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35|回复: 0

[世界纵横] “麻辣老师”易中天面对质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2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麻辣老师”易中天面对质疑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8-22 15:50  

梁晓声说:易中天让人们不愿阅读
从炮轰易中天看如何治史
电视制造学者明星:易中天成为超女一样红的博导



       
   
  易中天,时下最火爆的“电视学者”

  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陆续成书出版,畅销当下。崇拜者趋之若鹜,“学术应该从象牙塔走下来!”;批评者毫不留情,“没什么真学识,只不过被电视放大了。”什么造就了“易中天现象”,这种现象还能维持多久?

  央视《面对面》,在厦门易中天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

  ●中国历史能否在娱乐名义下解读

  ●把庸俗当有趣,把俗解当真相

  ●讲课有些用词不妥,甚至流于粗俗

  “麻辣老师”易中天面对质疑

  易老师讲课实录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以后非常不痛快,称病不朝。什么风湿关节炎之类的,什么胃溃疡之类的,估计会有一点。范蠡大夫就走了,他干嘛去了呢?下海经商。据说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下海经商。

  ●你司马懿侥幸地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贪得无厌又来打我。你来打就来打吧,我现在都准备好了。我现在街道已经打扫干净,准备你来屯兵,我已经杀了羊,煮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嘛。司马懿这时候已经来到城下了,这哥们儿什么意思?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OK,我上去卡拉,你把我OK了。我才不上这个当呢,撤。撤军了。

  走上讲坛

  录一期“讲坛”1000块

  让易中天出名的是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个系列节目的收视率居高不下,《汉代风云人物》的最高收视率更是高达0.56,位列央视十套前茅。

  在接受《百家讲坛》邀请前,易中天的知名度还是限于厦门大学和他的专业学术领域,那么,易中天是怎样从书斋走进电视的呢?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介绍了情况:“有一天,策划谢如光老师对我说,他发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主讲人,这个老师是厦门大学的。在电视上,当别的学者都谈论很学术的问题时,他却谈到小时候吃热干面的感觉,这个老师肯定适合《百家讲坛》,是个能够受观众喜欢的主讲人。他推荐我看他的书,就是《品人录》,我翻了一下这本书,它正好符合我们当时正要推出的汉代风云人物这个系列。就请来了易中天。”

  记者:我们走进这个房子里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这里是富人住的地方。

  易中天:不是。我楼下住着出租车司机。这个房子刚开始的时候价位并不高。

  记者:但在人们的心中,易老师已经属于有钱人的行列了。

  易中天:什么叫有钱,多少钱叫有钱,其实比我有钱的多了去了。一个教书匠凭自己劳动,挣一点钱,怎么就撑破新闻界的眼皮儿了。

  记者:走上《百家讲坛》时呢?这个结果意料得到吗?

  易中天:意料不到,《百家讲坛》你去讲一讲能挣多少稿费啊,一期就1000块钱。

  记者:想到过有这样一种效益吗?

  易中天:哪一种效益?

  记者:名、利?

  易中天:我就奇怪了,平面媒体也包括电视台,还包括阁下,怎么都关注这两个字?难道这就是当今老百姓关心的事吗?不会吧。

  记者:可能跟我们心中的学者形象有很大反差。

  易中天:意思就是大家公认学者就该穷。是不是这个意思?

  记者:还是一个动机的问题?

  易中天:刚才你提到的那两个字,它是副产品,搂草打兔子的事,现在没看见我搂草,都看见我逮着兔子了。

  记者:到底是电视成就了易老师呢?还是易老师成就了《百家讲坛》?

  易中天:我只能说是电视成就了我。我也随时警惕电视会毁了我。我很清楚。

  记者:此话怎讲?

