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87|回复: 3

转贴:纽约的上海男人系列(一,二,三,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3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纽约的上海男人
2004-12-28 17:10:38





一,首篇

一个上海男人的自述

无论怎样地不愿意,可最终还是落入到“上海男人”的美誉之中。而众人对于“上海男人”的基本共识,从宏观上讲叫做“善理家务”,而体现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烧饭做菜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先”,这吃饭的确是人生第一大事。一日三餐,早餐倒是无所谓,随便塞几口即匆匆赶去上班,重中之重却是晚餐。从前一晚的临睡前起,就要在心中算计一下明天该做些什么菜,而且还不能与近几天的重复,然后从冰箱中取出事先化冻。大声地询问又在那里边嗑瓜子边看录象的太太,回答是她无所谓,因为她“正在”减肥,基本上只吃零食不吃饭。而在我的记忆之中,这计划好象巳经实施了好几年了,却始终也没见她从“环肥”变成“燕瘦”,可见古往今来,这美人还真是不多。
自幼就不善於烧饭做菜,后来走南闯北,也是到处蹭饭吃。待到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保姆更是不可或缺,于是烧饭做菜之事更是与我无缘。

本想这辈子大概就是如此了。看一些算命的书上说,嘴角边有痣的人一辈子吃喝不愁,而我正好有这么一颗。没想到数年前来美,在彻底整理一下身体的同时却心血来潮,偏偏也将这颗福痣给做掉了,于是连同那本应伴随着我一生的吃福也跑的无影无踪。

初来美时,忙於生计,吃喝不讲究,而且一穷二白,一心只想挣点钱,所以到也无怨无悔。待到年令稍长,生活安顿了,加之又常常回国探亲,饱尝大江南北的美味佳肴,那潜伏在身上的馋虫又不知从什么地方钻了出来,整天在肚子里咕咕作响,搞得日夜不得安宁。虽然身处号称物质极度丰裕的美国,却怎么也寻觅不到那熟悉的口味和感觉。所以闲暇之余,总想挖空心思搞出些什么好吃的花样来。初始大鱼大肉即可,但随之便势不可挡地一步步向着“美食家”的方向发展。虽然偶尔还来个什么炖蹄膀、焖猪蹄之类的东而,但更多的却是食不厌精的精雕细作。于是买来几本介绍烹饪的书籍,然后对照书本一丝不苟地切菜配料,一盘盘蓬筚生辉、令人垂涎三尺的佳肴就这么诞生了出来。

尽管如此,太太仍是不太满意我的表现,而常常将身边的另外几个上海男人与我加以对照。看看也是,这屈指可数的几个上海男人又哪一个不比自己强上百倍,会挣钱不说,还不肯花,精心算计;自己吃剩饭剩菜不行,还一日一电话地请示老婆,然后回家围上饭兜精心烹饪。有比较才有鉴别,无怪乎太太对我的满意度姑始终达不到37。C了。对此我也惭愧,所以虽然身在美国仍要将那上海男人“买、汰、烧”的优良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大胆篡改一下咱们中国宋朝著名文人欧阳修老先生的那句佳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这就叫做“美食之乐不在嘴,在乎烧洗之间也”。

(原载2004年2月26日《新民晚报》美国版,此为原稿。)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4-3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纽约的上海男人(之二)半个上海男人的故事
2004-12-28 17:18:12


半个上海男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比较繁琐和复杂的命题。

说Y君是“半个上海男人”,是因为他早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中科院读研究生时娶了一个漂亮的上海太太;而说他是个“纽约的上海男人”,还不如说他是一个曾经在纽约学习和工作过的上海男人。他八十年代来美深造,选读了生物学博士专业,后来又转读了MBA专业,毕业后在华尔街投资银行工作了五年。当时我们住在同一条街上,晚上下班后常常在回家的地铁里遇见他,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刚起步不久,但关于回国的发展就巳经是我们两个男人热衷的话题。那时虽然美国的经济仍处于高峰阶段,而且他的工作和收入各方面都很不错,但身为在华尔街工作的他已感觉到美国在金融市场和高科技方面明显出现了泡沫现象,存在很大的隐患。另外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也组建了一个旅美金融协会,当国内有从中央到地方的代表团访美时,这里的中领馆也经常邀请他们一同参与交流,后来他还参加了一次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侨办组织的回国讲学活动,亲眼目睹了祖国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打下的良好基础,存在着很多机会,加上他们在海外所学到的金融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他们的事业创造了很大的机遇。因此两、三年前他伙同几个同学一起回国,在上海和杭州组建了一个投资公司,并将总公司设在了纽约。初始他穿梭往返于大洋两岸之间,但随着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多、业务越来越好,因而他也就将他们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中国。今年初,连他在纽约工作的太太也辞去了工作,变卖了房子和汽车等所有家产,带着两个儿子回上海去安家落户了。

