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700|回复: 0

下棋、游泳和“老花镜” // 作者:黄雨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9-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 作者: yuxin
-- 发布时间: 2001/12/11 00:08am

[这个贴子最后由yuxin在 2002/03/18 07:28pm 编辑]

                  下棋、游泳和“老花镜”
                                            (德国)黄雨欣

   多年前旅居希腊克里特岛时,和邻居小伙子们学会了下国际象棋。那时的我虽然怀里常抱着个磁娃娃似的女儿,可心态还如孩子般对周围陌生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使希腊的夏天漫长而又炎热,岛上的居民习惯于在大白天烈日当头的时候门窗紧闭地睡大觉,那个时辰连路面都是烫脚的,街上几乎没有行人。直到傍晚太阳落山了,整个古岛才又重新活跃起来,女人们三五结伴地或逛夜市看电影,或凑在一起闲聊天交流厨艺,而男人们则喜欢呼朋唤友地团团围坐,品着家酿的葡萄美酒,时而笑语喧声地高谈阔论,时而拨弄着他们自己的民族乐器引亢高歌。在这些乘凉聊天的人群里,年轻的女子并不多见,不知是否和他们的民俗风情有关。我那时总是挤在小伙子们对弈的阵营里观战,等把规则弄懂后偶尔也上去较量一番,起初战得踉踉跄跄,输的时候居多,可没多久我就越战越勇了,有一次甚至击败了他们当中公认的“棋王”,使我在爱好下棋的希腊小伙子中名声大震。(我当然明白天外有天的道理,几年后我斗胆和柏林国际象棋俱乐部的高手交锋,一场鏖战,我被杀得片甲未留,其惨烈悲壮不亚于当年乌江水畔的项王,此乃后话。)晚饭后,他们经常在窗外喊我的名字“宣战”,而我却不能随叫随到,因为我得先把呀呀学语的女儿哄睡方获自由。有时我的棋瘾犯了,等女儿睡下后,我怕开门声惊醒她,就索性翻窗跑出去找对手们开战。这一举动常令希腊邻居们目瞪口呆。在他们看来,一个年轻女子又是孩子的妈妈,不事女红手工,整晚泡在小伙子堆里常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就已经离经叛道了,怎么还敢翻窗越墙的,这似乎和他们想象中传统的中国女人大相径庭。有一次,随丈夫留美多年的邻居玛丽亚曾和我笑谈他们对我的议论,玛丽亚说:“我在美国时能接触到很多有关中国的信息,知道在今天的中国像你这样的女孩子很多,她们自由自在的天性和其他国家的女孩没什么不同,可常年生活在岛上的希腊人对中国还是缺乏了解。”
   在希腊漫长的夏日里,我这个生长在北方的旱鸭子得机会就去海里扑腾,指望能无师自通地学会游泳。遗憾的是,在爱琴海滨徘徊了将近一年,除了晒黑了皮肤,灌足了海水,游泳的水平毫无长进,就在我对此心灰意懒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已退休多年体格健壮的老水手。最初是老水手不同常人的游泳方式吸引了我,一连几天,他既不像弄潮者一样在海里披波斩浪,也不似度假人躺在海滩晒太阳,而是长时间地仰卧在海面上像睡着了似的一动不动。想到自己在海里手脚并用的还直呛水呢,他竟能如此镇定自若的躺在水上任凭风浪摇曳,这本领在我看来简直是奇迹。后来,他见我总是吃惊地盯着他看,就主动打招呼:“孩子,你从日本来?”我说:“不是,我是中国人。”他说:“中国,我知道,多年以前我随船去过中国,那个国家的人很奇怪,全国人穿一样的衣服,手里举个红本子嗷嗷叫。”他说的情景对于出生于六十年代后期的我来说几无印象,可在文学作品里、在上几代人的话语中还是略有耳闻,我知道老水手指的一定是“文革”时期的“动乱年代”了,看来我又遇见了一位戴“老花镜”看中国的希腊人。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我无从辩驳,只告诉他,他所说的已经离我很遥远,我生长的中国不是那个样子。老水手若有所思地说:“这里很少来中国人,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也不多。”交谈中,他告诉我,就在几天前,他心爱的小儿子骑摩托和人飙车翻下了山崖,和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只有在头枕海浪、遥望蓝天时才能暂时忘却失掉爱子的伤痛。然后,他不由分说地拉起我扑向大海的怀抱。在老水手的鼓励点拨下,我很快就初步掌握了躺在海面的要领。当我全身放松地仰浮在海上,任潮湿温润的爱琴海风拂面,放眼望去,明净的天空碧蓝如洗,耳边是阵阵涛声,那感觉果然是超脱尘世的空灵美妙,怪不得心受重创的老水手会用这种方式安抚自己。虽然我曾一度笑他戴着多年前的“老花镜”来看今天的中国,可还是要感激他教会了我投身大海笑对蓝天的本领。
几年前,妹妹来德国探亲时,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由于妹妹生得纤秀苗条,便被热心的邻居老太认定在中国患了营养不良。她把妹妹请去,边为她烤蛋糕边絮絮叨叨地说:“这是很有营养的,一定多吃些,看你姐姐多健美,在德国待久了你也会这样的!”她哪里知道我生来就是块头大,和在德国待多久毫无关系。她烤的蛋糕甜甜腻腻的也实在不敢恭维,出于礼貌,我们还是硬着头皮吞了几块。临告辞,她又翻出一包她女儿的旧衣服硬塞给妹妹,嘴里还夸耀地说:“我女儿的衣服都是很时髦的,质量也上乘,中国肯定没有!”当时我们念老太太也是一片好心,即使我们不需要,也懒得再费口舌,不如暂且收下,也许别的朋友需要呢。可出门展开一看,原来老太太认为的时髦货在我们看来却是些老土不堪的晴纶马海毛,在中国早就陈旧过时了,她竟然还当宝贝送我们。妹妹说:“别说这些过时的旧东西,就连他们德国服装店里的新衣服我都不喜欢,要款式没款式,要色彩没色彩的,那也叫时装!”我们自己都看不入眼的东西怎好送朋友,索性将那堆“破烂”就地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箱。后来,朋友们知道了这件事,引出了一连串的反响。有的人不赞同我们的做法,为那包旧衣服婉惜,有的人对德国老太不满,并愤愤不平地说:“可恶老太婆,竟敢看不起我们中国人,你们为何不当面将那包东西摔过去,义正词严地予以拒绝呢?”说实话,当时我们只觉得老太的观念陈旧,对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缺乏了解,还真没想过什么“看得起”“看不起”的问题。