进化论,晚期加入些许点物质论。人说其好作尼采式的癔语,其实是“师心”、“使气”的魏晋文风。为中国小说史的始作俑者。晚年,忽忧心于海婴之教育费用的来源,方露出其可爱之一面耳。
鲁迅的小说,胡适曾评说:“没有不好的”。它好就好在都是亲身之经历和体验;或者说写出了“永恒不变的人性”。譬如:《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鲁迅本人或范爱农的形象。鲁迅对阿Q之类愚民的态度,绝想不到要“唤起工农千百万,齐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的。鲁迅不是共产革命家。又譬如:《弟兄》中的弟弟,生病高烧不退,可能感染了“猩红热”,要死人的。当哥哥的着急万分,既耽心于弟弟死前、死后的大笔花消,又忧心于将要遗下的子侄的供养,成天饮食难安。中医西医,病急乱投医,最终确诊是出“疹子”,因打小就没出过,方才皆大欢喜。这正是鲁迅与周作人真实生活的小说化。
鲁迅的魅力,恰在“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孤独和感伤:他觉悟着爱情,就不能与“妈妈的礼物”同房;他欲要救国救民,又不是“振臂一呼,应者数百”的英雄,更不是刺秦的荆轲。“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高长虹说他是性变态;周作人也骂他是流氓,并大打出手。考据他有生海婴,亦具男人的正常生理,却又长期不得正常的夫妻生活,偷窥手淫解决,也在学理之中。总之,“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他总是枕利刃而眠,随时准备着“我以我血鉴轩辕”。鲁迅是人,不是神。
鲁迅终于走出了“绝望”和“虚妄”,要了“我的女人”-“害马”;参加了“左联”,并成为“旗手”,与蒋汪政府作对。临死亦不宽恕自己的敌人,并留话道:“忘了我吧”,而希望“速朽”。无赖有毛泽东的表彰,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造成许多的恶果。但这些,他是不能负责的,因为他已经死了。
读鲁迅的文字,总感“此中有真味,欲辨又忘言”,颇具禅家的机锋,他曾引《五灯会元》:“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常让人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尽管说得高妙,确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空空如也”。他让文学青年们,去张之洞《书目答问录》中摸门径,即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禅家本就是让人,自己去体认,自己去顿悟,自己增见识,决不会教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鲁迅欣赏苦行僧,而厌恶居士,重形式轻内容,其实,他老人家并不懂什么是禅。
鲁迅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展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实绩。他的文章,就是“呐喊”与“彷徨”的交错,颇具煸动宣传性。但所有的,也只是要打倒一个旧世界的情绪,唯独没有如何打倒、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