我曾打电话与Y君有过几次越洋的长谈。在谈到海外留学生普遍关心的“海归”问题的时,他个人认为对“海归”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回国会干得更好;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在美国会做得好一些;此外还要结合自己个人的能力以及年令等各方面的条件来决定。以他个人的经验来说,留学生回国首先必须要端正心态,一定要放下架子,不能以一种自以为是、藐视他人的态度出现。要下到经济的最底层去开公司、办工厂,研究一下为什么有的国企和民企能够办得好,深入地了解一下中国的实际国情。在这里完全拿国外的一套做法不行,而完全照搬国内的做法也不行,其中没有一定的成功模式。而一些海归之所以失败,许多都是基于这个原因。目前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非常快,巳超过美国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从现在起至2020年今后的二十年间,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变和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必须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方式。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折期,中国的机会非常的多,也非常具有挑战性,是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但是由于国内在某些政策和制度方面仍不够健全,因此相对成功的难度也要大一些。

不过,Y君对他回到上海后的这几年的感觉还是十分的满意。“上海现在越来越象纽约了”,作为一个曾经在纽约呆过很长时间的人,他十分感慨地说。八十年代他在上海工作时,感觉那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封闭、狭隘、排外的社会,然而现在回来时巳感到上海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只是一个城市外表的变化,而是整个国民的素质和心态的变化,有一种象纽约那样包容万物的广阔胸怀,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有志的年轻人都纷纷走进上海这个崭新的城市,去创建自己的梦想。上海----正成为一个海纳百川、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城市!

行文至此,我在这里还有个小小的更正,因为根据Y君的说法,现在上海巳将他们那些从海外学成回到上海创业并安家的海归们起了一个更新的名字,那就叫做-----“新上海人”。


( 原载2004年5月13日《新民晚报》美国版)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4-3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纽约的上海男人(之三)《我的邻居老张》
2004-12-28 17:23:46


我的邻居老张

老张生病了。他是星期六那天和我一起去逛yard sale时,因不敌初夏的酷热而中暑的。逛yard sale逛到这个份上,也真该载入历史的史册了。而就在他倒下的前不久,他还炫耀地向我展示着穿在他身上的战利品:one dollar的皮鞋和one dollar的裤子……

老张与我在国内时就是邻居。他早年参加“革命”,初中尚未毕业就投入到了上山下乡的革命大潮流中,去了黑龙江,以后上了大学,毕业后在一高等学府工作。后来他又考了托福,来到了美国。而我也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纽约,我们又成了邻居。

同大多数从大陆来的穷学生一样,来美后,老张一边念书,一边在餐馆送外卖打工赚钱。后来,他太太和儿子也来到了美国,于是搬到了纽约的皇后区,在一幢house的basement定居了起来。我曾去那里看望过他,只见半截出土的basement只有门口一处有一扇离开地面尺把的小小的窗子,其他的则完全遮蔽在一片黑暗当中,若大的地下室一边用薄薄的木板围出一个地方,那是他们夫妻俩睡觉的地方,而他们的儿子则睡在basement另一边靠楼梯的地方。再往里走便是窄窄的通道,一边是盥洗的地方,再往前走几步就到底了,那里有一个小小的厨房,也没有窗户,真不知道烧饭的味道和厕所的味道混合起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basement不高,勉强能容一个成人抬起头来,老张在那里行走时弯着腰,不时还要躲避着那头顶上垂下来的地方。不时,头顶上还有楼上“咯咯”地走在楼板上的声音。我知道,在这种地方住久了,那种晦气是不会让人交上好运的。离别后,我好几次打电话给他,想叫他从那个鬼地方搬出来,但他一直没有允诺。