有人甚至针对这件事公开撰文,提出: “你能用平常人的心态对待别人吗?”“吃好的穿好的就会让人看得起了吗?”等等的责问,又扯出国内烧钱的大款、芳村小学的穷孩子,似乎通过这些说明中国人被德国人看不起理所应当。本来是件很平常的小事,这样一来,又引出一些戴“老花镜”的中国人。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必然会有区别。我们姐妹先后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背景下出的国,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自有一套对周围社会的认识和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我们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来不想也不认为有必要由于生活在德国就得受德国人的思维所左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民族与民族之间又何尝不应如此!当年,年轻的我及因和国内男友闹别扭而赌气出国散心的时髦妹妹,根本没想到要将那些“破烂儿”拿到街边或送去红十字会接济穷人,更没有联想到国内“像芳村小学冒着生命危险装炸药为自己挣学费的孩子们”,真是惭愧。至于说我们深明大义地考虑到“看得起”“看不起”等深层问题,更是难为我们姐俩了。所以当有人以此撰文借题发挥的时候,面对对方那些陈旧迂腐的观点,我哑然失笑之余还想奉劝戴“老花镜”妄评我的大哥大嫂一句:有空多回家看看,不妨拿出你们那“平常人的心态”在国内生活一段时间,切身体察一下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他们虽然贫穷,可有几个在以“平常人的心态” 安于贫穷的?正是这种不甘,才造就了成千上万的通过各种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才从某些方面更有效地刺激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不错,相比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国目前各方面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但随着近二十年经济的腾飞,尚未完全脱贫的中国涌现了大批富甲一方的中国人也是不争的事实。至于有把百元人民币烧成灰的肤浅斗富之人,实属个别现象,丑陋的东西任何社会都有,德国也不例外,我们大可不必因此对中国的发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话说回来,人活着渴望被人看得起也并不是件值得批驳的事,我相信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被人瞧不起。一位偏颇的德国人在某公开场合说过:“让中国的学者在德国扫厕所也无怨言”,我曾对他的话表示愤慨。当时,我本毫无指责初来的学者为贴补生计而打工谋生的现象,而是针对某些德国人以此给我们的学者下断言发表评论。没想到这一细节也被某些戴“老花镜”的同胞一口咬定我因此“看不起”打工的学者了,还把德国某市长那位跑堂的妈拉来说明中国的学者以“平常心态”在德国涮盘子扫厕所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也只好在此发表点题外见解。不管你以什么身份出国,出来后又做什么工作,只要没偷没抢靠劳动所得,确实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如果性情超脱练达,能以自己的“平常人的心态”满足现状当然令人钦佩,正所谓四海之内,何处不能安身立命?怕就怕那些修养不到家的人,做不到随遇而安又无力改变现状,辛苦到后来只剩下身上挣的血汗钱,还不幸将“平常人的心态”变得偏颇敏感,枉费了满腹才学,这才令人痛惜呢。
   以上话题不由使我联想到几年前送孩子去中文学校时,家长们大多数都是乘地铁、转巴士,甚至单车后面带着自己的小孩,后来那些熟悉的面孔一个个陆续地驾车来了,虽然那些车一看就是二手货,但从无车到有车毕竟是个飞跃。最近我发现开崭新大奔、驾夺目宝马等名车的家长明显地多了起来,车中人的服饰也挺鲜亮耀眼的。亲眼目睹同胞们的生活有着质的飞跃,难道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虽然这只是个表面现象,可透过这些难道不能看出我们中国人在德国不同行业成功拼搏奋斗的缩影?莫非只有缩头缩脑地自惭行秽、甘于被人瞧不起才算是拥有了“平常人的心态”?至于那位德国市长的母亲是否仍在小酒店里跑堂,我不关心,那毕竟是她的选择,况且这也不足为奇,中国进军好莱坞的大牌影星周润发的父亲不是仍然愿意给人当更夫?我们的同胞靠自身实力住好房开名车也是他们的自由,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不犯法,怎样选择都无可厚非,美国富翁愿耗巨资遨游太空也是他的事,谁也无权要求人家在破费钱财的时候去联想非洲水深火热中的难民,这和是否“有钱了就瞧不起没钱的人”毫不沾边儿。我倒要问问那些“老花镜”们,眼看自己的同胞在一步步向好日子迈近,不但不由衷地欣慰,反倒横加指责,这难道就是“平常人的心态”?
   且不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就连我们自己本身也会出现今天否定昨天的时候,更何况早期出国的人仍用当时的老眼光来看待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了,这期间心灵上所跨越的时空是很难用时间和地域来衡量的,有些事如果你不是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来看待自己的国家和同胞,任别人如何描述都如天方夜谭般的不可思议。
   别人对我们国家有偏见自有其历史根源,想让全世界人对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有准确的了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凭我们几句话就解释得清的,所以我只能笑他们戴着“老花镜”看待中国,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只愿我们自己的同胞不要因此而妄自菲薄,能早日摘掉他们的“老花镜”。