  易中天:你一旦上了这个地方,喜欢的人看见的全是你的优点,反感的人看见的全是你的缺点。喜欢的人会把你的优点说得非常之优,优得不能再优,讨厌你的人会把你的缺点说得非常之大,坏得不能再坏。

  面对批评

  “学术超男”有话说

  在网上,易中天的支持者们自称“易粉”、“乙醚”,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在易中天受追捧的同时,各种批评也随之而来。

  在众多批评声中,上海一位教授发出的批评也许最强烈,这位教授把批评文章直接贴在网上,引起了双方支持者之间关于“中国历史能否在娱乐或庸俗名义下解读”的网络论争。

  用现代词汇说古人,庸俗化?

  记者:你怎么看待这些批评?

  易中天:三项基本原则。第一指出硬伤,立即改正。第二个学术问题,从长计议。第三个原则就是讲述方式不争论。历史能不能这样讲,历史该不该这样讲,易中天讲的这个《百家讲坛》,是学术还是娱乐?他的成功是学术的成功还是商业的成功?我的回答是:不争论。

  记者:有学者批评你把历史通俗化、庸俗化。

  易中天:有例子吗?有证据吗?

  记者:你拿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过去压根儿就没有的,比如“垃圾股”、“绩优股”这样的词套用在历史人物身上。

  易中天:这些学者读书不多吧。这个做法古已有之,早就有人在做,不是我的发明。比方说,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里面就讲到,说做郎官,就是去做公务员。而我这种方式被电视放大了,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把想像加在历史中,太调侃?

  记者:如果说学术的话,就应该严谨,但是易老师在讲课中很多是有想像、猜测性质的。

  易中天:比方说?

  记者: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这三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易中天:食则同器、寝则同床,这是《三国志》的记载,把这个记载说出来,不能说不对吧。后面那句话,不知道他们的太太在哪里?这是我的评论。你不能说讲史不能评论吧?

  记者:为什么要加尾巴呢?

  易中天:调侃。

  记者:调侃跟学术有关吗?

  易中天:当然可以调侃,学术的观点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述,调侃就是其中一种。

  记者:这样的说法在易中天的书中比比皆是,很容易误导读者,把庸俗当有趣,把俗解当真相。

  易中天:这是观众提的意见还是学者提的意见?

  记者:这是截下来的原文。

  易中天:如果是学者提的意见,我劝他回去读书,读《韩非子》,《韩非子》说得很清楚,君臣关系就是买卖关系,卖什么呢?君主卖官爵,臣子卖智力。

  记者:你不觉得这样的比方把政治意义庸俗化了吗?

  易中天:这怎么是庸俗化,这是政治的本质。

  讲课用词不妥,贻笑大方?

  记者:还有,他们认为易老师在讲课中间的有些用词不妥,甚至流于粗俗。

  易中天:哪个?比方?

  记者:比方说,刘表之死,你跟观众说,见上帝去了。

  易中天:就是刘表不能见上帝,刘表只能见阎王,他们是不是这个意思。

  记者:这个得问他们自己。

  易中天:他的意思是说不能见上帝,也不能说见阎王,只能说薨。这个问题我都看不懂,而且我很奇怪,怎么会有这种问题提出来。

  记者:比方说,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而且是一个帅哥。帅哥这个词,他们认为把诸葛亮想像成这样的形象,有点贻笑大方。

  易中天:贻笑大方?原话是这样?读《三国志》没有?《三国志》怎么描述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不叫帅哥叫什么?叫伟哥啊?

  观众可以用遥控器来投票

  记者:你会妥协吗?

  易中天:第一,基本观点不会改变,因为这是我这么多年思考的结果,除非他能指出我思考确实有误,所谓有误无非是逻辑起点错了,或者是逻辑过程错了。我会保证起点没错,就像穿衣服一样,我第一个扣子只要扣对了,然后顺着往下扣,我肯定这衣服是穿对了。那不会有问题。我不会改变。第二个,讲法问题。我从来就是这么说话,所以让我改变说话方式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喜欢这种讲述方式,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发动群众把我轰下去。

  记者:过去可能没这个可能,但现在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性呢?

  易中天:如果有可能,我自觉下台嘛。观众可以用遥控器来投票。

  记者:所有批评都没有道理?