就在那段时间里,老张修完了所学的电脑硕士专业,顺利的毕业了,而面临着他的又是寻找工作的新的考验。一连好久的日子,我打电话去他家都没有人接,而只有message开着。我很纳闷,后来过了好久我才知道,因为他怕自己的语言不太好,招聘公司打来电话时会一时反应不过来,而设定的message。这样他只要看见外面有电话打进来,就可以慢慢地将里面的英文翻译成中文,理解了里面的意思后,再用中文将要回答的内容翻译成英文,然后再打电话过去。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老张果然找到工作了,而且是西装革履,十分风光地去的。然而好事多磨,没想到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就打道回府。好在中国人特有的韧性,愚公移山,挖山不止,于是老张家的电话又变得打不通起来。

老张所学的专业是电脑,当然找到的工作也是与电脑有关的。从学校毕业后到现在,老张已不知折腾过多少次了。老张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当然这不是那种体力上的辛苦,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常常,当老板交给他一个工作,并限定时间完成,老张更是废寝忘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即使是这样,往往有时还不能按时完成。后来我太太给他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你感到自己实在不行时,不妨找个人帮你做一下,你则付给那个人一点报酬。这样,你虽然花了一点钱,但工作完成了,老板对你也满意了,而工作也就保住了。这岂不是花小钱赚大钱的好办法吗?只不过此一妙计不知道老张最后是否采纳。

后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太太在所在的单位登记了一套公寓,于是,我们便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老张。当时,再加上老张的父母也要到美国来探亲,如果让他们看见自己的儿子住在这种地方,也实在会使老人太心寒了。 老张搬到这边后,我们又成了更近的邻居。他喜欢车子,尽管上下班用不着,他还是买了一辆二手车,在周末偶尔的用一下。有了车子,老张的活动范围更大了。起初,他只是周末在唐人街的孔子大厦边上排着长长的队伍买一些便宜的蔬菜,有车后,他更是将这范围扩大到更远的地方,什么法拉盛、艾姆赫斯特等地方都有他的足迹。他能很迅速地了解到哪个地方,哪家商店的哪个蔬菜、哪种鱼类最便宜,然后便会风尘仆仆地驾上一个多时的汽车,赶到那里去采购。再往后,老张又发现每天傍晚的六、七点钟,唐人街的街头是采购的最佳时机,许多店家将当天未能卖完而又不能保存的蔬菜水果放在路边,one dollar一包的卖掉。所以,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傍晚,又经常能在唐人街的马路上看见老张那熟悉的身影了。


其实,比起许多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来说,当时的老张夫妻俩都有工作,而且老张当时一年的年薪至少也有六、七万,加起来的收入也算是不少的,应该可以归于美国的中产阶级这一行列。可一谈及钱,老张和他的太太则一脸苦相地告之,全部炒股票赔光了。原来,老张求财心切,将一切股票都买了高科技股,没想到现在跌的如此惨重,当然老张也一个跟头栽了进去,与股票同生死共存亡了。只是老张他们在有钱时没有舍得花,到如今没有钱也就更舍不得花了。

海外居,大不易。其实在美利坚和众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作为第一代新移民,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一段辛酸的故事,特别是大洋两岸那割舍不断的亲情与惦念,更令人淆然泪下。直到现在,老张的父母还不知道他们的儿子在美国这个世界首富之国曾居住过的basement,也不知道他们的儿子在美国那不易的海外洋生活,而老张也不知道,就在他面临着又一次失去工作的同时,他的父母却在国内被查出了癌症,当我得到这个消息时,曾思量了好久,最终也没能告诉老张。而至于老张失业的消息,老张也早就告诉过我,不要将此一消息传到国内他父母的耳中,其拳拳孝子之心,真是令人不甚唏嘘。

后注:此文是两、三年前写的,一直按住没发,是希望他能交上好运。但去年得到一个迟到的消息,随着小布的上台,失业大军的增加,老张又失业了,而且直至如今。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楼主| 发表于 2006-4-3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纽约的上海男人(之四)《几个老上海男人的故事》
2004-12-28 17:28:00


几个老上海男人的故事

说起在纽约的上海男人,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些更早时间便来到纽约的人了。太远的不敢妄说,仅身边认识的就有几个,他们都是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八十年代出国潮初始,他们便来到了美国。