:em07:





--------------------------------------------------------------------------------

-- 作者: 三妹
-- 发布时间: 2001/12/11 10:52pm

咳,怕就怕自己的同胞自暴自弃!





--------------------------------------------------------------------------------

-- 作者: oktober
-- 发布时间: 2001/12/22 03:19am

中国需要被了解。其实就象您在文中所说的,并不是瞧的起瞧不起的原因,老太太心肠很好,至少在为人上是不容人怀疑和谴责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可能是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吧。中国人对南非或者肯尼亚了解多少呢?同样的道理,再加上两个社会制度间的敌视,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恐怕还停留在70年代。

我总觉得国人应该有这样的义务,从哪怕很小的事情上也要让德国人更多的去了解中国。

如果从权利角度讲,黑人曾经是奴隶,但现在在美国和白人平起平坐,那是因为他们在斗争。国人要想改变在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形象,没有斗争是不行的。很可惜,至少在德国很少看到自发的或者有组织的向德国人宣传和展示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活动。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组织能把华人团结起来该多好~~~~呵呵,空想。。





--------------------------------------------------------------------------------

-- 作者: yuxin
-- 发布时间: 2001/12/22 12:03pm

别气馁,我感觉德国热线的朋友们就有股团结一致的精神,这种精神恰是留德“先辈”们身上所缺少的,中国人若想在国外形成整体力量,扬眉吐气地图大业,后起之秀们任重而道远。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11 14:54 , Processed in 0.345086 second(s), 1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