  易中天:确实有一些认真的思考,而且想到了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比方说,上海有一位编辑,署名叫老牛,老牛先生的批评就相当有分量。因为他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他说,我说的曹操是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是发出一个危险信号,社会需要规范,做人是要有顾忌和底线的,如果大家都去做真小人,没有任何规范和顾忌,会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严肃的学术问题,用了一万四千字的篇幅来回答他的问题,在回答中,再三表示感谢和敬重。

  我不喜欢“学术超男”的称呼

  记者:有评论认为,易老师的火爆,只恰好迎合了社会上一种浮躁的心态。

  易中天:我肯定是恰好迎合了社会的某种心态,或者某种需求。至于哪一种心态和需求,让评论家去说三道四,让研究者去得出结论吧。

  记者:你介意学术超男这样的称呼吗?或者电视明星?

  易中天:这个不是我能介意或者不介意的,我介意和不介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何必要介意呢。比方说,今天厦门要刮台风,我介意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介意吗?我肯定不介意。但是你问我说喜欢吗?我不喜欢。

  记者:那你怎么给自己定位呢?你是传播者还是研究者?

  易中天:我是一个大萝卜,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草根,第二是健康,第三个是怎么吃都行,你可以生吃、熟吃、荤吃、素吃。而我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目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学术品位,大众口味。

  半世生涯

  从兵团到大学

  我上课,总是人满为患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是易中天名字前的一贯称谓。出名前的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美学等跨学科研究,可到快要退休的时候却上了电视,还讲起不属于本专业的历史。一时间,关于易中天不务正业的说法也越来越多。

  记者:有观众提供线报说,易老师在厦门大学非常特殊,每周只有一次课。

  易中天:我每周上一次,是因为我把一周的课,全部排在一天了。课程并不少,我们是要计算工作量的,工作量不够,你要下岗的。

  记者:你告诉我说没影响科研,也没影响教学,但是你名下现在没有研究生。

  易中天:那是因为我已经到点了嘛。按照国家退休制度,我马上面临退休,我手头一点工作做完了,我就退休了。然后就本应该去过一个退休老人的安逸生活,到居委会去报道,在社区会所里面打打麻将。不去打麻将,我去上上电视,不可以吗?犯了哪家王法?

  记者:我们很想知道一个真实的易老师,您是个合格的教师吗?

  易中天: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吧。第一个,我上课时从来是人满为患,要提前抢座位。

  记者:《百家讲坛》之前呢?还是《百家讲坛》之后?

  易中天:历来如此。

  从武汉大学到厦门大学

  1947年,易中天生于湖南长沙。1965年,高中毕业,之后的十年里,易中天一直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做过几年中学教师,1978年恢复高考后,30岁的易中天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武汉大学,易中天工作接近十年,也只是一个讲师,到离开前才评上副教授,分配的房子只有十平方米,教学经费更是紧张。易中天承受着那时候很多高级知识分子承受的压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易中天把自己跟媒体的接触称呼为“生产自救”,靠自己的书来换钱、换经费,出版了《闲话中国人》、《品人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等4本“随笔体学术著作”。从这些书名可以看出,易中天的研究方向和心态渐渐发生了变化。

  1991年,易中天来到厦门大学,那时候,大学之间的人才流动并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记者:为什么要离开武汉,来厦门?

  易中天:为了养老,因为武汉气候太恶劣,它恶劣到什么程度,冬天可以冷到零下,夏天可以热到四十度以上,而且,武汉这个城市是冬天室内比室外冷。夏天室内比室外热,你没有躲的地方。这就无法忍受了。

  记者:但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说呢?打个比方,如果我是厦门大学校长,我会高兴听到易老师这样说?

  易中天:我得说实话啊。

  记者:他们为什么选择易中天。谁会选择一个人来养老呢?

  易中天:因为我来的时候还年富力强,我至少可以服务十几年。
  
稿源: 央视 编辑: 郭晓涛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5-27 02:54 , Processed in 4.617874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