Z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初来时他在纽约某大学的一个实验室工作。许多在美国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在大学工作听起来挺好听的,但实际上所得的报酬与工作的付出却极不相称,特别是在实验室工作,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好在从国内出来的人大都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所以一般也都无怨无悔。可是工作了好几年,Z先生却发现自己的工资始终是那些,与自己另外的几个同学相比相差了一截,正巧那时有个华人开办的建材公司需要一个合伙人,于是他就毅然辞去了工作,投身到商界之中去了。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他也有钱花巨资买下了一幢颇为气魄的房子,老俩口子过起了“ 原汁原味” 的美国式的生活。

Z先生的豪宅据说原先是一位俄罗斯艺术家的,所以里面也搞得十分堂皇和古怪。宽敞的大厅到处布满了明亮的镜子,初来的人只要一不小心,就会与镜子中的自己撞个正着。在楼下的地下室除有一个带音响的酒吧之外,还有一个呈八角形下沉的土耳其洗澡池子,可以同时客下八、九个人一起泡汤。只是这个池子容积实在太大,据Z先生的太太说,光是放满这一池的水,就要花费五、六十美元,所以他们一次也未享受过。

Z先生屋子后面有一个大大的花园,原先是前高后低,按照中国的风水来说并非吉相,于是Z先生又运来了好几车的泥土,填平了院子。另外他还将朋友送的一对沉甸甸的中国铜狮郑重地放置在通向后院的门口,据他说这可以有效地防止钱财外流。

Z先生的经商之路并不一帆风顺,除了可以想见的各种困难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经历过的 一次“纽约黑道”式的持枪抢劫。那是一天晚上下班后,还剩下他和少数的几个人未走,这时巳下班离去的一个西语裔员工又返回并敲打着巳关起来的公司大门,Z先生刚打开大铁门,就冲进来几个蒙面的歹徒,将他们连同那名员工一起统统用绳子绑了起来,并在他们的嘴上贴上了胶带,以防他们叫唤。这时另有一个歹徒掏出了手枪,在后面用枪口顶着Z先生的脑袋大声地叫嚷“快把钱拿出来”!想想破财事小、丧命事大,Z先生那敢迟疑,赶快掏出钥匙打开银箱将几千元一天的营业额乖乖地拱手相送。歹徒在拿到钱逃走后,他们才相互帮助解开了捆绑并迅速地打电话报警。

在好莱坞的电影中美国的警察都是“兵贵神速”的,但那次却例外的姗姗来迟。在询问了案情并作了笔录后,警察们打道回府。过了几天有一个自称是头头的警察开着警车来到这里,说是此案件由他全权负责,并表示家中正在装修,想顺便来买一些建筑材料。Z先生不敢怠慢,赶紧按他的清单一一照办并半卖半送地给了他。过后几天,又有一些也是这个警察局的警察也都纷纷前来“购买”建材,Z先生也只得照单全发、然后“满面笑容”地将他们一一打发了回去。再等了好久,这案子始终没有答复,于是Z先生便打电话去询问此事,那位头头回答道也正好有两个消息要告诉Z先生,一个是“GOOD NEWS”,一个是“BAD NEWS”;“GOOD NEWS”是经过他们的侦办案件巳经有些眉目;“BAD NEWS”是目前仍无法最后确定罪犯。此后这个案子也就不了了之,而对那个怀疑是歹徒同伙、实施苦肉记的西语裔员工,Z先生也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只好仍让他留在公司,只是日后更加小心谨慎提防着罢了。

与Z先生年令相仿的C先生也是较早来美的,而与Z先生不同的是,他仍在另外的一个大学实验室工作。不过考虑到岁月不饶人,他选择了叶落归根,提前在退休前在上海的莘庄购买了一套房子。据说当时的购价是40万人民币,而过后只有一、二个月的时间就传来了上海申博成功的好消息,他的房价也立马小涨了百分之二十,使他颇为满意。
作为一位知识分子,C先生判断事物客观公正,思路十分清晰。在我与他的几次交谈中,他都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十分的看好,并鼓励自己的女儿与女婿回中国去发展。而他的唯一的女儿也非常的理解父母,支持父母退休后回上海去渡过他们幸福的晚年。

C先生业余之闲常喜欢舞文弄墨,也在国内的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的文章,许多文章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在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根连故国,情系上海,愿为小溪,涓流入海。海洋因不辞点滴而广博,人生因耕耘乡土更精彩!”


------------------------------------------------------------------
原文首发于作者文学城博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4 03:10 , Processed in 1.792902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